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知道吗?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这个悄悄偷走孩子信心的“小恶魔”。
故事一:
一个亲戚家的孩子,6岁的小男孩,大B,被邻居家同龄左右的孩子欺负,被对方推下高台阶,划伤了脸。生气的妈妈带着大B去对方家告状,对方孩子的爷爷奶奶,父母,叔叔都在客厅。邻居百般抵赖,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从来没有推过任何孩子,还质疑她“哪只眼睛”看到他推了人...我气得这个妈妈悻悻地把大B领走了。
后来邻居的妈妈带着孩子出去买菜,大B的妈妈和大B把他们拦在半路上质问小男孩。直到那时,他们才低头承认是他推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故事二:
在一次幼儿园亲子郊游中,一个穿着粉色真丝纱裙的小女孩忘记带零食了。她不好意思接受其他小朋友递过来的零食。与此同时,有一个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带来了很多零食。她和观众分享零食,不仅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还和老师分享。
在接下来的讲故事环节中,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显得有些拘谨,而穿蓝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则显得很活泼。
故事三:
上周带儿子去公园,看到前面远处有一个秋千。儿子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刚到秋千那里,不知从哪里冲出来一个小孩,一身脏衣服,恶狠狠地对我们说:“秋千是我的,不准你们玩。”儿子犹豫了一下,然后转身跑向旁边的一个滑梯,一边说“我是这个滑梯的主人”,一边模仿一个幼儿园老师的样子,让其他小朋友排队在滑梯上滑行,让他们觉得挺有成就感。
今天孩子想说什么?别急,我给你分享一个儿童夏令营实验:
据说这个夏令营的孩子来自两所小学,分别是A小学和B小学,各10个孩子。研究人员要求A小学的孩子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并布置好场地,而B小学的孩子晚一个小时到达。当所有的孩子到齐后,实验者让A校和B校的孩子一起回答一些简单的日常问题。
结果显示,A组儿童的提问量比B组多2~3倍,在后续的详细观察中,实验者发现A组儿童表现得像是场地的主人,而B组儿童则普遍表现得像是小客人。后来,经过多次类似的实验,实验者用相似的结果替换了不同的学校的孩子。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主场优势效应就像有些成年人坐别人的车会觉得不舒服,但其他人开自己的车却很淡定;或者别人请客吃饭会觉得不舒服,自己请客会觉得舒服。这就是居者有其屋感。心理学家发现,这种“主场优势效应”在体育领域非常普遍,即主场比赛的胜算高于客场比赛。
后来学者发现,这种“主场优势效应”其实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孩子说要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提醒父母,因为主场优势效应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记得我7岁的时候,学校组织去临县旅行,孩子旅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吃”。当时一群孩子路过一个薯条摊大声唱歌,薯条五毛钱一袋。当第一批“零食货”被薯条的香味吸引时,一大群“零食货”随之而来,我也是其中之一。排队的时候,突然发现同桌一个人站着。我买了两个包,塞了一个在她手里。她看起来很惊讶,更尴尬,但最终她没有拒绝。她对我说了声“谢谢”,然后闷声闷气地吃薯条,半天没说一句话。
现在想起来,她当时失去了“家的感觉”。
家长如何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有三点:
1。在自己的地盘上活动
相比在其他小朋友家里玩,如果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做客,小朋友会更放松。有的孩子虽然喜欢在别人家玩,但是被束缚了。掌握主场优势效应的孩子更容易掌握与人打交道的技巧。有证据表明,每次用玩具“招待”小客人,孩子的自信心都会提高。
2。其他站点应到达
如果孩子组织集体活动,如郊游或与邻居、同学或其他孩子玩耍,如果他们先到,可以获得“主场优势效应”。最明显的就是露营或者夏令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场地的布置和布置,会更有信心。“主场优势效应”会大大增强孩子对活动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3。鼓励孩子做“小主人”[h/]
当孩子出去郊游或者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最好鼓励孩子准备一些零食或者零食,比如,足够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的。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得到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消磨还是提升自信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不要觉得这是小事,因为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会慢慢被消磨掉,不仅会失去“主场优势”,还会担心别人的看法。相反,经常在同伴活动中准备零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积极自信。
20世纪初,有一位母亲,因为亲戚带着菜和肉来访而脸红,于是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弄点东西招待她,晚饭时还要给客人端来温酒。如果你很穷,每当你有一个快乐的葬礼时,你的亲戚总是会给你两便士。儿子长大了也穷,但老朋友见面,即使卖了外套也要热情相待。这个妈妈是老舍的妈妈,这个儿子是老舍。他们充分发挥了“主场优势效应”。他的儿子舒曾说,老舍对自己的才能特别谦虚和自信,这大概得益于她老母亲的教养。
英国作家潘兴说,“除了人格,人生最大的损失就是自信的丧失。”“主场优势效应”,如果家长不重视,将是孩子一生的巨大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