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生,把孩子丢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跟着父母成了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评判孩子。孩子很痛苦,或屈服,或尖叫,或哭泣,或反抗。但父母却意识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谬论,是危言耸听。不想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又有谁想宠坏孩子呢?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很多父母真的在溺爱孩子,却浑然不觉。”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一个月)就把孩子扔给老人,心安理得的乐在其中。我有一个朋友,产假后上班了,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夫妻二人都是高手,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没有达到“高手”的水平。朋友认为年轻人做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育儿方式很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一岁前就教孩子识字;不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肉是大人嚼的,喂给小孩吃;给孩子吃好穿好很好玩,但是很少陪。
我跟他们说过很多次,童年的经历有多重要,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但他们不听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他们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只是碍于面子,什么都不说罢了。这个孩子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他们。但是,看到他们没钱没盐,只好就此打住。
孩子1岁前,我们经常一起玩。孩子很漂亮,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到我们家来,好奇地到处摸摸。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又见到了我的孩子。那时候已经1岁8个月了。他脸上没有笑容,总是皱着眉头。当他看到我们时,他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我想拉他的手,他又拉了回来,眼里满是胆怯。那天是星期天,我的朋友们休息了。
我们去的时候,朋友们没有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跟着孩子的爷爷,在偌大的客厅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交流很少。房间死气沉沉。孩子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口,指着门,小声喊着“妈妈”。我跟着他蹲下来问他:“宝宝在找妈妈吗?”孩子点点头,眼睛闪着光看着紧闭的门。小小年纪,他就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想从这里找到她。
看着那个小小的,孤独的身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在这个装修豪华的房间里,孩子们的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而且大多价格不菲。但他最珍贵的东西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从周一到周五,我妈妈要去上班。我应该和我的孩子一起过周末吗?但是这位母亲宁愿在麻将桌上打架也不愿意陪孩子!孩子一点也不开心。他才一岁,不会笑。
“有孩子不养”的现象很普遍。大多数父母生完孩子后,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老人或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留在老家。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已经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她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人交往。医生怀疑非典型自闭症,但她不敢确诊。这位母亲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留在老家,老人很少和他们交流,整天给他们看电视。这就是原因。
有些家长虽然带着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偶尔陪孩子也只是陪陪孩子,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天陪着老人,成为父母双亡的孤儿!父母不陪孩子,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像高楼的地基一样。没有地基,怎么建高楼?父母不带自己的孩子,孩子迟早会有问题。
老人对子女表现出爱,无条件满足子女的需求。但在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能代替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溺爱和放纵,使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当子女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老人往往采取顺从和满足其需求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孩子犯了错,得不到及时纠正,无理的欲望就会得到无原则的满足。即使父母想尽办法改变他们,有了老人伞的作用,孩子也不会有所畏惧,如果一点也不喜欢,就会大哭大闹,从而达到目的。
2。更多的包办替代和对老人的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
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试想,老人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整理;孩子已经会走路的时候,爷爷奶奶还要扶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的时候担心吃不下,就一个一个喂,或者追到手。这些做法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还错过了“自己收拾,自己把东西放回原处,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性差。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失去信心。他们只会哭着等别人来帮忙,却不去尝试和锻炼。他们只会哭,只会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消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老年人容易被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慢,教育和育儿观念相对落后,很难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孩子聪明、听话、稳重、不出格,不善于用科学的、有创意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而产生的“捣乱”“破坏”等冒险创新的探究行为,总是急于制止。比如,当孩子抓几只蚂蚁来喂的时候,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看看根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把一辆玩具车拿下来的时候,先辈们总会停下来批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玩蚂蚁是脏的,拉花是故意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是不能被“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这些越轨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必须马上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形成开拓创新的人格?
4。老人们教育意识的缺乏,教育方法的不当,很可能使孩子错过形成友好交往和良好品质(如谦逊、热爱劳动)的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心智老化。
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也因为年龄原因不喜欢外出活动。孩子和爷爷奶奶朝夕相处,长期受限于老人的生活空和氛围。他们模仿老人的言行,一开口闭口就说大人说的话,很容易失去天真的本性。
另外,户外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少,缺乏体育锻炼,会造成体质虚弱,多种疾病;另一方面,被关在家里知识少,接触新事物少,可能会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害怕面对陌生人,无法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窄,固执,退缩,精神老化,等等。我们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与现代社会不同。此外,祖先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必须具备老年人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