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就成功了,只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爸爸,做起来并不难。惯性对智力、素质、独立意识的培养有着强大的作用。
比如睡前看电视。
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睡眠时间。让你感到无奈的是,这个习惯很难改变。即使你通过强迫来纠正这个习惯,哭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当然,你可能会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看电视的习惯带来的惯性会成为你改正坏习惯的最大阻力。这种反抗有很强的持久性,一旦你“力量不够”,就会臣服于这种反抗。
相信很多家长也面临着这个困境。“算了,让他看看吧。如果他困了,他就会知道自己睡着了。”
通过分析实例可以发现,惯性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力大、持久性强、不可逆。
很容易理解它的强大和执着。为什么惯性是不可逆的?
刹车的过程比较好理解:
如果你开过车,一定知道刹车必然会产生刹车距离,这是不可逆的第一种表现。惯性肯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刹车距离”。
另一方面,将刹车与交通事故挂钩,如果汽车惯性达到一定强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极其,它说:它杀人,但也能使人起死回生?
正是因为惯性的不可逆性,习惯的养成和孩子的成长之间存在着“硬”关系。
换句话说,习惯的养成直接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是正在接近危险的境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好习惯都值得我们重视。任何坏习惯都必须认真对待。
我们知道,好习惯很难养成,坏习惯却很容易养成。
这是因为好习惯往往是一种“不舒服”的体验,而坏习惯则是一种“释放自我以获得满足”的体验。
比如你有每天玩手机到深夜的习惯。为什么很难改变?因为你可以从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可以无拘无束的自由释放自己。要改变这种习惯,就要面对无所事事、焦虑等“难受”的体验。这种反抗是非常强烈的,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论上并不难。
好习惯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不断重复和强化的过程。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鼓励和奖励
假设我们已经打包好了。当然,孩子知道这是体力活,不容易。通过鼓励,让孩子知道“收拾”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好孩子”的体现,从精神层面引导孩子克服苦难。
当然,适当的奖励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孩子,然后保持好的习惯。
当孩子从精神层面认同了这个习惯,并得到合理的奖励,就有了养成收拾玩具习惯的基础。
其次,重复,不断强化。
只有不断的强化,一个好的行为,才能成为习惯。以包装玩具为例。孩子第一次收拾玩具,不代表第二次、第三次还会再收拾。
我们需要不断的反复鼓励和奖励,让孩子得到持续的满足,然后行为才能成为习惯。
当然要注意鼓励和奖励的内容。每次得到同样的鼓励和奖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枯燥的体验,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
改正坏习惯比树立好习惯更难。
还是拿睡前看电视这个习惯来说:如何改正这个坏习惯?
1。釜底抽薪,不要给恶习提供机会。
很多习惯,是因为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最终成为习惯。
孩子睡觉前打开电视,你觉得时间还早,没有注意,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简单解决。设定就寝时间。在此之前的一个小时内,任何人都不允许打开电视。
即使会有一个“咨询”的过程,你也有充足的时间,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2。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现在是晚上九点。你自己还在看电视,你老公还在看电视。为什么要求孩子不看电视就睡觉?
在设置“规则”的时候,一定不能区别对待。只有公平对待,才能让孩子接受“规则”。
一旦“规则”变成了对孩子一个人的约束,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不接受讨价还价
尤其是在纠正坏习惯的初期,因为突然的变化,孩子必然会有不适,会有各种“讨价还价”。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动摇。一旦动摇,就会输掉整局。
尤其是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还有半个小时,我可以玩一会儿手机,就让他看一会儿吧。”
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4。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
坏习惯改正了,不代表就结束了。引导孩子的行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们说过,戒烟难,容易复吸。而且一旦复吸,烟瘾会更大,再戒就更难了。
养成好习惯不容易,教育本身也不容易做到。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要求自己和自我完善开始,可能没那么难。
要知道,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父母自我提升,树立榜样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