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想当然”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孩子!

这些“想当然”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孩子!,第1张

这些“想当然”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孩子!

教育宝宝。有很多你“想当然”的做法其实是错的,而且错得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内心最深处的纯真。以下六个场景反映了教育的六大“硬伤”。

用“恐吓”来表示权威

妈妈下班打开门,看到:多多正在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电视,手里还拿着很多玩具在玩。奶奶端着饭碗跟着多多。

放下背包,妈妈说:“多多,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告诉他妈妈,她要找一个不认真吃饭的宝宝,要把调皮的宝宝带到派出所去。你害怕警察吗,叔叔?不听话就送派出所关起来!”

吃完饭,妈妈看多多玩的太兴奋了。她在附近跑来跑去,出了很多汗。妈妈说:“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点,穿好衣服。不然让你去医院打针!”

点评:生活中,一些家长借用“警察”、“医生”、“小偷”这类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可能一时起作用,但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会害怕这些职业,还会缺乏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家长就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迫、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好的沟通方式。为什么父母不编一个可爱的小故事,或者根据孩子的气质探索一些更明智的方法。多一些耐心和童趣与孩子沟通,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逼孩子“长脸”[h/]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挑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一个小同伴走过来,想借一把铲子。乐乐还没来得及反应,妈妈就说:“乐乐,你能借给我弟弟吗?”乖,乐乐,好东西是需要分享的。妈妈叫你大方点……”说了半天,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怎么样?转身走开了。

建议:孩子大了,带他们出去玩。父母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而乐乐妈妈的行为,实际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自主交流,让乐乐失去了一次与同龄人交流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父母永远站在孩子的身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家长不妨先等等,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高兴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可以适时加入进来,引导他正确地与同伴交往。

用世俗的偏见评价孩子

海洋球池里,一群小朋友在玩耍。一个哥哥迅速熟练地滑下了侧滑梯,“砰”的一声,躺进了球池。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着声音,嘟囔着带着宝宝走出了球池。此刻,泳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建议:看着大一点的孩子“粗暴地”闯入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父母用自己的期望来保护孩子的健康,却破坏了孩子宝贵的学习环境。

父母心里牵挂着孩子,表面上却要悄悄走到泳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大一点的孩子看到父母就不会为所欲为了。更何况孩子之间的交流大多是无伤大雅的,家长可以在不破坏现场愉快气氛的情况下“暗中保护”。

关注儿童世界

全家人都出去公园玩了,很热闹。妈妈看到花,笑着说:“宝贝,这是菊花。你看,她的花是黄色的!”远处,风车在转动。爸爸说:“宝贝,你看,是风车。”这时,爷爷抬头发现了鸽子。他连忙喊道:“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在孩子自己发现之前,父母会迫不及待地指出他们看到的东西。这表面上是给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限制了孩子的整体观察能力,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乐趣。

建议: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件事特别注意了再开口。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观察。比如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


因为孩子可爱所以搞砸了

妞妞刚起床一会儿,在房间里享受看天线宝宝!“牛牛,把尿袋扔到垃圾桶里!”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屋了,妞妞马上笑着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心疼地摸了摸妞妞的头,拎着她的尿袋走了出去。有的得意地对妈妈说:“我们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她不扔就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来了一个星期了,爷爷有空的时候最喜欢逗妞妞。“姑娘,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着抓住宝宝的小手,轻轻拍着他的脸。妞妞一边拍着它一边傻笑。

建议:当孩子用“聪明”和“诡计”来对付大人的时候,很多家长都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又忍不住津津乐道孩子的聪明。父母的表情、语气、动作的不一致,往往会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从而产生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感知,往往来自于家庭环境。妞妞真的很聪明,懂得把东西“传”给爷爷,但这并不值得称道。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她,她要做自己的事。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应该更加理性,全家人应该保持一致。

把孩子想象成脆弱的

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妈妈看到宝宝和一个年纪比较大,比较活泼的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轻推了婴儿一下。只是宝宝站错了位置,纯洁无害,宝宝自然走开了。可就在这时,妈妈像箭一样跑过来,喊着:“小心,宝贝!我们去那里玩吧。”

建议:宝宝被大哥哥推了,很多家长心里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的沟通很简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下一分钟,他们就在拥抱和欢呼。

父母用大人的眼光“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失意”的机会。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让他们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豆妈说:在养豆豆的这些年里,基本上以上场景都出现过。为了她自己,强迫她与孩子们分享食物;为了让她早点睡觉,吓唬她“你再不睡觉,狼就要吃了你”;往往孩子因为撒娇而失去原则,过分纵容孩子;……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认为如果他们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那就是错的。养孩子不是我们“想当然”,而是要真正尊重孩子,遵守自己的原则,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5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4
下一篇2022-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