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的培养重点在哪些

学龄前孩子的培养重点在哪些,第1张

孩子各阶段的培养重点有哪些

心理学家告诉你,只有做正确的事,才能成就孩子。3岁男孩不能自己吃饭,也不想在地上走。更让他父母担心的是他不会说话。

同龄的孩子很久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了。他们只能偶尔说几句话,大部分时间都不愿意开口。和成年人交流,基本靠“知”。

为什么语言、自理能力、运动能力会有这么严重的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里的老人教养方式不对。

尤其是爷爷,一直用同样的方式照顾着宝宝。整天把他捧在手里,陪他玩,捧他高,全靠喂食吃饭,除了玩什么都不干,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虽然爷爷很用心的陪着他,即使他下班回来很累,但只要孙子开心,他总能背着二十斤在家里转来转去,不休息不吃饭。但是因为爷爷没有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爱得越深,他发展的障碍就越大。

其实不只是老年人。很多父母永远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他们成长的重心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该如何抚养孩子,让他们更好的成长,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小妈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竖立清晰的小目标。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项重大的心理社会任务。如果这个任务能顺利解决,就能养成特定的美德,实现健全的人格,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反之,负面的品质就会出现。

我们来看看孩子在0岁到18岁之间会经历的五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0-18个月: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培养对世界的信任感。他需要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间找到平衡,信任应该起主导作用。

因为信任,孩子可以和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信妈妈暂时离开就会回来,不至于崩溃大哭。因为信任,孩子才能安心探索周围的世界,专心研究学习,而不是反复考验父母。

但是,一个孩子也需要一点不信任,这样他就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学会保护自己。

现阶段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对世界的信任?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应该对孩子的需求敏感,积极回应他们,并给予他们一贯的照顾。

比如宝宝哭了,我们要马上回应他,看他是饿了还是尿了。即使和宝宝有一点距离,也要先用声音回应他,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身边,马上就来。

很多妈妈都会纠结于“宝宝哭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抱?”其实重点不在于“抱”,而在于反应要快。

回应的方式可以是和宝宝说话,眼神交流,也可以是查看他的需求,找出原因,满足他。如果宝宝明显饿了,我们还是抱着他摇,而不是真正满足他的需求,并不是一个好的应对方式。

另外,一致性也很重要。如果宝宝哭了,我们有时会立即回应他,有时会故意拖延不理他,会让他感到困惑,无法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18个月-3岁:对害羞和怀疑的自我决定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发展自主性,也就是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自我控制。

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很难管理。他们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温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喜欢固执地说“不”,喜欢和大人对抗。

其实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开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自己的主见和自我管理能力,但这些品质不是来自空的,需要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机会成为自己事情的主人。走路,吃饭,用语言表达需求,这些孩子能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

没做对没做好没关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体验到自信和掌控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宝贵的。

在这个阶段,不要什么都做怕孩子累,也不要觉得孩子想帮忙的时候笨手笨脚。多给他一些选择,孩子会变得自信果断。

除了培养自主性,我们还需要给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让他们适度体验害羞和怀疑,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比如孩子打人,抢玩具,我们要明确的告诉他不可以,并教会他正确的做法。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对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没有好处。

3-6岁:积极应对内疚

这个阶段恰好是幼儿园的年龄。埃里克森认为,此时孩子要解决的任务是平衡主动性和内疚感之间的矛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善于独立规划和完成任务。比如以前小孩子过家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现在可以提前安排角色和剧本。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是很有目的性的。

培养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想法。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很野空,在我们看来不切实际,显然会失败。就像爱迪生小时候孵蛋一样,看起来很傻,但却是他认真思考的表现。

要珍惜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陪他去尝试,去犯错,去总结经验。要有耐心,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会激发孩子的思考和行动,为上学做准备。

否则,经常被大人取笑、制止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做什么都是错的,慢慢失去做事的热情。

但是,当孩子做了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比如捉弄孩子、说谎等,我们也要及时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体会到内疚的感觉,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6-12岁:勤奋与自卑

这个阶段正好是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这时候孩子需要处理的冲突就是勤奋与自卑。

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技能,孩子们可以培养勤奋和敬业的品质,并获得胜任感和自信心。相反,孩子会变得自卑,退缩在家庭的保护伞下,逃避自己的责任。

在中国,6-12岁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是读、写、算。这也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好好学习,在学校取得好成绩。

孩子成绩好了,就会有信心,愿意多花时间,努力学习。孩子成绩不好,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逃避心理,转而专注于打游戏,闯祸。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全方位的支持孩子,帮助他打好学习的基础。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他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不断尝试,找一个好老师帮他补课。即使孩子成绩不理想,也不要用“你好笨好没用”之类的话嘲讽孩子。

孩子除了学习,还可以做家务,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坚持练习。这些做法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能力感。

对于那些过于勤奋,执着于学习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学会放松,丰富自己的生活,避免将来成为“工作狂”。

12-18岁: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进入青春期,会面临身份与角色困惑的冲突。他们会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体来说,孩子要解决三个问题,职业选择、价值观形成、性别认同。虽然这个阶段的年龄是18岁,但很多孩子直到成年后才能逐渐解决上述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面临职业选择,或者其他重要决定时,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最终选择,最能培养出成熟优秀的孩子。相反,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度顺从或反抗。

其实孩子越大,我们对他的影响越小。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逐渐受到老师、同学甚至电视人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很多工作,比如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自己做事情,独立解决问题等等。不要等到青春期来了才哀叹为什么孩子没有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要克服不同的成长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他相应的支持,而不是一直把他当宝贝,用我们无微不至的爱去束缚孩子的翅膀,让他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展翅飞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8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