经常看到大人逗小孩。这种“调侃”其实就是一种调侃。当他们让孩子犯错或恐慌、害怕甚至哭泣时,大人们会笑。逗孩子的大人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的笑话,他们会当真。成年人的“戏弄”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恐惧、不安、被欺骗和不被尊重,伤害他们的心灵。
案例1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看到一群大人在逗一个小孩。
首先,孩子的父亲指着他的一个朋友(30岁左右)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我哥哥!”
爸爸的朋友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叔叔!”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我哥哥!”
在这种“哥哥”“叔叔”的频繁叫唤中,孩子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拿出一个红包,在孩子面前晃了晃,说:“叫叔叔,这个红包给你。”
孩子不知道该叫面前的男人“叔叔”还是“哥哥”,犹豫着什么也不说,也不伸手去拿红包。
爸爸的朋友扬言要把红包收起来:“你不叫叔叔,那我就不给你这个红包。”
孩子沉默不语。
附近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好胆小,从来不说话,哈哈。”
我看了,觉得对不起那个孩子。因为大人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该叫那个人“叔叔”还是“哥哥”。怕打错电话,他干脆谁都不打,反而被扣上“胆小”的帽子!此刻,孩子一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勇敢。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
男人们去喝酒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她走到那个男生面前,蹲下来问:“XX,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我猜你是个女生。”
情绪稍微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开心,沉默不语。明明孩子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觉到女士的问题是虚假的,所以他没有回答。
女士继续调侃:“你不说,那你就是女生!”
这孩子有点着急。他扑到妈妈腿上,还是不说话。很明显,他又急又气。生气的是他明明不是女生,阿姨却明目张胆的说她是女生。让他担心的是他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成年人都是巨人,孩子抵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是那些内心力量薄弱的孩子,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的恐惧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要哭一会儿了。孩子妈妈只是笑笑,没有阻止女士逗孩子。
那位女士没饶过孩子,对她说:“来,阿姨,抱抱你,好吗?”
孩子缩在妈妈怀里不说话。之前的恶作剧让孩子对女士没有了好感。她怎么能拥抱她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我就强行抱你!”他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假装抱着婴儿。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哭了,一桌子大人都笑了...
案例2
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因为亲戚的不当调侃而产生了心理阴影。
有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阿姨,你觉得我妈妈还爱我吗?”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
晓晓一脸担忧的说,“可是月经说妈妈已经不爱我了,只爱我弟弟了。”
我问晓晓月经什么时候说的这个。
晓晓说,那是“百人”来到家里的日子。
我马上给晓晓的妈妈和奶奶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是在她哥哥满月酒上,一个月经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你哥哥,所以她只会爱你哥哥,不会爱你。”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失去母爱。“你妈妈只爱她哥哥,不爱你”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像晴天霹雳。
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问题纠缠了晓晓几个月。这几个月她该有多害怕,多不安。难怪晓晓最近几个月经常打弟弟。她讨厌这个小婴儿夺走了她母亲的爱。
大人们觉得逗孩子开心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担心的样子,我心如刀割。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我姑姑郑重的告诉你,月经在戏弄你,这种戏弄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可以向你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地说:“阿姨,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真的还像以前那么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给你妈妈,让她告诉你。”
后来,经过我们一番努力,晓晓才确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案例3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当别人把孩子弄哭了,害怕了,打人了,不知道怎么办。他们知道糊弄孩子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但碍于面子,往往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朋友。他们不阻止也不拒绝,甚至还会互相帮助解释或者劝说孩子。
比如一个妈妈反应说,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我去一个亲戚家,他打开自己带来的玩具,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有的还带着孩子。别人扶着他的玩具椅,他不想让别人不扶着他的椅子。
然后,亲戚们就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玩。他拒绝了,说,不行!我说,我哥喜欢你,所以想和你玩。他说,我不喜欢和我弟弟玩。我说你看到我哥站在旁边,没有拿你的玩具,你同意他才会拿。他说,我同意了就不给他看!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愤怒地打人。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就说,‘请不要拿走我的玩具。’”他说,“我说,人还是要拿的。我拿了就打。"
然后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才不陪你玩呢!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几分钟后他还愿意和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在拒绝一群人来逗他。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不要打人。如果他有话要说,他会说,“我说他们还是想要。”他还跟我说:“我不是宝宝,我是哥哥,他们还想逗我,很烦!”
这孩子为什么要打人?母亲已经说过了,孩子也说过了——他不喜欢别人取笑他。孩子觉得别人逗他的时候不真诚,不尊重,让他反感。
比如故意把他的玩具拿给弟弟或妹妹玩,这是大人在考验孩子,孩子能感觉到这是大人在考验他。一个孩子直接抗议就是“打”。可能是碍于面子,母亲接下来的处理似乎要孩子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生气,和妈妈扯上了关系。
很多时候,像这位母亲一样,我们可能会照顾到自己亲人朋友的情绪,站在孩子身边的弟弟的情绪,却不会照顾到自己的孩子。母亲的态度比亲朋好友的调侃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难过。
无论什么形式的“戏弄”对孩子都有长期甚至终身的影响。
逗孩子的本质是大人在居高临下用自己的天真逗孩子开心,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大人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的。
孩子得到了什么?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惊吓,幼小的心灵感到迷茫、沮丧、不被尊重、恐惧,使他感到不安,伤害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无法信任他人,可能会阻碍他以后的人际交往。
不同的“逗”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会让孩子不敢相信别人,逗孩子做不好的行为,比如随地吐痰、踢人等,都能让孩子明辨是非。无论什么形式的“戏弄”对孩子都有长期甚至终身的影响。
那么,当孩子被“戏弄”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被忽悠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孩子不被忽悠。不要因为面子而保持沉默或微笑,更不要去劝导孩子或为逗孩子的人解释,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孤立,甚至连父母都无法理解和支持。
以上面的案例为例,父母可以先平和地说出孩子的感受:XX,你不喜欢别人这样戏弄你吧?孩子听到这些话,就知道父亲(母亲)理解他,他的愤怒和焦虑就可以得到安抚。
然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其实大家都喜欢你,只是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不是吗?”如果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爱,你也能接受,对吧?这句话一方面是讲给孩子听的,让他们知道大家对他没有恶意;一方面可以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明白孩子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孩子也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接受。
你不能带着情绪或指责说这话。开明的亲戚朋友听到父母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都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生气。至少,他们能意识到,父母不喜欢别人这么逗孩子,大部分人都会不再懂事。
如果亲戚朋友还懵懵懂懂,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就要果断对亲戚朋友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但这种方式是孩子无法接受的。请用另一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你。
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孩子带走一段时间。先照顾好孩子的情绪,事后再和亲友沟通。
只要父母处理得当,在不得罪亲友的情况下,可以保护孩子。最后,他们宁愿得罪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愿牺牲自己的心理健康。
对于能表达自己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如何面对别人的“戏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End
孩子从来没有活在真实里空,总是要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也不完全是坏事。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拒绝别人对他的“挑逗”,孩子内心的力量会逐渐增强,这是好事。
如果父母能够理性、恰当地处理“戏弄”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效仿父母,学会如何处理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