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占有欲是自私的吗?专家:需要科学引导。当她看到其他孩子好玩的玩具时,她会抓住它们。父母曾经担心孩子的占有欲会导致他们自私的性格。
儿童占有的心理分析:
观点一:
著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董进宇教授曾特别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占有欲,家长不要压抑,而是要用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占有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观点二:
虽然两位专家的观点略有不同,但主旨是一致的。两者都强调不要压制孩子,而是要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科学的引导。
孩子的占有欲其实属于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私”。
孩子在一岁之前基本属于个体活动的阶段。他在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时候,会不打招呼就拿别人的东西。有时候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扔掉或者交给别人。这是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方式”。他们不觉得别人拿自己的东西或者自己拿别人的东西是犯法的!
孩子三岁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考虑问题的时候会从自己做起。其实,孩子的排他行为也是孩子认识自己的必经阶段,与“自私”明显不同。
孩子的占有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体的占有,一种是对母爱和父爱的占有;
当父母觉得孩子独占别人的玩具或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认为这是孩子的道德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关心的暗示。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不让弟弟妹妹分享母爱或者父爱。主要有两个原因:
1。孩子在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后,总是有很强的排他性和独特性。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东西;
2。孩子缺乏安全感,尤其是一些不希望别人分享母爱的孩子。这一方面也说明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专家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孩子的占有欲会逐渐减弱,直至减少或消失。但是,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如果孩子的占有欲行为不断加强,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克服占有欲的几种方法
1、区分孩子的占有欲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区分孩子占有欲的本质,就要观察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否建立。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含糊其辞,很容易把孩子的占有欲归结为自私的心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所以很难接收到正确的信息。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了,还是会出现争抢或者拿别人东西的现象,那么就要及时引导。
2、抓住指导教育的黄金时间
当你的孩子说出“我的”和“我想要”的时候,家长需要意识到,这是孩子肯定自己,建立自我意识的时候。这时候,他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引导和教育”。
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很容易建立。因此,家长需要尽力帮助孩子挖掘良性因素,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尺度,尽量不要让孩子的“自我”走得太远!
3、教会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分享与合作关系
对于孩子友谊的建立,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让孩子知道分享的重要性。他们可以轮流玩游戏进行训练。比如在拍手歌中,一个孩子唱完,另一个孩子就可以开始;
玩积木时,轮流合作,并排完成,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谦虚、分享的良好品质。大家同时完成同样的工作后,家长甚至可以给孩子一个强化的奖励,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美好!
4、增强孩子对物品的相关体验
如果孩子喜欢盲目的占有自己的东西,不跟别人分享,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即使给了别的孩子也不会改变,比如自己喜欢的溜溜球,别的孩子会拿着玩一会儿。还是悠悠球,什么都不会缺!
如果孩子喜欢别人手里的东西或者巧克力,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压抑。接受别人的东西后,他们可以回家拿出自己的巧克力,让孩子自己品尝。味道和形状一模一样。这样孩子会减少对别人对象的占有欲!
5、教孩子尝试交换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孩子的情绪情况。它可以教孩子交换玩具和食物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以防止他们的垄断。
比如,当你的孩子看到别人手里的东西,非常想要的时候,你需要引导他拿自己的东西,友好地和孩子交流、玩耍。他不仅能分享玩具,还能在玩耍中理解分享和互通的重要性,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占有欲的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