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家长告诉我,孩子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叫妈妈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请过来帮我一下。”
“妈妈,我不会写这个字。请帮我写。”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他自己看两遍就明白了,但一般只是扫一眼就说不会。他为什么不想用自己的大脑?”
这种情况发生在这位家长的孩子身上,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安排太多,干预太多,孩子的自我发展在不经意间被扼杀有关系。很多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野心强,好面子,不能承受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你要么想向成年人寻求帮助,要么放弃,要么抱怨...
前段时间遇到了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谈及近况,他唉声叹气,说自己生活中事事不顺,工作上碰壁。他还说自己生活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家庭背景。
我不是很相信命运。
静静听,发现一个逻辑。在我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和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如果和老婆闹矛盾,是“家里那个太矫情”;
对父母有各种各样的抱怨。“都是他们的错。他们不愿意为我想办法,铺路。”……
我想起了他的童年。
他被宠坏了。我是家里人养大的,因为怕他撞见我;如果你做错了什么,受伤了,等等。,你会“怪这破椅子,怎么能挡住我们乖孙子的路呢?”如果他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或者有什么需求,只需要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还没来得及开口,大人就早早安排好了...
记得有一次,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他想要别人有的东西,别的孩子不给,他就伸手去抢,把对方推倒在地。
对方气得抓他,他大声哭了。哭声立刻吸引了他的奶奶。老人上来就逼着另一个孩子跟他道歉,说:“谁叫你不早点跟我们家宝宝玩呢?”
一个被宠坏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不是觉得很安全,很舒服,一切都很美好?
也许在家庭中,某段时间内,是这样的。但是,他一旦长大,一旦出了家门,就更容易受挫。因为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会失去很多关系。没有人能像他的家人一样满足他。
此时,挫败感产生了。
在家庭里,他就像生活在一个真实空,无菌的环境里。但是一旦在现实中,吃了和别人一样的食物,呼吸了和别人一样的空气体,就会立刻引起不良反应。很明显,我的朋友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还是那个想依赖别人,遇到事情就会逃避或者推卸的孩子。
其实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时候,都在纠结。就这么放弃了,又担心孩子以后养成习惯;要求孩子坚持下去,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反抗。怎么处理?
首先,给孩子单独探索的机会,并有成功的体验
探究那些遇事退缩、想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信。
什么是自信?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能做到。如何培养自信?两步。首先,它奏效了。第二,我做到了。
自信不是来自空。不说自己很爱孩子,就会有孩子。让孩子与成功的事件捆绑在一起。孩子获得的“我能”的体验越多,他们的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家长们,请停止你们的过度安排和代入。你过度干预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要么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两种自我认知都导致自卑。
二、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启发孩子改变自我认知。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经常有“我做不到”的感觉,那就需要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格和挑剔,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缺乏自信。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只要说一句“你真棒!”“你能行!”光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仔细观察孩子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找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真诚地告诉他们,让他们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当一个孩子弹了很多次都弹不好一首曲子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说:“加油,你一定能弹好的!”孩子可能会生气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看得出来,弹好这个曲子真的不容易。你努力练了这么多次,已经好了。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们看看能做些什么?”这样,如果我们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被理解了,在我们的支持下,他们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
第三,给孩子一个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孩子“跳”起来,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任务难度很有启发。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简单来说,我们给孩子提供的任务,应该高于孩子目前的水平,可以通过孩子“跳”来实现,而不是“威慑”孩子。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不想尝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还是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也许我们调整一下任务的难度,或者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孩子就可以继续前进,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鼓励孩子努力,少表扬孩子的聪明和成绩。
既然不恰当的表扬可能会阻碍孩子在困难面前尝试的勇气,那么如何激励孩子坚持不放弃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如果离开了,孩子的性格不会健康发展,孩子会没有归属感。”
鼓励不同于表扬。是鼓励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比如:“妈妈看到你这一周认真做作业,她为你感到骄傲。”表扬更多的是结果,比如:“妈妈看到你这周英语考了100分,为你高兴。”
第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事实证明,有固定的生活和交际圈,能经常一起去拜访和玩乐的人,会更健康,更幸福。孩子也是如此。整天关在家里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抑郁。人际交往本身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感受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倾诉,得到安慰和支持,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实,对抗挫折的根本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激励自己,用自己的阳光驱散消极和黑暗,而不是单纯依靠父母和外力。做一个会自动发光发热的太阳,而不是反射太阳光的月亮,让孩子有抵御挫折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