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

孩子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第1张

父母的态度,孩子的高度 总是在批评孩子叛逆、乱扔东西、不自觉写作业……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家长的态度决定的。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里,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孩子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1、爱与自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分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 "11岁女孩愤然出走4天,爷爷为孙女痛哭。“从视频内容来看,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女孩的床上堆满了吃的和玩的,地上散落着垃圾。她父亲叫她打扫干净。她很生气,就拿了个包,收拾好衣服,离家出走了。

父亲说了孩子什么?因为没有更多的细节,所以无从得知。今天借这个视频,我们想讨论一下关于“自由与规则”的问题。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的父母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要太在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什么都管,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或者做什么。

孩子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规则,或者在规则中缺乏自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

在爱与规则充分融合的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倾向于同时给孩子“自由与规则”。

为什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平衡自由和规则?平衡的自由和规则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首先,家长要明白“自由”不是家长给孩子的,而是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而“自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动力被激发而做出的选择,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我们能给孩子的“自由”是什么呢?我们能给孩子的是,当他面对一个事件或情况时,我们允许他有空的时间和机会去自己体验、实践和选择。

举个例子: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会突然爱上扔东西——吃饭时扔碗、勺子、筷子;洗漱时,乱扔毛巾、玩具、浴液;

玩游戏的时候,扔玩具,彩笔,各种瓶瓶罐罐...简而言之,有什么扔什么。就算你刚才保证不扔,后来还是会再发生。很多家长对孩子乱扔东西很头疼。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扔东西?实际上,他正在经历不同的东西扔在地上会发生什么。

比如有不同的声音,同样的东西以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抛出,会发生什么。0-3岁是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通过扔东西,大脑在构建自己的神经元系统,形成神经网络。

同时手指在练习各种抓取能力。比如一个孩子刚开始用筷子,还不能很好的夹菜和协调筷子。但是有一天,他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轻松使用筷子。

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之后,我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好的理解吗?这个时候,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相信你不会禁止孩子扔东西,只是放任不管吧?

我们要做的是换一种方式处理,即既能保护他的探索行为,又能让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在家里捡个墙角,给他扔东西。

2、给予“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保护

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孩子就会变得任性,任性,不体谅别人的感受,不愿意遵守规则,难以融入群体。

有一次在蒙特梭利儿童之家,有一天一位家长参观教室。她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问道:“你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吗?”

小男孩回答说:“哦,不,我们不能为所欲为,但我们很高兴做我们被允许做的事情。”

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需要给他们保护和限制,让他们在我们提供的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选择时,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技能。我们要看孩子目前的技能处于哪个阶段。我们必须灵活地为孩子们设计和调整规则。

比如3-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早上给他们提供两三套衣服,让他们自己选择穿哪一套。但是我们不会打开衣柜说,你能选择你想穿的衣服吗?如果今天很冷,然后孩子选了一件t恤,我们肯定会说:“不行,太冷了。你应该穿件外套。”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只能强行给他穿上。于是,首先,我们挑选了几套衣服,让孩子们从中挑选。

比如对于一个已经上小学,知道过马路的孩子,他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比较近,我们会让孩子选择是自己去步行上学还是坐公交车。但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们不会让他这么做。

举个例子:我们会给四岁以上的孩子提供一把锋利的刀,让他们选择切黄瓜还是切苹果,因为四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这样的技能了。但是我们不会让一个三岁以下的孩子选择尖刀。我们会让他先用刀子切面包和香蕉。

给孩子“自由”,就是鼓励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力,锻炼孩子各方面的技能。

自由是每个生命的特征。一个孩子必须借助自由的环境来表达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才能建构自己,形成自己。但是自由绝对不是无序的,它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规则保护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孩子在规则中选择的时候,会做出一个选择,放弃其他选择。他选这个不代表其他选择都不好。孩子只是体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并体验到对自己选择的责任。

3、选择没有对错,不同的选择只是带来不同结果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的童年时代,他几乎没有选择的经验。很多事情父母已经决定了,他只能接受。

在他童年的经历中,如果他没有接受父母为他做出的选择,他可能只会招来指责甚至谩骂。所以,在他心里,他会非常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其实选择没有对错,不同的选择只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孩子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他做出选择的机会,让他不断实践。

如果我们不知道家庭教育中“自由与规则”的平衡,孩子年龄越大,就会越不听话,跟我们顶嘴,不按我们说的做。

如果我们在家庭中不应用“自由与规则”,父母往往会用生气、愤怒或讨好或交换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想讨好孩子的家长,愤怒的家长,都在想办法控制孩子。愤怒的人公开追求外在的权力,同时又试图暗地里取悦他们,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操纵权力。

如果父母是控制者,孩子会变得顺从或叛逆。视频中的女孩明显是个“叛逆者”。当父母经常生气时,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避免父母生气上。

一个讨好父母的孩子,总会想看看别人的感受,这样他才知道怎么和父母相处。他不认为别人的要求和交流是真实的,他试图猜测他们真正在说什么和要求什么。

如果别人不开心,他会努力让那个人开心,这样他会更安全。别人觉得不开心,他就会害怕。他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被别人指责、羞辱或拒绝。他总是对别人保持警惕。

一个反抗父母的孩子,总是反抗,拒绝,说“不”,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护自己。其实他内心极度不自信,非常痛苦,不敢相信任何人。

逢迎和叛逆虽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但本质是一样的。他们俩都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一个需要讨好的孩子,会学会没有任何主见。他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必须先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免得罪别人。

4、天赋不需要寻找,它一直都在

就是制定“规则”提供“自由选择”,提供足够的经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是好是坏。

比如:你是放学后先写完作业再玩,还是先玩一个小时再写作业?孩子要在这两条“规则”中选择一条,用自己的意志力去遵守。父母应该督促孩子遵守规则,而不是设立规则。

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总觉得现在做的工作不好,想换工作,但是换了一段时间就没了热情,不喜欢了。

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赋,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了属于我天赋的那一件事,我就可以永远保持热情,一直做下去。

其实天赋是不需要找的,它一直都在。真正的问题是他们迷失了,他们没有意志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爱好。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能自觉整理书包。他每天在学校自觉完成作业。回家后,他可以弹琴,学习钢琴和书法。班里的家长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回答说:“我什么都没做。”

其实很简单。我给了他选择和规则,他写完作业就可以玩了。我从来不给他布置作业,只要他完成作业,其余时间由他自己决定。

有一次班主任很感动,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自习课的时候,别的同学在打架,他却完全不受影响,很认真的在做作业。

意志力要能真正发挥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这个孩子六七岁的时候,他就会有意志力。

反而是他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能力。意志力是孩子控制自己,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2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2
下一篇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