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没有人格,只有关系。性格只是一种长期固定模式关系中的稳定表现。在不同的关系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家里的孩子和幼儿园、学校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很多家长都会这样感叹。
“我一直觉得孩子不可能离开我。后来我不在家的时候,他的表现比我在家的时候好多了”。母亲从焦虑到惊讶。
“我和宝宝在一起很好,但是老人们在周围各种无理取闹”...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说“有了关系,事情就好办了”。其实养宝宝也是一样的。只要建立了健康的亲子关系,那些所谓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依恋,创作儿童生活故事的剧本
每个人都是在关系中成长的,关系是我们性格形成的土壤,也是不同性格特征表现的土壤。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案例看出童年依恋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一个叫张蓉(化名)的女孩,因为和男朋友董力(化名)分手而寻求心理咨询。只是咨询的目的不是因为分手的痛苦,而是因为董力找到了新的女朋友。这仍然不是痛点。痛点是董力对他的新女友特别照顾和溺爱。他根本不会那样对待自己。因为之前恋爱的时候,是张蓉对董力很照顾,很关心。张的痛点在于他怀疑到底有没有喜欢过自己。这个想法折磨着她,让她特别痛苦。
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蓉的成长故事,也许就能理解她前男友董力的行为了。
在张蓉的记忆中,妈妈控制欲比较强,从小就很会讨好听话的妈妈。如果妈妈不喜欢她哭,她会用笑脸面对妈妈,妈妈夸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张蓉几乎从不在别人面前流泪,即使是她前男友董力提出分手的时候。她努力做好,努力学习,小学做饭,帮妈妈做很多事情。“很奇怪,有时候我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很想出去玩,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想享受妈妈的宠爱,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叫妈妈去玩,也很少依偎在妈妈怀里,会敏锐地察觉到妈妈想让我做什么,”张蓉回忆道。“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的笑脸。我一直在无私地努力做一个好女儿。”张蓉眼里闪着泪光,她强咽下去。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土壤中,张蓉形成了稳定的性格,关心他人,隐忍,坚强,独立等。同时还表现为神经质、过分谨慎、不诚实等。不过从张蓉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她也想玩,也想被人照顾,有时候还想做个任性的小女孩。但是她自动放弃了这些内心的需求,从小就是个小大人。
婴儿要生存,就会调整自己的模式来适应母亲的沟通模式,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生物心理系统。年幼的张蓉不得不依靠母亲来保证自己的生存,于是她找到了最安全有效的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并在长期中形成了稳定的性格。这包括她对世界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以及她在关系中的地位。她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她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其他方面都是为了适应关系而创造和保留的。所以,关系是根本,联系和依恋的需要是儿童在生命力的推动下生存的第一要务和最高准则。
依恋,它塑造了孩子的自我、情绪和人际关系
在我们早期的依恋关系中,我们不断地修剪和塑造自己的行为、情绪、自我价值等等。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早期的依恋关系,我们总是在寻找熟悉关系的味道。在那段关系中,我们可能会痛苦,但我们感到可控和安全。只有我们感知、接受、选择改变、冒险尝试创造不一样的关系体验,才能改写早期关系发展的命运,开启自我救赎和成长之路。
在与男友董力的关系中,张蓉不自觉地营造了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氛围。在这样的关系中,她有了控制感,觉得自己是通过关心和爱护而被喜欢和爱护的。“只有付出,我才能感受到幸福”,张荣苦笑着说。“如果我不给,我们还能在一起守什么?”“实际上,现在回想起来,董力有时会自己照顾自己,但我觉得特别不习惯和不自然。他会有些失落和抑郁,我也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即使是在恋爱的时候。”张荣回顾了自己恋爱关系的一些细节,反思了两人的关系。“董力的新女友和我完全不同。她很可爱,轻松地享受着董力的爱,但我无法放松和享受。我觉得我在感情上太患得患失了。我不相信我会被一个人爱,所以我努力。”张荣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正视接触性疼痛是治愈的开始。张蓉开始能够面对自己失败的恋爱关系,也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恋爱的痛苦,亲密关系中的互相残杀,往往是自我成长的机会。但是,因为对方是成年人,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幻想找一个不一样的人来幸福。当然有可能。很多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如何治愈自己。但是,逃避痛苦是我们的本能,自我成长的道路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
依恋是孩子成长问题的根源,也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直到我们成为父母,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与孩子产生了类似于父母的关系,只不过我们的角色换成了父母。“我们最不喜欢父母的地方,有时我们发现我们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人们悄悄地完成了心理和关系的代际传递。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能会在孩子身上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养中崩溃,抓狂,这就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因为这是我的孩子,不能说换了就能减轻痛苦。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对自己问题的呈现,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开始。
我们变了,关系就变了,在亲子关系土壤里长大的孩子也变了。
好在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揭开很多孩子问题的表现,往往是关系起了主要作用。如果只是改变问题,急切地寻求技术解决方案,但起关键作用的土壤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改变问题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也许你认为你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等。但是,问题的关键通常是关系。把脉找准方向,才能心中有目标。
下面是几位妈妈的故事:
一位母亲说:孩子做作业迟到,注意力不集中。他想不出很多办法。最后,在探索关系的时候,发现孩子说“我只是想向坏孩子学习”,这是一种反抗的宣言。关系才是本质。
B妈妈说: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学习了很多育儿技巧,像书上说的那样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耐心地讲了很多道理,孩子还是容易发脾气。在探究亲子关系时发现,母亲自身的沟通模式是理性的,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所以无法真正从内心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见道不见子”。显然,仅从方法层面来说,很难有实质性的帮助。
C妈妈说:我给孩子定了规矩,但总是失败。在探索关系时,我问这位母亲:“当你谈到这些规则时,你相信你的孩子会执行它们吗?”妈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是啊,我也不信”。在亲子关系中,母亲是焦虑和软弱的,孩子很难信任母亲内心的力量,自然也就很难尊重规则。其实孩子并不焦虑,在等待妈妈温柔而有力的制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