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成瘾”,背后“真凶”是父母

孩子“考试成瘾”,背后“真凶”是父母,第1张

孩子“考试成瘾”,背后“真凶”是父母


丽丽妈妈的故事:孩子迷恋考试是好事吗?

丽丽13岁,初中一年级。说到这个孩子,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李丽聪明,懂事,学习成绩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父母经常问我:你是怎么培养李莉的?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其实丽丽小时候也很贪玩,不爱学习。当她拿起书时,她大声说头痛。小学一二年级,每次考试只考了60多分。我和父亲都很着急。我们打他,骂他,都不管用。

高二下学期,丽丽在玩具城看中了一个变形金刚,吵着要买。我灵机一动,说:“如果你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考了90分以上,我们就给你买。”

丽丽真的开始努力学习了,期间他多次求我们“给我买变形金刚,我保证考高分。”但我们的态度是坚定的:“考了90分才买玩具。”

那次考试,李丽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1分,创下了新纪录。我们非常开心。我们不仅给他买了变形金刚,还带他去肯德基大吃了一顿。

我们尝到了奖励教育的甜头。从此以后,无论李丽提什么要求,我们都会提一个条件:如果你考了xx分,我们就满足你。

丽丽也很争气,几乎每次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也信守诺言,绝对信守承诺。李丽的学习成绩提了上来,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

但是,曾经有过一次例外。初三的一次单元测试,他语文只考了73分。我很生气,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罚他两个周末不出大门一步。

星期天下午,趁我们不注意,丽丽溜到门口,结果被他爸爸发现了。丽丽说他已经和同学约好去打乒乓球了。如果他不去,他的同学肯定会说他不守信用。他的父亲对他吼道:“你必须为你考试失败付出代价!”

丽丽四年级的时候,我和他爸爸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经常吵架。

有一次,在一次亲戚朋友聚会上,他爸爸因为一件小事又和我吵架了,他大声吼道:“不习惯就走,走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在一旁玩耍的李丽立刻跑过来,抱住父亲的腰说:“爸爸,求你不要离婚!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孩子的孩子。”

在场的亲友也纷纷劝他父亲:“你看这孩子多懂事。为了孩子,有什么不能忍的?”“丽丽这么聪明伶俐,她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不能耽误孩子!”

他爸爸看着楼下:“丽丽,你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重重地点点头。

为了让丽丽安心学习,我对他的起居饮食无微不至,铺床倒洗澡水等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可能的节省他的时间。

丽丽也很听话。她主动放弃了下围棋、乒乓球等爱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好事多磨。从五年级开始,丽丽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他想成为全校第一,全市第一。我们也鼓励他再接再厉。有一次,他的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全校第五。他难过极了,气得捶着头,说自己太笨太粗心,整天把自己锁在书房里,不吃不喝。

进入初中后,丽丽学习更加努力。她学习到凌晨两点,六点起床背英语单词。我们提醒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因为学习毁了身体。他不听,但还是开夜车。

我们只好偷偷把电开关关了,丽丽大吵大闹,说他要在路上学习。如果他不学习,他就睡不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丽丽迷恋上了考试。只要几天不考试就烦躁,整个

天念叨:“你怎么不考了?”当他听说他要参加考试时,他觉得自己好像被下药了。他一下子兴奋起来,甚至通宵看书做操,一会儿都不肯闭眼。

他还特别注意收集各种比赛的信息。每当他听说有学科竞赛,他都会参加。当然,他能在大部分考试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我们这对普通夫妻在同事朋友面前赚足了面子。

据我所知,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考试。但是为什么丽丽对考试这么感兴趣呢?这种情况到底好不好?

“考试瘾”是一种心理疾病

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考试压力很大,厌考很正常;

相反,如果你对考试如痴如醉,把考试当成人生最大的快乐源泉,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性的“考试成瘾”需要心理干预。

丽丽的妈妈对此很困惑。其实她把“学习瘾”和“考试瘾”混为一谈了。学习成瘾者享受掌握知识和满足好奇心的乐趣。他们采取主动,自主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怎么学,并且乐在其中。

考试成瘾者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是家人、老师和其他人的回报和认可。他们被动地在压力下学习。

现实生活中,很多“沉迷考试”的孩子,被推崇为“聪明、懂事、爱学习”。这种误导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人脑中有一个愉悦中枢。如果快感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人们就会对这种刺激方式上瘾,无论有多危险,他们仍然会乐此不疲。这时候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功能就会严重受损。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用轻微的电击刺激老鼠的快感中枢,然后让它们学会如何控制这种电击。但是老鼠根本不想控制它,反而一遍又一遍的电击自己,直到死都不会停止。

家长可能会很困惑:鼓励孩子热爱学习有错吗?当然这是真的,但问题是家长的引导方式有时候不恰当,会导致孩子为了最后放弃自己的钱。

比如李立的父母用他的考试成绩来奖惩孩子。如果他考得好,就满足他的要求,给予额外奖励;如果你考得不好,你会受到惩罚。

久而久之,李立把考试当成了满足自己要求,实现自己愿望的唯一途径。起初,他的父母会因为他考试没考好而惩罚他。后来,这种惩罚会转化为他的自我行为:关起门来思考,禁食。

父母过于看重李丽的成绩,而忽略了其自理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此,考试就成了李唯一能控制并且能控制好的事情。

另外,建立“考试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动机——为了家庭的幸福。

有时候,孩子会成为父母婚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会尽力维护父母的关系。其实这是孩子的悲哀。他用单薄的肩膀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责任。

丽丽的爸爸利用孩子的心理,让丽丽在很多亲戚朋友面前许下承诺。言下之意,你不好好学习,我就跟你妈离婚。

所以,李莉的学习目的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保卫家庭。

短期来看,沉迷于考试的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比如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变态心理如果不及时干预,会让孩子变得偏执,甚至发展成人格障碍等变态心理。

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和考试

要鼓励孩子争强好胜,好好学习,但又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压力出现心理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这个度怎么把握,怎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大家都知道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为什么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一方面,这是应试教育体制的衍生品;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有攀比的心态:谁成绩好,谁就有面子。

很多家长爱炫耀自己的孩子:我家小龙这次考试又考了100分,我家琴琴年年都是好学生。这看似是孩子之间的比较,其实是大人之间的比较——怎么样?我比你强吗?

父母的攀比心理也会遗传给孩子,孩子会和同学攀比:分数最高的是王者,分数最低的是教练。

所以,大家都是符合分数的,努力了就得高分。除此之外,孩子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让父母开心,我必须得高分。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父母,他们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和考试的认识。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也爱学习,但我们绝不会盲从考试,绝不会追求分数——如果家长把这种想法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中,孩子就不会对考试和分数念念不忘。

第二,不要过度奖励“成绩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但鼓励也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和方法。

孩子成绩好,父母可以和他分享快乐,但不必给他很高的物质奖励。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的考试成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奖励,因为这是对他学习成绩的检验,会给他带来内心的喜悦,这是学习的最好动力。

但是如果经常给孩子物质奖励,这种内心的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变得不那么纯粹。

第三,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任务。父母不允许孩子分心,要求孩子“对窗外的事充耳不闻,专心读圣贤”。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最终把成绩当成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就不难理解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空,家长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度参加家务劳动,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能让孩子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丰富多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把培养兴趣爱好作为必须完成或做好的任务,那么兴趣爱好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家长作业:

●给丽丽减压,告诉他分数是次要的,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当李丽偶尔考试不及格时,家长应该给予关心和理解,而不是责骂和惩罚;

●让丽丽适度参与家务,鼓励他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6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