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架怎么劝说

小孩打架怎么劝说,第1张

孩子打架父母需要劝架吗

“在孩子被打/被打之前不要着急!”看看美国幼儿园是怎么处理的?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大家聊聊美国幼儿园是如何处理孩子打架打人的。

几乎每个来我们幼儿园应聘的老师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小朋友之间发生肢体冲突,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老师的教育观。比如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会马上过去劝阻,告诉他们不要对同伴做什么,要管好自己的小手。” 可惜这个老师很难通过面试。为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的回答应该是“我们要先看看这种肢体冲突发生在什么年龄段”,也许你会明白。

2岁以前,只有我一个人,以“说服”为主要表情卡

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一个阶段,他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时间可长可短,但都是正常的、必要的发展阶段。比如你经常看到2-3岁的孩子拿着别人的玩具说:“这是我的!” 但是6-7岁的时候,你就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

有一次,我在学步室(2-3岁的班级),看到一个女孩很认真地在纸上按手印。这时,一个小男孩抢了她的画。小女孩不松手,男孩打了女孩胳膊几下,把她打哭了。我路过的时候,小男孩还在喊:“这是我的!”

成年人看到这样的情况,估计大多已经有了一个判断——应该严厉批判那个熊海子。抢人打人是不对的?更惨!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发展并不完善,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会在他们的世界里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小男孩之所以抢小女孩的画,是因为当时桌子上没有空的位置,但他也想有自己的手印纸。于是通过简单的思考,他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来达到他预设的结果——“公开抢劫”。

而且他们往往分不清“我认为”的事实和“实际”的事实。抢劫后,他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那时候,很可能他真的认为这张纸是他的!

如果大人遵守了这样一段话,就不要上去打架,而是要帮助孩子了解对方的感受和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整个过程中,成年人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不得不判断谁对谁错的裁判。

我当时做的就是把男孩拉到小女孩身边。因为当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我只能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就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会对他说:“你看到那个小女孩的表情了吗?你觉得是表示快乐还是悲伤?”这个问题的提问方法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孩子到了4-5岁,就不需要设置选择题,可以更开放,让孩子直接表达。但是,当时由于我面对的是一个3岁以下的孩子,他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让对方感到难过。

3岁左右的孩子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肢体语言可以很具体。男孩立刻低下头,想把纸还给女孩。但是女孩一直哭个不停,我在她身边等她情绪平复。下一步尤为关键。大多数成年人在处理肢体冲突时会忘记。我们需要教育“打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受害者”,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样可以减少伤害。我对小女孩说:“我看你哭得很伤心,老师也很伤心,因为刚刚有人把你的卷子拿走了。但老师也希望你能直接告诉他你的想法,你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根据我的经验,鼓励被打的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说“不”,比一味地批评被打的孩子要有效得多。

最后我来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其实说到底,这件事的源头是我在餐桌上没有设置足够的位置,没有满足所有想参与的孩子的需求。要减少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至少先准备好设施设备。

“对付“4+”暴力的孩子,宝贵的实践经验

4岁以后,大部分孩子已经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但在课堂上还是会有肢体冲突。怎么解决没有唯一的标准,考验老师的观察能力和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只有发现肢体冲突背后最深层的原因,才能最有效的解决。之前英国幼儿园是如何处理孩子打/被汤圆妈妈打的问题的?》一文也为大家分析过。我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补充一些比较好的方法,供家长和老师参考

提示1:适当忽略,就能解决冲突

每一种冲突都要调解吗?我的判断标准有点奇怪。只要不发生 “血腥”的冲突,就尽可能让它自然发生,老师只是在旁边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很多冲突都不是什么大事,甚至有的孩子故意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尽量淡化处理。但是刚当老师的时候,我不这么做。我什么事都冲到第一线,先堵,再跟奶奶讲道理,美其名曰“谆谆教诲”。之后效果真的很好,冲突少了很多。但现在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太唠叨,烦死了。

如何处理那些“无关痛痒”的冲突?有一次,一位老师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比如排队是最混乱的一幕,两个熊海子不知什么原因扭打起来。老师并不理会,而是对大部分孩子说:“我们来玩一个quit 游戏。别冒泡了! (我们来玩一个安静的游戏,每个人都把泡泡含在嘴里。)我看到大部分孩子都直接把嘴鼓起来了。然后两个孩子还在嬉皮笑脸的打。老师没有理会,只是说:“哦,我 看纳什要赢比赛了!我看看,还有谁会赢得这场比赛。”(哦!我看到纳什的孩子们会赢得这场安静的比赛。让我看看还有谁能赢。)

两个熊海子一听,顿时不打了,举手说:“我!我!我!”(我,我,我!)老师看也不看就说:“要想赢, 你得憋住你的泡泡。”(要想赢,得先把泡泡含在嘴里)。两个熊海子跳回队伍里,停止战斗。

为了孩子的出行安全,手一定要拉在一根长绳上。刚走出教室两步,两个熊孩子又开始打架了。这时候我心里想,你得照顾老师。她又使了一招,伸出手掌,夸张地吹了一口仙尘,然后说:“哦 我手上有些强力胶,现在要抓紧绳子了。谁还有 强力胶?给我看看! (我手上有很强的胶水。现在我要把我的手牢牢地粘在绳子上。我想看看谁有这么强的胶水。你得给我看看!)

只见孩子往手心里吹气,然后紧紧抓着绳子,两个熊海子也不打了,也是这样。一边走,老师一边说:“我想看看谁的 胶最强。”(我想看看谁的胶水最好。就这样,老师在没有任何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解决了很多孩子之间的肢体冲突。她的做法很简单,只关注积极的行为,或者用有趣的方式引导积极的行为,刻意忽略消极的行为。

技巧二:多问一个为什么

孩子的肢体冲突分为长期的和偶发性的。如果是长期,汤圆妈妈之前的文章解释的很清楚了。可以给孩子读绘本,也可以用“脚先生,手先生”的方案。但对于偶尔发生的肢体冲突,家长要配合找出原因。

比如我们幼儿园有个孩子。到了5岁班,他就像换了个人,天天打人。直到有一天,孩子的家长主动找到我们,想和我们谈谈。刚坐下,年轻的辣妈就哭了起来。原来孩子的父母刚离婚,孩子的脾气突然变了。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帮他。我给老师布置了至少2-3周不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任务,但是每天至少记录3件孩子的好。

极端措施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我们知道孩子妈妈的心情已经很不好了。如果再跟她谈孩子在幼儿园的消极表现,只会加重她的情绪,带回给孩子,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如果孩子有过分的肢体暴力,老师要马上打电话给办公室,我自己处理。过了一段时间,我确实接到了很多电话,但我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坐在我的腿上,听他慢慢告诉我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对是错,怎么改进。

有一次他问我:“马老师,我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了?”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个问题?”他对我说, “我怕我做错事,因为那样我妈会难过,我也不想我妈难过。” 之后我什么都没说,只是抱着他。我对他说:“没关系。我们都有犯错的时候。今天,你只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些时候,我看到你每次都有进步。妈妈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当我和他的关系确立后,他的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

其实这段经历也告诉我,那些零星的暴力行为一定是有特殊原因的。在你知道这个道理之前,很多曾经管用的方法都会失效。对于一个离异的孩子来说,是环境因素的突变,行为变化反映了他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这个时候,如果你还用通常的推理,跟他讲故事是行不通的。你需要做的是倾听,建立新的安全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0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