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通常很晚才定规矩,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小,打不过他们,他们说的话也听不懂。
但是,如果你在小的时候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多问题在你3岁以后才能明白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要扭转他的不良行为会更加困难。
同样,让宝宝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你觉得2岁的孩子容易还是12岁的男孩容易?
国外很流行一种“漏斗教育”,认为幼儿期应该有更多的规则。因为他们还分不清“对”和“错”,所以需要父母的适当引导,学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相反,孩子越大,他的主体意识和自律能力越强,妈妈越应该放手。
孩子原来的世界是我们给的,这个世界原来的规则是父母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
不懂道理的宝宝,规则该怎么立?
1、我不能理解原因,但我能理解行为
原则上,2岁前的宝宝在讲道理的时候是不太懂的。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会很快忘记。
妈妈在孩子确定了自己的规则后,应该马上告诉孩子,而不是等着他理解。
比如你的规定是吃饭的时候不准玩食物。
当你发现10个月大的宝宝吃辅食,开始挤着玩食物的时候,你用言语制止,那是不行的。
用动作说明比较好:只要把他从餐椅上拿走,告诉他可以在餐椅上吃东西,但是不能玩食物。
即使孩子此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你,但如果有几次吃完饭被人从餐椅上拿下来的经历,那么他很快就会认为坐在餐椅上是吃东西,不是玩的。
再比如餐桌礼仪。当宝宝吃完饭要走的时候,如果你拦住他,告诉他应该说:“我吃过了,我可以走了吗?”然后把他从餐椅上抱下来。
如果你每次都这样,他能自己说话的时候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其他的礼仪习惯也是如此。比如说谢谢,对不起,你得替宝宝说,宝宝才会说。
这些小细节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太多了。想必C妈妈也没必要说它们了。每个母亲都会把它们和许多联系在一起。
但是反过来呢?
如果你没有在早期给宝宝制定规则,他小的时候会在餐椅上爬上爬下,撞了人也不用道歉(虽然是无意的),欠债的时候也不用表现出什么(说谢谢)。你能指望3岁以后,习惯了3年这种模式的他会因为能理解而突然愿意改变吗?
所以,指望孩子一下子“因为懂而听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些基本的规则或礼仪,因为一直在遵守,所以慢慢就能理解。
2、对于尖叫和反抗,没必要反应过度
孩子每次犯规,都要保持冷静,用坚定严肃的表情对他说“不”——瞪眼,微低头,加手势。
如果孩子主动停下来,表扬他。
但通常在行为受到限制时,大部分宝宝都会反抗,尖叫或者坐在地上哭,违背你的指令。
这个时候,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忽略这些行为,就是完全不要给他任何关注,不要去看他,不要做出任何反应。
两岁半之前的宝宝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忍耐力有限。出了事他们发脾气很正常。
有时候他们也会做一些不恰当的动作,比如哭着在地上打滚来吸引你的注意力,看你的反应,或者试图验证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这个时候不回应是比较理想的应对方式。
如果处理得当,这些不当行为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你给他关注,包括笑,回应或者骂,他的行为会因为你的关注而继续。
也有一些脾气比较暴躁的宝宝,可能会因为被你忽视而变本加厉,采取更激烈的反抗。
比如踢父母,吼别人,或者打自己的头。
一般这时候父母都在暴走的边缘,但是告诉自己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否则你会走回“重视他”的老路。
这时候你可以把他带离现场,从后面抱住他的胳膊和身体,减少他乱踢乱舞;尽量保持冷静的态度,在他恢复冷静之前,不要做出其他反应。
一旦宝宝安静下来,马上表扬他安静配合,然后继续适当的活动。(这个时候不要和孩子较劲。虽然你是要憋内伤,但是最好在宝宝冷静下来之后,尽快平复。不要回去算旧账,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他2岁了,2岁就不要跟着他了。)
只要你坚持,他最终会明白抗议不可能成功他,他会收手的。
母亲们的疑虑
这样会伤害孩子吗?
这一幕听起来轰轰烈烈,其实是每个孩子试探大人底线的标准流程:
被制止——哭着骗——明白不可能得到——平复自己的情绪——再找机会测试——确认真的不可能得到——明白规则,永远不要再试图打破规则。
不同宝宝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哭闹的强度,哭闹时间的长短,反复尝试的次数。
哭是孩子接受现实,自我调整的必然过程。不要因为孩子哭了就妥协!
如果这次他因为哭而屈服,下次他会哭得更厉害,直到考验到你的底线。
也正因为如此,C妈妈才一再强调,制定规则之前要深思熟虑。
面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或拒绝。
在不能妥协的原则性问题上,不要从一开始就退缩;
可以妥协的非原则性问题,不要一开始就阻止。
3、更多的关注和欣赏
成人世界的默认规则是,好的行为会被忽略,坏的行为会引起注意。
但是就宝宝而言,他分不清好坏。他只能说出哪些行为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不要把好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只注意到不良的行为。
多给宝宝关注和表扬。
当宝宝明白原来的好行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就会增加他做更多好行为的机会。
对于思维简单的孩子来说,欣赏也是需要技巧的:
1。要及时:表扬当时的事件,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欣赏的。
2。简单直接:比如“坐着吃饭真好。”“对了,插座不能碰。真是个好孩子。”
3。不要画蛇添足,批评指责
很多妈妈都愿意在赞美后巩固效果。常用句型:对,和小姐姐分享玩具很可爱。以后不要欺负别人。宝宝夸完之后很容易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C妈妈说
龙应台在他的书《慢慢来,孩子》中写道:
原野上有一群奶牛,整天悠闲地吃草,仿佛整个天空空和整个草原都属于它们。
直到有一天,当一头小牛想要走得更远时,它遇到了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线——那就是边界。线路带电,小腿触电。它吓了一跳,停了下来——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去的地方和不能做的事情。
边界线看似是对孩子的限制,其实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当他碰不到边界线的时候,他才能横冲直撞。
所以尽快给孩子画出安全区,让他知道你不能碰越界的东西,但是你可以在世界上尽情玩乐,自由漫游。
最后,别忘了拉拢长辈加入你的阵营。否则再好的方法,放出来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