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拒绝分享时,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这边?

当孩子拒绝分享时,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这边?,第1张

当孩子拒绝分享时,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这边? “我就不让孩子分享玩具”,这样真的好吗?

在这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

  • 0~3个月、3~6个月、6~9个月、10~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2~3岁、3~4岁、5岁、6~8岁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规律性。

  • 孩子天生不喜欢分享。父母当面拒绝别人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在3岁之前都是“独来独往”的,所以要等到上了幼儿园再交朋友。可以吗?

    为什么3岁前的孩子还需要社交;

    社交的重要性;

    如果指导3岁前儿童的社会化;

    父母如何以身作则?

    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别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或者好吃的东西,就会想“分享”一下,而孩子往往会急哭,有的甚至会打人。父母又着急又尴尬。如果他们遇到一些不了解孩子发展的大人,他们的孩子甚至会被其他家长贴上标签。最近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讲的是一位母亲强烈拒绝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让很多看了的家长都很放心。

    那么,如果3岁以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打人,喜欢互相打闹,那么为了省去上面的麻烦,家长们是不是就顺其自然,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再交朋友呢?或者说,我们带孩子去小区玩,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能不能像那个妈妈一样,拒绝让孩子分享,或者说拒绝是最好的方式?

    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3岁前的孩子不懂分享,这点我很赞同。在这里,我帮大家梳理一下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各个阶段的规律。

    社会发展节点

    —宝宝—

    0~3个月:这个时候,孩子的社会行为表现为与父母的眼神交流,偶尔牙牙学语,甚至可能模仿你的表情。

    3~6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笑,喜欢和人交往,尤其喜欢和父母玩“捉迷藏”。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注意

    如果这个阶段的宝宝不能对爸爸妈妈微笑,不能与父母进行眼神交流,或者没有兴趣与人交往,建议咨询医生。

    6~9个月:这个阶段,宝宝更喜欢熟悉的人,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其他宝宝也开始表现出兴趣,会用手轻轻抓挠别人,或者在其他宝宝身边“打滚”。

    10~12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身边有同龄人会很开心,但不会和同龄人一起玩。他们观察和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会增加。

    —幼儿—

    13~18个月:在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学习说话,因此与周围的人有了更密切的互动和接触。当他们长到18个月的时候,他们会理解简单的指令。这时候就算和其他小朋友在一个房间玩,都是分开玩的,不会有交集。

    这个时候,孩子的分离焦虑达到了顶峰。

    19~24个月:他们可以通过亲吻和拥抱来表达爱意,但有些孩子只是表现出冷漠,这很正常。我在陌生的成年人面前感到害羞。试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还是不能分享。

    —学前教育—

    2~3岁:开始有一两个同龄的亲密朋友,也可能会和想象中的朋友说话玩耍。

    分享和轮流已经有了进展,但还需要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具有攻击性,使用暴力,如殴打或撕咬,来保护他们的“领土”和财物。

    开始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但还是做不到“感同身受”和感同身受。比起孩子,我更喜欢在大人面前玩。

    注意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异常的暴力行为,或者已经影响到他的其他发育,请咨询医生。

    3~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观察他人,与他人互动,获得相关的认知和经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成年人的关心和指导。会开始问很多“这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他可能会和玩伴吵架,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喜欢和其他孩子(或者想象中的朋友)一起玩:比如,在家里玩,角色扮演等。

    他们开始喜欢有规则的团体游戏。甚至一些规则灵活的桌游也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即使没有大人的干预,他们也开始懂得分享,“轮流玩”。

    5岁:开始有同理心,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朋友的想法,想要合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度,他们还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行动也很独立。我喜欢和父母聊天,听父母讲故事。

    6~8岁:想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所以可能会和父母产生矛盾。

    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虽然他们仍然会和父母亲密,但他们会越来越抗拒在公共场合的这种亲密。

    因为他们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能坦然接受输赢,所以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同龄人一起玩。在这个年龄,他们会想在朋友家过夜,8岁时,他们甚至会想能够在野外露营。

    喜欢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有自己的闺蜜或者铁哥们,但是“闺蜜”或者“铁哥们”可能变化很快。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可能会从他们的朋友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坏习惯或好习惯。

    他们开始喜欢独处,在独处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为他们的青春期打下基础。

    开始有幽默感,学会讲一些真实的笑话。

    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也是如此

    社交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一岁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处于社交尴尬的状态。此时,他们对其他孩子充满好奇,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不愿意分享和轮流玩玩具,甚至打人。他们要到五六岁才能很好地践行社会规则。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可以忽略孩子3岁前的社会化吗?还是在社交过程中,因为孩子的天性,就像那个妈妈不肯和别人分享?

    著名心理学家卡内基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30%靠天赋,70%靠人际交往。父母最看重的情商,其实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在美国,人们对近10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实验。研究发现,20年后,知道如何分享、合作和帮助他人的学龄前儿童比缺乏这些社交技能的儿童更有可能获得大学学位和全职工作。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孩子不太可能酗酒犯法。

    虽然这个研究没有说愿意分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生活更顺利,也没有说拒绝分享会让一个人的生活更糟糕。然而,结合其他关于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更多的证据表明,与常识一样,与他人互动良好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结交朋友,更容易获得老师的积极反馈,因此他们更喜欢学校,更喜欢留在学校。

    而在中国这样的人类社会里,真正做到像那个母亲,其实是很难的。原来对方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两人都住在同一个小区。家长和孩子基本都是抬头低头。如果父母当面拒绝孩子,这个家庭很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

    3岁前儿童的社会化

    社交能力可以也需要培养,即使是3岁以下的孩子。

    儿童福利

    观察、模仿和互动

    1。观察

    孩子之间总有一种天然的磁力。甚至更小的孩子也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他们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孩子一岁半左右的时候,一开始带他去小区广场玩。他一看到孩子,就立刻“静下心来”,非常仔细地观察其他孩子的行为,比如骑自行车、滑冰、投篮...一些孩子在哭,另一些在笑,他非常用心地观察着他们。这是他对同龄人行为和情绪的深入观察。观察是理解和学习的第一步。

    2。成为朋友之前先熟悉一下自己

    2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和大一点的孩子、熟悉的孩子一起玩。3岁前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喜欢有大人在身边。

    前文提到,宝宝在6到7个月的时候会出现分离焦虑。10到18个月的时候,分离焦虑会达到顶峰,2岁以后会逐渐缓解。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会小心翼翼,害羞。如果贸然把孩子推给同龄的陌生人,让他们“一起玩”“做朋友”,他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

    邻居第一次带我3个月大的小弟弟来我家的时候,那时候宝宝还不到一岁半。一开始除了时不时观察一下对方,两个人基本上都各有各的乐趣。后来他们的互动逐渐增多,会更频繁地观察对方,模仿对方的行为,竞争,哭泣,和解……

    就像大人教朋友一样,孩子之间的友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安排两个孩子聚会,再逐步组织更多的孩子聚会。如果孩子一开始拒绝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家长也不必强求。抱着孩子,和他一起观察,帮他解释“那个姐姐叫豆豆”“你也有一条粉色的裙子给豆豆”“那个哥哥是咪咪”“我哥哥的雪橇骑得好快……”

    3。模仿和“互补”[h/]

    我的孩子属于谨慎的一类。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抵触情绪,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焦虑。我也是在他一岁半左右带他去早教的。我没有在教室里玩任何看起来有点危险的玩具。哪怕是一个成年人先给他示范溜冰,哪怕是把他抱在怀里也无济于事。过了一两个月,也不见好转。自从和邻居大他两个月的弟弟成为朋友后,有一次我带着两个孩子去早教中心玩。在弟弟的“示范”下,孩子们不敢玩弟弟身后的所有玩具。有弟弟不吃菜,但是两个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着弟弟大口吃菜,哥哥经常和他们一起吃一碗……

    4。逐步学习社会规则

    在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小家庭里,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确实认为世界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会渐渐发现,世界不是这样的。虽然他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愤怒,但这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正因为如此,有兄弟姐妹或者与同龄人接触多的孩子,在分享、轮流、同理心、社会性发展方面都会领先一步。

    虽然三四岁以下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或者压抑不住本能的占有欲,但是父母可以为他们种下社交的种子。

    多使用“分享”这个词

    比如把自己的一些食物给孩子吃。父母可以说我的三明治好吃。你想吃吗?我来和你“分享”一点。

    除了物质上,精神上也是如此。宝贝,妈妈现在好开心。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快乐。我有一个好故事想和你分享!......

    孩子分享时,及时表扬,让孩子尝到分享的甜头。

    提前拿走孩子喜欢的玩具,多准备一些玩具,玩适当的游戏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宝宝和邻居家的小哥哥不熟的时候,我会和他们组成一个小圈子,鼓励大家手拉手一起跳。起初,他们可能会抗拒,但一首歌还没有结束。他们已经牵着手开始转圈了,玩得很开心。

    告知,但不要强迫或惩罚。

    比如小区里有小朋友想玩儿童过山车,我还是会尽量让他们先分享。如果孩子拒绝,那我也不勉强。但是我必须告诉对方,他不是故意不分享的。他太年轻了,无法控制自己。哪怕对方是个孩子,也要这么解释。一方面是其他孩子的家长听得出来,另一方面其实是告诉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因为他的拒绝而生气,但是妈妈非常希望他能分享,不让孩子在心理上把“分享”和不好的结果和情绪联系起来。如果其他孩子手里有其他玩具,大人也可以尝试让孩子交换,也挺实用的。

    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我和邻居的妈妈都不会去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尝试适应和解决。我的孩子很容易做事。一开始他打了他的小哥哥,小哥哥只是停顿了一下,然后他们就若无其事的继续打(打人的情况见本文)。后来小哥哥被狠狠打了几次,我也着急制止。不过邻居很淡定,只是让我先把孩子抱走。两人冷静下来后,“一如既往”地在一起玩。后来我的孩子做的时候,我弟弟就会赶紧跑开,站在远处说“好朋友不要打”......真的超级感动。邻居的妈妈回家一定教过孩子怎么做,我的小弟弟被打了几次也学的很快。因为每次开枪,孩子都打不到对方,对方平和冷静的表现也感染了他,所以在小哥哥面前动手的越来越少。

    与其说是孩子的社会化,

    更多的是父母自身的社会化和成长。

    1。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

    真知来自比较,孩子也是一样。直到和邻居成了好朋友,我才真正意识到孩子的不同。虽然相差只有两个月,但是无论是孩子的性格还是发展过程,都有太多的不同。我家孩子好动,性格大。邻居家的宝宝安静娇气,这是邻居妈妈性格的交换。我们常常感叹孩子是不是抱错了,但这也说明很大一部分性格是真的天生的。父母要做的是先接受,再引导,扬长避短,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你需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善良和打招呼的人,一个习惯使用社交用语的人

    我自己也是个比较害羞的人,但是婆婆一直都很热情。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每次带他们出去玩,一路从保安、保洁到小区里的熟人,我都会带着孩子一个个打招呼。现在孩子一岁半了,已经可以自己和这些人打招呼了,一边挥手一边微笑。这孩子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却是社区里受欢迎的孩子之一。

    自从有了宝宝,家里就达成了一致。尽可能多地说请、谢谢和抱歉。

    3。父母的情绪与控制

    研究发现,当父母经常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情绪以及导致情绪的原因时,孩子可以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孩子的社交能力会受到负面影响,因为这可能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母亲不是一个能给他安慰和建议的人。社交能力最强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家里经常感受到积极情绪的孩子。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生活中有一个知心朋友很重要。当一个孩子有朋友的时候,他会比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多花六倍的时间去玩。他更容易和别人分享,交流的时间更长。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别忘了从小培养他们交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1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