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命中的前三年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完善,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一个宝宝来说都很重要。
第一部分。
注意3岁前的敏感期
遵从孩子的天性
不知道孩子在0-6岁的时候有各种敏感期。对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进行训斥,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孩子在0-6岁的时候有各种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心活力的驱使下,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操作某种动作或学习某种能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脚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皮肤触觉敏感期,执拗与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1口腔敏感期出生后持续一年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不管大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是把手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大人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孩子不干净就阻止孩子,不然会留下心理隐患。
大人所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处的东西相对干净,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嘴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靠嘴巴来探索世界的。如果他们顺利度过,他们将再也不会用嘴咀嚼食物以外的任何东西。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后仍然改不了吮吸手指或其他东西的习惯,甚至延伸到其他不良行为,比如吃零食、随地吐痰、说脏话!一定程度上和口腔敏感度差有关。
2肢体敏感期与口腔敏感后期重叠的是手部敏感期。在手部敏感期,人们喜欢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挖洞,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练习手臂肌肉运动)。
与手的后期敏感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
3物权意识敏感期两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他们拒绝和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就连他有的东西,妈妈也拿不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不要觉得你的孩子自私。你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物权归属上的行使,通过对商品所有权的确认,可以认定其与商品的关系。
国外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自己的,一切都是我的”。也要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行为,而不是贴错标签。
成功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方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的时候,不要再和他较真,跟着他走。这个时间大概需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而定)。
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后,也就是其他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孩子给你玩具玩,你开心吗?”他点点头,又告诉他,“你把玩具给别人玩,他们也很开心”。你可以就此打住,不要马上逼孩子。
这样重复几次后,让他试着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通过实践,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给别人玩了之后,他还是会拿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开心,这样他才会慢慢愿意分享。大多数孩子在三岁左右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对于处于财产权意识强烈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逗孩子,从孩子手里抢东西,让孩子哭,然后用“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可以分享的时候,分享一些东西给我们。我们必须接受它。不要说“我逗你呢,我不吃,你吃吧。”这是拒绝孩子的分享,会给孩子带来失望。孩子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不会享受分享的快乐。慢慢的,他们会不愿意分享。
4其它三四岁的孩子进入一个秩序、完美、固执的敏感期。大人掰下一块蛋糕给孩子,孩子会哭着不肯收。大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的圈子感。
其他敏感期各有表现。比如五六岁的时候,有崇拜和被崇拜的敏感期,结婚的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平稳自然地度过,你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Part2。
3岁之前不要“教”
示范是重点
误把知识灌输当成早教,总是以“教”引起孩子的抵触。
人们常说,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三岁之前。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心理成长。心理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理是终身幸福的源泉。
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是溺爱的,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一个人吃饭,什么都为孩子做,不尊重他,轻易提前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忽视他的内心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示范就好。对于不教孩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我接触之初并不理解这种说法。我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意识到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比如客人跟宝宝打招呼,孩子没有反应。大人们通常会催促他们说:“叫我,为什么不叫我阿姨?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应该叫我阿姨。你真是个孩子”等等。这样做就是教学,教学会给孩子压力。
如果一边教一边怪,那就更折磨孩子了。我们只需要模仿孩子的语气来回应:“阿姨你好!”或者“再见,阿姨!”“谢谢你,奶奶。我吃过了。”等一下。这是示范,不是教学。
手指灵活的孩子,18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了。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错了左右。”左右不对?就宝宝的能力而言,没有对错。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方式会让他紧张:什么事?为什么妈妈的语气这么差?只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把鞋换了。”
这是告诉他该怎么做,仅此而已。不要教他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的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可以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根据我的经验,经过一两个月的提示,孩子就会穿鞋,不会错。
如果什么都教,一旦没人教,就会迷失方向。往往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丧失殆尽。
第三部分。
要走,先爬
爬山更健康
千万不要用助行器!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害无益。学习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而学步车不需要这样的“麻烦”,轻轻一碰就能轻松滑远,让孩子很难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己学习走路的艰难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使用学步车的孩子学走路更慢的原因。
另一种情况是:使用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被塑造成脚尖,家长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会全脚掌着地。随着学步车的使用,儿童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
很多老人往往很骄傲。“我孙子不用爬,直接走。多有意思啊!”他们不知道人类必须爬行才能健康。
不会爬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差,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会影响以后的读写,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第四部分。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
孩子需要多理解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快乐、愤怒、悲伤、喜悦、恐惧等。都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正常情感表达。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开心的事,经常哭的很累。
孩子的哭闹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只对孩子说“别哭,别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第二句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个很重要)”,这样他很快就会开心起来。第三句是“妈妈爱你,理解你”。最后,最好深呼吸三次,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
不要让孩子认为他可以用哭闹来控制大人,为所欲为。很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而不是一概而论。
第五部分。
孩子打人怎么处理
孩子不是故意的
为什么两到三岁的孩子越制止越爱打人?因为攻击性行为是大多数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
两岁到三岁的孩子大多经常打人。成年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个没有效果。这就让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殴打的动作越来越反复出现。
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正处于口、手、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探索世界,用嘴、手和脚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别人的身体,所以有“咬”、“打”、“踢”等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当他的语言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往往会在着急的时候用有冲击力的肢体动作来代替。也许他只是说了一句“别挡我的路”“别碰我的东西”,但还没说出口,他就伸手去推或者抓。
有些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他人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成年人要做的,不是给他贴上“你是坏孩子,会打人”的标签。只要你不去加固,当他打人的时候,向对方家长和孩子道歉,及时拉住自己的孩子,阻止他继续攻击行为,悄悄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100%没用。
同时受到冲击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很多孩子通过肢体碰撞来相互交流。要明白对方孩子不是故意的,或者道德有问题。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被欺负了,会让你的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你一辈子都会被欺负。
回家的时候不要跟家里人说孩子被人或者什么东西打了。这些都让你的孩子觉得我很容易被打,他会觉得自己有问题,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的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词)。你们两个应该握握手。”
三岁以后,孩子比较懂事的时候,如果还打人,要深入探究打人的原因(是否存在家暴等。),消除根源,每次他攻击别人都告诉他“不”。
注意我用了“不”而不是“不”来打人。不要添加负面信息。只要孩子有负面行为,首要原则就是淡化再淡化!不要强化!
儿童天生喜欢尝试和重复能够产生有趣、刺激的结果并吸引成人注意力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让他的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第六部分。
不要随意逗孩子
孩子也需要尊重
为什么我们把孩子当成马戏演员?不要对孩子做大人不愿意做的事。
很多家庭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都会跟孩子打招呼:来,来,唱个歌,跳个舞。这是对孩子极度的不尊重。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取悦别人上。当他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他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不能充分发挥他与生俱来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让孩子有机会选一个对他们来说最讨厌的问题,肯定排第一。
请大人考虑一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总是低头看着你,用不礼貌的语气问你,你愿意回答吗?很久以前我给了那个粗鲁的“外星人”不是吗?那么当一个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怪他不礼貌呢?
要:蹲下,眼睛与小朋友的眼睛保持平行,自我介绍后,问小朋友的名字:“我是林老师(阿姨)。很高兴见到你。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还有切记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碰孩子。这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连面子都不要帮别人嘲讽你的孩子。“是啊,他就是不爱说话!”“你为什么这么粗鲁?快回答大叔。”“他好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一个不愉快的境地,你很难让他变得外向活泼。所以父母经常说我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面是小兔崽子。当一个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时,他的表现会内外一致。
不要随便逗孩子。我经常粗暴地拒绝别人对我孩子的调侃:对不起,我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孩子。
第七部分。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语言教育
牛奶里说话不可取
一个孩子说太多奶,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要说“脚”、“鞋”、“饭”之类的奶字,甚至可以编造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俚语。从出生开始,对孩子说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照顾者在和宝宝说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型、清晰的声音、缓慢的语速,例如:“宝-宝-睡-醒”。
不要说奶话,不然四五岁的时候说话还是会啧啧有声。一个孩子一次就能学会标准发音,为什么还要让他再学一次奶字?浪费时间、精力和神经的信息储存区。很多孩子两岁多就分不清你我了,这也是大人不注意的结果。
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妈妈和宝宝在一岁以后交流的时候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这样孩子就可以模仿了。你要多说“我给你倒水”,少说“妈妈给宝宝倒水”。
当孩子说“宝宝的”时,大人应该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犯错时,不要哄堂大笑。那么孩子就会被惊呆,失去学习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