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第1张

3岁前,父母得帮宝宝做好这3件事

很多人认为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接触社会。但实际上,从宝宝第一次对人微笑开始,就已经是与人交往和社会接触的开始了。

所谓“三岁”,是指宝宝在很小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化的性格,可能会表现出他未来生活与社会互动的特点。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会很怪异,不善于与人交往?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小时候引导不够造成的。

●●●

第1件事(0-1岁):学会区分我、我妈和别人

0-6个月:妈妈就是我的世界

根据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S·马勒(1897—1985)关于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经过最初两个月的“自理”本能生活,儿童从第一个微笑开始就与外界有了真实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是与世界共生的,婴儿不区分母亲和外人。

父母该怎么办?

1。妈妈是共生阶段孩子之间最亲密的关系,要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

2。这个月完了就可以出去走走了。熟悉不同的人和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3。经常和宝宝说话,眼神交流,经常主动抚摸孩子。

6-12个月:认识妈妈之外的人

6个月后,孩子的心理开始逐渐与母亲分离,变得更加独立和有个性。他们开始关注父母以外的人。虽然陌生人还是会吓到他们,但他们会带着父母积极探索。这个时候即使是有父亲陪伴,也可以代替母亲的一部分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不要让两个人都远离孩子。

妈妈要学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不需要的时候默默观察。比如宝宝需要抱抱的时候,把他抱起来;他想自己玩的时候不轻易打扰。这样做可以建立宝宝的安全感,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父母该怎么办?

1。爸爸可以是孩子的陪伴。

2。父母积极与孩子互动,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

3。按需支持,别让自己的喜好陪着你。

●●●

第二件事(1-2岁):学会分离和联想

12-18个月:分离焦虑的顶峰

1岁以后的孩子可能会非常依恋妈妈。他正在学习走路等技能,经常感到沮丧。他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随时寻找鼓励和安慰。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依靠母亲来寻找安全感和自尊。妈妈可以故意玩捉迷藏,追逐游戏,不仅好玩,还能让孩子明白暂时分离和永久分离的区别。

父母该怎么办?

1。用捉迷藏和追逐游戏帮助孩子理解离开和消失的概念。

2。出门不要粗暴离开或偷偷溜走。应该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仪式或者动作,然后作为最正常的流程离开。你也可以答应他回家后做点什么,让他保持期待。

3。虽然在离别的过程中母亲可能会哭,但是孩子觉得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很正常的。不要哄骗和欺骗。

18-24个月:学习与人交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认知和行动足以接受与母亲分离。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并不完善,社交时可能会发生肢体接触和“殴打”。另外,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很容易“抢东西”。

妈妈遇到这些情况,要避免和孩子站在对立面。她应该以更稳定的情绪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与他人的冲突。如果她责骂他们,她会让她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时畏缩。

父母该怎么办?

1。在家里进行场景模拟,引导孩子说一些固定的句型,比如你好,谢谢。

2。不要责骂或惩罚孩子的“打”行为,这可能会引起交流的恐惧。

3。用绘本和故事引导孩子与他人互动的理念,同时启发语言能力。

●●●

第三件事:(2-3岁)学会遵守规则

24-30个月:建立规则感

两岁到三岁的孩子追求独立感,喜欢尝试和挑战。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事情时,自我意识的萌发就会达到一个高峰。最简单的就是说“不!”

这是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关键时期。你不妨利用孩子“说不”的意识,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一定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不要太勉强“一起玩”。

父母该怎么办?

1。告诉孩子一些规则,以身作则,比如吃饭不看电视,遵守交通规则,排队规则。

2。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根据他的感受去描述,让他很快冷静下来,然后讲道理。

3。玩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了解挑战和输赢,有助于他们理解规则的概念。

30-36个月:奠定物权意识

孩子三岁才会有同理心。在此之前,他只能想到“我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不懂得“体谅他人”,有时会表现得很“自私”。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尝试用规则来引导“分享行为”,比如轮流玩,在别人玩的时候等待,不要打架抢夺。

父母该怎么办?

1。尊重宝宝的财产权意识,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为了避免冲突,你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来训练分享行为。

2。在家里玩的时候,可以模仿场景,让他熟悉和别人玩玩具时会遇到的不同情况,知道注意事项。

●●●

这些建议帮助你的宝宝接触社会

趁早接触外面的世界

宝宝与世界的接触不应该只停留在家里。只要天气允许,带孩子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有利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多沟通多交流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一直和她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为了省事,一直开着电视让孩子们看。孩子两岁多就不怎么说话了。他们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和孩子发生矛盾,哭闹。

虽然每个孩子说话的时间不一样,但是与人交流的语言交流能力还是要不断引导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决定了他能否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影响了他与人交流的欲望。所以成年人不要用电子产品代替说话。

不用太担心性格

亲近社会的不只是爱聊天的孩子!还记得我们有篇文章说,即使是喜欢独处的孩子也很正常吗?内向的孩子比较用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社会和人交流,所以家长不需要特别的强求和过度的担心。

说出孩子的情绪

2岁以后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容易发脾气。因为宝宝的共情能力并不完善,没有办法思考和静下心来控制情绪,所以家长要帮助他们理顺逻辑,用“共情”和孩子一起诉说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再继续引导。千万不要用暴力来压制他们。

马宝的推特:今天说的这三件事,和0-3岁宝宝的心智发育息息相关。孩子和社会的关系,和对待他人的能力,不是说“长大就好”那么简单。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前三年,我们除了要照顾宝宝的吃喝拉撒,还要引导他们与外界接触,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这是留给他们一生最好的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2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2
下一篇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