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5个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你误会了吗?

孩子这5个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你误会了吗?,第1张

孩子这5个成长信号,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你误会了吗? 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

1,蓄意破坏

很多孩子一到一岁,就会开始做出让父母纳闷的“破坏性”行为。

比如把纸箱里的纸都拿出来,扔东西弄出声响,把箱子和柜门都打开,试着把手伸进插座……

当孩子的体育锻炼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认知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这个“破坏”期,其实就是一个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身边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他们想自己去触摸一切,打开它,敲打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它,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它。

但这些行为往往被家长误解为“没规矩”,因为有点像搞破坏。

其实这个阶段没必要急着管教孩子。

让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实验”,让孩子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妈妈,你看!”

孩子会说话的时候,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渴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到。

这种要求父母配合自己指令的行为,是孩子想知道更多的信号,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孩子可能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这种能力了。

他们可能会指着什么东西,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时候孩子就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想知道更多。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指示”,告诉他更多的相关信息。

比如孩子指着一朵花发出“啊啊啊”的声音,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朵花”,让他知道正确的名称。

你甚至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走到花前,让他摸摸,闻闻,告诉他颜色和气味。

有时候孩子很着急。他们不是指指点点,而是拉父母的衣服来引起注意。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看孩子想表达什么。可以带孩子去看他想知道的物品。

父母很忙,尽量不要忽视孩子想知道更多的愿望。

3。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两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再那么需要大人照顾了。

这个时候孩子玩的时候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和别人说话,也不想被打扰。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机。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玩耍,自己思考,孩子需要的时候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

刚开始,孩子们可能会一个人玩几分钟,渐渐地会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

没有被打扰,孩子的专注时间会稍微长一点。

4。尴尬和内疚

到孩子3岁的时候,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就会发展起来,比如羞耻、尴尬、内疚、骄傲等等。

但在这个阶段,孩子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依靠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好坏”。

一旦发现自己做错的事情被别人发现了,就很容易羞愧。

并且品味被过分夸奖的孩子,他们会狂妄自大。

所以3岁以后,父母要善于感知孩子的羞耻、尴尬、自满等情绪。,并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评价自己。

父母可以对自己做得好的事情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到骄傲,更加自信。

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给予指导和及时反馈。

错误的行为应该被制止,甚至可以用“隔离计时”作为惩罚手段。

5、任性

孩子长大了,想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有主见。

但是他们现有的能力可能跟不上他们“想做的事情”。

现实和能力的差距会让孩子特别沮丧,出现烦躁、焦虑甚至愤怒。

4岁左右,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变得很“任性”。

他们会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周围的人都不开心。

或者就像一个死胡同,总是用自己知道的有限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父母的“任性”是孩子的一种“毅力”。

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特别想自己去解决。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批评孩子。

如上所述,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外部评价。

只有批评没有建议,会让孩子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当发现孩子处于“困境”中,烦躁不安,执迷不悟时,家长要克制对孩子的批评,给孩子提出解决困难的建议。

最好有几个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告诉孩子几个解决方案,还引导孩子思考哪一个最适合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3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