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句“你好烦”让我泪奔!可是妈妈只想帮帮你

孩子一句“你好烦”让我泪奔!可是妈妈只想帮帮你,第1张

孩子一句“你好烦”让我泪奔!可是妈妈只想帮帮你

最近朋友开了绘画启蒙兴趣班,我家三兔也跟着学画画。陪同几次,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当老师演示完,轮到孩子们自己创作作品的时候,家长们都伸着脖子抑制不住自己的小兴奋,走进教室来“干预”。

有三种方法可以“介入”:

1、指指点点;

2。抓住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画画;

3。让孩子“退居二线”,家长代替完成。

其他的完全可以看出来。孩子真的“厌倦”父母在身边。对于这些家长,我教画画的朋友很无奈:

“上课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教室门不小心被反锁的时候。没有家长在课堂中间进来“指导工作”,孩子们终于能够放开他们的想象力。也是在那个时候,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家长的“多管闲事”总让我觉得很苦恼。许多父母过度干涉孩子,不仅是在绘画或学习上,一旦“控制欲”发作,它就渗透到生活的每一点。父母如此急于控制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象的样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自身的焦虑;第二,亲子关系缺乏“界限”。

1

家长普遍焦虑:

游乐园的钓鱼池旁,一个2岁的小孩拿着一张小渔网,笨拙地一次次捞着。可惜每次都差不多空空一样。看到这里,妈妈一把抢过孩子手里的渔网,开始捕鱼。几分钟后,她面前的桶里装满了小鱼。

母亲骄傲地对孩子说:“你钓鱼的时候,估计一年都钓不到一条!”然后母亲开始笑,孩子一脸无辜。

看到这一幕,感觉很多家长似乎并不理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想要的是让孩子在钓鱼的过程中得到练习和乐趣,还是钓到更多的鱼,这样的结果?

如果你想钓更多的鱼,就带着孩子去市场买吧!

龙应台在《慢慢来,孩子》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场景:“我,坐在夕阳下的石阶上,用清澈的目光看着孩子,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一辈子,等他花时间用他五岁的手指扎这只蝴蝶。”

于是我经常在书中想象这种情景,夕阳淡淡地照着,时间安静下来,可爱的孩子用稚嫩的手指认真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为什么父母忍心打扰这么美好的一幕?

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发达,四肢的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脑协调能力都远不如成年人。所以,孩子们在做一些“工作”,比如涂鸦、扣扣子、系蝴蝶结、用勺子吃饭、穿衣穿鞋...他会慢慢来。这个尝试的过程需要孩子的耐心+孩子的好奇心+家长的耐心+家长的鼓励。

孩子努力的时候,家长要换个角度看。一个孩子笨拙的动作之后所包含的,是一种可贵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勇气。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在“试探”中被“耽误”的那几分钟。

2

妈妈的安排+剥夺让孩子很烦:

有一次去医院看病,一个14岁的初中生排在我前面。医生办公室人太多,医生让家属出去等着。那个学生也示意他妈妈出去。但母亲坚持留在房间里,表现得像是孩子的“代言人”。

然后,医生开始询问孩子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孩子刚要开口,妈妈就抢着回答。问他的病史,他妈妈甚至抢着说了一大堆。医生看不下去了,直言要求家属保持安静。孩子的妈妈不情愿的点了点头,但是当医生又开始问的时候,妈妈还是忍不住回答了。

这时,孩子受不了了:“妈妈,你能让我自己来吗?”

妈妈也生气了:“你多大了?自己来!如果你离开我,你会怎么办?”

孩子吼回去:“不是我不会,是你觉得我不会!”

当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定义为“共生”关系时,控制欲就燃烧起来了。就像14岁女孩的妈妈,什么事都自己做。然而,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剥削”关系。父母对孩子生活或行为的过度干涉,必然会剥夺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

李跃儿在《谁夺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说,世界上有三种父母,一种负责了解孩子,一种负责不了解孩子,第三种负责不了解孩子。她说最可怕的是第三类父母。

这第三类父母往往表现出控制欲极强,总是用自己的认知去限制孩子。

家长的盲目限制可能导致两种典型结果:

第一,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欲望,不再敢尝试,限制了自己。这属于所谓的“听话”孩子。大人的限制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不要去探索,你安全了,大人就不会再批评你了。

其次,大人的扫地行为会让孩子急于补偿自己被压抑的好奇心,寻找各种机会悄悄尝试。事实上,这种做法会增加更多的风险。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越无知,越恐惧,越控制,越失控。也就是你越是希望孩子不要去做,你的限制行为就越会引起孩子的兴趣。

3

一定要忍住,置身事外: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两岁的孩子搭积木,简单地垒高,而他的妈妈安静地坐在他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翻找积木,然后一个一个垒高。突然,孩子搭起了一个三角形的积木,一直想把积木搭在三角形的尖角上。试了几次都掉了,然后孩子开始有点烦躁。

这时,母亲开始轻声问孩子,“你闯祸了吗?让妈妈过来和宝宝好好想想。”

妈妈把顶角三角形放在一边,划出一个“平坡”,让孩子们继续垒高垒高。当孩子们又开始添砖加瓦时,母亲用微笑和掌声给了孩子们肯定和鼓励。

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位妈妈是做什么的:

在孩子认真探索的时候,让ta自己去尝试。少干预,多观察;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或示范;

当你看到孩子通过努力完成了一些步骤,要及时给予鼓励。

龙应台说,“路很长,慢慢走……”我一直很佩服父母对待孩子的这种耐心态度。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父母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而不是去探索,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养孩子就像放风筝。孩子是风筝,你是牵住他的线。如果你想让风筝飞得更高,你必须愿意放线。学会搭起母亲“释放”的积木。不要一直把线紧紧抓在手里。让孩子们到处探索,到处飞翔。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错过的时候,轻轻的把ta往后拉一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6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5
下一篇2022-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