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

别再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第1张

别再用“奖励”毁了你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知道,不要总跟孩子说奖励的事,因为奖励也会毁了孩子。告诉你的孩子,好的学习本身就是最高的奖励。

地铁上,两个学生在对话:

小男孩:“我爸说,一科100分,奖励100元;两个100分,奖励300块;三科100,奖励500元……”

小女孩:“我妈说只要我考进班里前5名就带我去迪士尼乐园。”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家长们已经想尽办法激励孩子好好考试。

我认识一位冉冉的母亲,她最近被“奖励孩子”的事情困扰着。

她说她女儿冉冉的成绩像过山车一样,老师问她原因。

她突然想起有一天女儿上学前问她:“妈妈,如果我考了100分,你会怎么奖励我?”

她觉得女儿现在成绩还不错,就随口回了一句“不奖励。”

女儿生气地说:“那我就考吧。”

我以为女儿在开玩笑,没想到女儿会“言而有信”。

从一年级开始,冉冉的妈妈就通过奖励来鼓励她。她进了前30,请她吃大餐,进了前10,奖励她的溜冰鞋,进了前3,奖励她的电话手表。

有一段时间,冉冉学习热情高涨,却被打了鸡血。

[h/]看到满分成绩单,冉冉妈妈为这种奖励方法的有效性暗自高兴。

但是很快就出事了。女儿已经把奖励当成好好考的“方向灯”了。有奖励她就好好考,没有奖励她就处理。

孩子努力学习,只为一双品牌鞋,一套昂贵的衣服。学习的意义早已改变。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对噪音特别敏感。每天小区里一群孩子踢垃圾桶发出的噪音让他坐立不安。

在多次尝试失败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问孩子们:“踢垃圾桶你们开心吗?”孩子们回答:“是的”。

他又说:“我每天给你一块钱,让你定时踢垃圾桶。你愿意吗?”

孩子们回答:“是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按照约定,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踢垃圾桶,老人按规定给了他们每人一块钱。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说收入变少了,只愿意给五毛钱。

孩子们听到钱丢了一半就变得不高兴了,他们踢垃圾桶的动作明显放松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对孩子们说:我现在没有收入,没钱给你们。等我以后有钱了再说吧。

孩子们悲伤地说:“这怎么可能呢?一分钱不给,谁来玩?”

从此以后,小孩子再也不愿意踢垃圾桶了。

明明是孩子喜欢的爱好,最后却能让孩子自动放弃。中间只有一个“奖励”。

老人用“奖励”成功地毁了孩子们的兴致,恢复了以前平静的生活。

不再愿意踢垃圾桶的孩子,早就忘记了当初的兴趣,只记得自己是为了利益而玩。

父母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你想想,是不是也一样:

有奖励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卯足了劲,充满了战斗力。而一旦没有奖励,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就是最好的解释。

有一天,他召集了一群人来解决自己的难题。最初的实验是没有人得到奖励。

后来,他把小组分成两组:一组回答问题得到奖励,另一组仍然没有得到奖励。

过了一会儿,他告诉两组人,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他们可以选择休息或者继续回答问题。

结果有奖励的那一组在能拿到奖励的期间都很努力,但很少有人在休息时间继续答题,答题兴趣明显减弱。

在没有打赏的群里,休息时间回答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对回答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奖励改变了人们做事的动力,从最初体验乐趣到努力获得奖励。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因为父母的“奖励勾兑”让孩子功利了,他对“无利可图”的学习再也没有兴趣了。

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说:儿童的学习动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源性动机,一种是外源性动机。

这两个动态就像两个大树挨着长。他们的成长往往不是同步的,而是对方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内生动力,回报是外生动力。盲目的奖励会让孩子失去真正的兴趣。

正如《奖励的惩罚》一书中指出的:奖励会让原本有趣的事情变得无趣。

可惜,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已经成为家长们“让孩子好好学习”的共识。

“你考进班里前十,爸爸就允许你玩手机。”

“你可以在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你妈妈奖励你100元……”

山东一位孔范静妈妈说了她的经历:

有一天,儿子回家问她:“妈妈,我考了100分。你怎么奖励我?”

我妈在惊讶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考得好就奖励儿子。我想知道她儿子为什么问。

儿子说同学考得好就奖励。为什么他从来没有得到一个?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称赞。他告诉她的儿子:

妈妈很高兴考得好,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给你什么奖励,因为好好学习本身就是最高的奖励。

是的,你学习好,父母开心,老师欣赏你,你可以进好学校,遇到优秀的人,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

这一切不就是最好的回报吗?

蒙台梭利说奖励是用来在精神上奴役他人的工具。他们只会诱导孩子不情愿地做出不自然的努力,这些行为只会阻碍孩子的自然发展。

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一劳永逸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孩子的成长和精神上的富足胜过奖励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6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