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陪同学堆木头。我坐在门口等他们。在等待的时候,我抽空回了朋友的微信。经常有带着婴儿的父母进进出出,有一位母亲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女儿刚会走路,一岁半左右。母女俩坐在公园门口的椅子上,准备换鞋去公园玩。
不像很多大人抢着帮孩子脱鞋拿进去,这位妈妈耐心地解释说:“请宝贝坐下,妈妈帮你脱鞋。为了保证玩具的卫生,不允许在操场上穿鞋。现在,妈妈会先帮你脱掉左脚的鞋子,然后是右脚的鞋子...好了,下来吧,你可以直接穿过那个门,妈妈收鞋的时候会来找你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把女儿抱下来,指了指天堂的入口,小女孩就自己溜达进去了。
旁边一位老奶奶问:“这么小的娃娃,你说什么她能听懂吗?”
母亲笑着说:“也许她还不明白,但是给她解释清楚,可以帮助她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养成听人说话的习惯。而且,多听几次,总会明白的。”
这位妈妈做的事,我要给一个大写的赞!
孩子的耳朵里每天都充斥着周围传来的各种声音。学会“听”有用的声音很重要——“听有用的信息”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能力。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培养这种能力。
我们同学哲小的时候,我们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同龄的妈妈。每个人都会每天推着自己的宝宝出去散步,交流育儿经验。其中一个妈妈,姑且叫她Y吧,也喜欢和宝宝聊天。
换尿布的时候,Y会絮絮叨叨的说“宝贝,妈妈现在要给你换尿布了...我们抬起腿来擦小屁股吧...换上干净尿布后是不是特别舒服?”
当你要去接孩子的时候,Y会先跟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现在要去接你了。让我们看看周围的孩子们,叔叔阿姨们…”
给孩子吃点东西。y会认真解释:“妈妈今天带了好吃的大苹果。现在请为婴儿坐下。我要用勺子刮苹果给你吃...来,张开你的嘴...好吧,是不是很好吃?再来一勺吧……”
一开始我们觉得她太啰嗦。后来我们习惯了,觉得也很有爱。现在,Y的儿子已经三岁半了。交流时,他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反应比同龄的普通孩子要快。大多数情况下,他能很快反馈给他。
五一期间,家人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四个孩子,一些骑着踏板车,一些骑着平衡车,远远地跑在前面。母亲们急于告诉孩子们停下来等大人。一通电话之后,只有Y的儿子第一时间停下了滑板车,回头看了一眼妈妈。其他孩子要么没听见就跑,要么在母亲一次又一次提高嗓门后停下来。
当我们来到野餐地点时,我们一起搭帐篷,铺野餐垫。只有Y的儿子,几乎没有妈妈要重复很多遍才能把事情按要求做好。
原来“听话”的孩子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听”的机会,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听”。
去年和一个做幼师的朋友聊天时,她提到“听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状态”。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集中精力听与自己有关的东西,这种好习惯会帮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每个正常的孩子都能听到语音,但是如何筛选过滤这些语音信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作为养育者,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倾听?
婴儿期的婴儿也有倾听的本能。你照顾他的时候,告诉他你在做什么,需要他怎么配合。当他逐渐习惯捕捉你的声音,并将其与你正在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他就完成了最初的有效倾听。
小孩子在玩的时候,大人经常说的话是:
“别那样,太危险了!”
“别碰那个,太脏了!”
“不要打孩子!你说过多少次了,但你就是不听!”
看起来孩子被管教了,但是孩子真的知道该怎么做吗?
如果你因为“太危险”而不想让你的孩子“那样做”,那么请告诉你的孩子该怎么做,这样才不危险;
如果你因为“太脏”而不想让孩子“碰那个”,那么请告诉你的孩子如何“碰那个”才不会脏:除了手,你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去探索?是树枝还是小铲子?如果一开始不能提供解决方案,至少告诉孩子他能摸到什么。
如果不想让孩子“打孩子”,请在孩子停止行为后及时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他手里的玩具,可以和他们商量,或者用自己的东西交换;人家不同意,我们就先玩自己的东西,以后再试;如果想和孩子亲近,可以轻轻牵手。拍手打会让对方害怕…
教养的意义,规则的约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前者让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感,后者帮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处理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