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热度该退烧了。没有一节作文课是教孩子如何审题、设计思路、安排结构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教他们如何细节描写和一些看似高深的技巧。
一句话同时戳中了三个群体的痛点。
家长们受作秀之苦由来已久:今天学蒙太奇手法,明天用抑扬顿挫,后天简单模仿荷塘月色,但孩子遇到学校作文时的尴尬和挣扎却没有得到一点缓解。我本打算借题发挥好好训斥一顿,或者交代一下花掉的学费,但换来的更多是孩子的一句话:我教的东西没用,我不会。
孩子同样委屈:不敢耽误任何一科作业。今天他们有练笔,明天有背诵,后天还要参加跳绳和击剑,锻炼身体素质。时间久了,恨不得百毒不侵。无论你走多少条路,我只会一直走下去。没有人有一颗想要学习和超越的心,但他们就是应付不来。
老师们有没有去过错误的孩子:题目太大拿不住,太基础没人听,没人有勇气发个没有名字的朋友圈。谁知道哪座冰山下藏着父母的真实需求?
所有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其实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语文的重要性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最近得汉者得天下的现象很“猖狂”。我们确实看到它在教科书和分数中都有所反映。但真实的反应是,家长选择英语和数学的可能性超过60%,而选择语文的可能性只有20%。
而中文是我们85%以上信息的来源,它的逻辑、结构、应用、意义等。本来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功,但现在显然无法明确定义。
花式拳和绣腿的盛行是双向选择。现在静下心来,我们也应该回过头来想想,所谓的语文学科基础到底是什么?
绝不可能按照身体的大小来处理事情。
基于语言文字准确贴切的前提下,我们不妨简单拆分一下:句子基础,理解基础,写作基础。
我们还需要达成一个共识,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最小元素确实是字母和单词(对应汉语中的拼音和汉字),但学习一门语言学科的核心元素确实是句子。
如果把这个顺序倒过来,我们会发现,现实中很多孩子积累了很多古汉语中的好词、成语、名句,但实际写作文的时候可能用不到一两个。有的孩子恨不得在一篇作文里堆砌20个成语,但往往得不到高分。也就是我们割裂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在没有一个整体认知之前,就开始人为拆解。
那么我们如何衡量和培养语句的基础呢?
单词量,单词准确度,单词熟练度,句子准确度,句子熟练度,句子组织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去搜索我们的学习和考试,大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我们就在这里按“没有桌子”吧。
我们都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是一门语言学科的事实。
阅读的基础是否仅指阅读文章或书籍?显然,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狭隘。
其实孩子的学习问题,比如不会审题、答非所问、不愿意检查,都是阅读状态不对造成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没有专门的课程来练习考题,有的孩子长大了,这个问题会改变。
只有我们看到的大浪多了,我们才能对大浪心平气和,淡定自若。
信息复述,关键抓取,细节抓取,情绪感知,逻辑组织。我们用这五个指标来细化阅读基础,你会发现是不完整的。
基础和综合,这两者本来就是冲突的,更高层次的概念叫:能力。
写作的大逻辑其实无非就是取材、构思、组织、打磨。这个是按照写作过程来分的,和技巧无关。
于是拆解之后,写作变得基本可控:灵敏度、熟练度、构思能力、句子组织、段落组织、打磨能力。
如果这些都落地了,那我们又何必强行扯着嗓子喊“汉语最重要”,又何必通过各种信息鸿沟制造焦虑。
其实经过这样的拆解,我们发现课内外绝对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大家都是殊途同归。
太祖的应试教育长拳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峨眉的剑术在素质教育中能否超越泰山,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所谓的中国教育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