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妈妈列出孩子的各种问题: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父母说出来就哭,上课走神,拖拖拉拉……然后咨询我怎么处理。
你知道:孩子骂人,大概是为了表达愤怒;打人的孩子可能受到言语刺激;孩子上课走神可能是在想事情;孩子为了吸引注意力,可能会打扰别人;孩子小动作多,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拿了别人橡皮擦的孩子,可能只是觉得橡皮擦不一样;孩子上课传纸条,可能就是想和同学玩,等不到下课...
孩子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困惑,都源于自身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经说过:“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
在这个情绪学校里,不仅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会影响孩子,父母还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如何处理情绪,这也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如何处理孩子的一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那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要拥抱孩子的每一种情感
现实生活中,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希望释放出来。当然这和我们的民族性格有关,比较内向。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情绪是不好的。
但实际上,情感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重要。只有经历过悲伤的人才知道快乐的价值。因为情感丰富,生活更生动。
电影《里外》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电影用五个情绪反派来比喻一个人的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害怕恐惧和厌恶。
在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会有某种作为领导者的情绪。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情绪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人格。所以,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去了解:
因为恐惧,所以可以躲避危险;
因为厌恶,所以能让你远离中毒;
因为愤怒,你对正义高度敏感;
悲伤会帮助你获得别人的支持。
孩子天生就知道如何对情绪做出反应。他们哭泣的背后,可能有恐惧,有无奈,有悲伤,有愤怒。在他们微笑的背后,可能有喜悦,满足,和内心的平静。重要的是,他们的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看到和尊重,而不是:
不要再哭了,像什么。
还有心情笑。你完成作业了吗?
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只要表达得当,意义重大。
其次,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情感
所谓“允许”,就是被父母无条件地接受、看到、爱,是培养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当他觉得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安全的时候,他就会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孩子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情绪体验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以哭为例。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孩子抚平情感创伤的必经过程。
孩子哭够了,自然会平静下来。如果父母强迫孩子不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伤口就没有愈合的机会。
有时候,大人给孩子哭的自由,是为了给孩子留一个空思考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慢慢明白,哭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哭完之后做什么。
孩子就是这样逐渐长大的。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不要轻易给他们贴标签,而要主动接受,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三,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让孩子肆意发泄情绪,做出破坏性的行为。而是父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更舒服地成长。
很多孩子并不是天生爱吵闹,而是不太善于表达自己。作为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知道自己不同的情绪,在面对喜悦、激动、焦虑、担忧、恐惧时,如何表达和反应,这样会让孩子的身体更舒服,心里更舒服。
如果孩子还是不会表达,不如先认同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特别不想练琴,有情绪却不表达,一个人闷闷不乐。一句“妈妈知道你现在对练琴很不耐烦”能让孩子舒服很多。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得到认可时,他的情绪会慢慢平复下来,然后会引导他更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候,表达情感不仅可以通过说话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写字、画画、唱歌、锻炼来完成。
妈妈们,当你的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着急。第一,拥抱孩子的情绪,第二,允许他表达出来,最后,引导他。你还记得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