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如何正确引导?”:教育也要给孩子留下尊严。近日,一个男孩穿着内裤蹲在路边的视频引来了不少围观者。
得知男生二年级,在学校摸了一个女同学的屁股。为了纠正儿子的错误,母亲决定教训一下孩子,于是让孩子脱下衣服蹲在路边,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别人的目光。
网友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母亲的做法没有错。以后孩子一定要长记性,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比打孩子还疼。
这位妈妈及时教育孩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方法有点极端,会伤害她的自尊心,不利于她的心理发展。
孩子犯错,少惩罚,多教育
作为家长,一定要分清惩罚和教育。
惩罚是父母的一种干预,惩罚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承受不愉快的后果,如打骂、扣发零花钱等。这通常来自父母的挫败感和绝望感,会传达给孩子“我好可怕,我好可怕!”信息,孩子很难从惩罚中学到正确的行为。
教育不一样。它侧重于指导和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把惩罚和教育混为一谈。我们经常用惩罚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但大多数事与愿违。惩罚并不能教会孩子对错,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5月7日,信阳一段“虐童”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一名女子抓住一名14至5岁男孩的腿,将他的身体倒过来,并拍了拍孩子的屁股,时间约为一分钟,期间男孩一直哭喊着要妈妈。原来那个女的是男孩的妈妈,因为孩子调皮,被教育了。
当然,适当惩罚教育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毕竟我们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本,而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惩罚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
就算打了孩子,承认错误,也只是暴力下的屈服。你内心还是抗拒的,疏远了亲子关系。而且,不愿意和不愿意的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也要给孩子留下尊严
去年,一个视频火了。
孩子8天内和朋友偷偷在家里花了7000元,父母又气又急。爸爸拿起一根棍子,把孩子卡在被窝里,使劲打。据奶奶说,他打了“几百次”。
妈妈在一旁,录下了孩子被打的视频,说是为了花了那七千块钱的孩子。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在哀求,“求求你,不要……”。
视频最后,奶奶心疼孩子,抓着爸爸的棍子,坐在床边哭了起来。而孩子的父亲,就是刚才对孩子咬牙切齿的那个人,像个孩子一样伏在墙上嚎啕大哭...
家长的本意是把视频给一起花钱的孩子看,让家长良心不安。
但是把打孩子的视频这样放在网上真的很伤害孩子。比起打骂,这种做法更让孩子感到难受和绝望!
孩子也有自尊心,这种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千万不要当众惩罚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社交圈里。你应该给你的孩子尊严。回家最好是批评教育他们。
否则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让孩子自卑、羞愧、失去自信,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心理学上有一个“权威期望”的概念。很多时候,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当父母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时,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会朝着那个期望前进。
这种“权威预期”既是积极的预期,也是消极的预期。
错误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惩罚的目的是“养孩子”,所以必须考虑“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犯错时,如何正确引导?
1。温和而坚定地教育孩子
爸爸去哪儿3有剧情:
夏天,林永健的儿子林大军和夏克立的女儿被村长要求照看糖果和冰淇淋。两个孩子抵挡不住诱惑,违反规定,偷吃糖果。
面对同样的事情,两个爸爸的语气和态度截然不同。
林永健气愤地训斥大军:“吃什么?为什么要吃?”袖手旁观自己也想一想,然后转身走开。
夏克立把女儿拉到一边,平静地告诉她:“怎么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真相,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被批评之后,两个孩子后来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被父亲大声训斥的大君,自从“冰淇淋事件”后,心里就有了疙瘩。之后在各种活动中对父亲发火,从不配合。
在被父亲温柔教育的那个夏天,我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完全没有受到刚才发生的事情的影响,继续玩得开心。
爸爸愤怒的训斥或者平和的引导,效果截然不同。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承认错误,愿意接受惩罚的人;一个不明所以的孩子,整天压抑在愤怒中。
美国言语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向10名7至10岁的儿童播放母亲的吼声。之后,他们被要求写下母亲在吼什么,只有13.3%的孩子答对了。
研究人员表示,大吼大叫对管教孩子没用。音量越大,孩子越不注意。
所以,要教育孩子温柔友善,至少不要发脾气。等自己和孩子都冷静下来之后,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她为什么她做不到,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
只有在亲切坚定的氛围中,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
2。批评之前,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泰国有一部公益片。扮成园丁在学校修剪花草的演员。他推着一辆手推车,带着几盆花草走过一条泥泞的小路。
孩子放学时故意翻车,求救。每个孩子都去帮忙,甚至把衣服弄脏。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浑身是泥出现在学校门口时,反应不一。
有的暴跳如雷,马上开始责怪孩子;有些人感到惊讶和目瞪口呆;有些人平静而耐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学校门口的显示屏上出现了刚才那个孩子帮助园丁的一幕。你看,有些父母应该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却因为孩子弄脏了自己而责骂孩子,这不仅让孩子难过,还可能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一定要先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让孩子把故事解释清楚再下结论。
3。不要在教育上喋喋不休
知乎有人问:你什么时候最不喜欢父母?
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一个男生说:“一次说很多话就够了。虽然我知道我爸妈是为我好,但是我爸妈说太多次了,我不自觉的就觉得很烦……”
一个女生也说“父母话太多,会有逆反心理。我天天怀疑我早恋,然后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尽量不要去想象一只黑熊。于是,人们的思维强烈反弹,很快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黑熊的形象。
为了说服孩子,反复的方法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批评的质量和数量没有正相关关系。有效的批评应该指出问题和本质。
高尔基曾说:“你爱孩子,母鸡也会爱。”教育孩子需要技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