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家长还是教育者,都会有这样的期望,想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长大成人,成为人才。然而有时候,无论教育树立多少榜样,都无法避免孩子成长中的“恶”。
它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熊孩子”当家的时候到了...
“坏”熊海子...
收集网上新闻,各种“熊海子”报道层出不穷。他们所展现的“恶”,有的是微不足道的,有的是严重到近乎“犯罪”的。
拉出老人身后的椅子,老人摔倒在空上,受到冲击。
因为不允许他们玩游戏,所以可以在花花小区的车库里连接29辆私家车;
因为好奇,你可以把火腿肠装进塑料瓶,让前来进食的流浪狗卡在瓶口活活窒息;
随地小便,甚至故意明目张胆地在电梯按钮上小便...
因为没有拿到女生手里的炸鸡排,在地铁来的瞬间突然从后面把女生推到了轨道上……
当你在电视上看到孕妇摔倒会流产的时候,你可以推推身边的孕妇,看看她们会不会流产。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深信人性本善。但是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良行为的4个目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将儿童错误行为的目的归纳为四类:
1。寻求过度的关注(只有我得到你的关注,我才能有归属感);
2。求权利(只有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你不能对我指手画脚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3。复仇(我无法归属,但我至少可以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不能归属的时候我就自暴自弃)。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比如发脾气,打人,骂人,摔东西……
很多时候,幼儿只是“按年龄比例”行事。他们所谓的“不良行为”是缺乏知识(或意识)和有效技能的行为。
如果大人没有用正确的方式示范(或不行动),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成年人对不良行为承担的责任至少应该和孩子一样多。
建立情感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学第一画像”的李玫瑾教授,用真实的案例告诉全世界的家长,孩子“心理教养”的重要性。
在生命的开始,孩子总是需要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建立起“依恋关系”。情感依恋是父母养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让孩子在漫长的一生中,对父母无限热爱和尊敬。只有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才会主动接受父母在管教和观念上的影响。
所谓情感依恋关系,就是花时间陪伴孩子,关心他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物质上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也是受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说,父母的无反应是婴儿绝望的地方。
而早期情感培养的关键点就是多和孩子沟通。育儿不仅会影响语言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而社会发展奠定了性格的基础。
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泼熊硫酸案引发广泛关注。他在公安局给出的理由更是舆论哗然——“我就是想看看硫酸会有什么反应”。而他的行为根源来自于他童年的成长环境:
单亲家庭。我妈妈是一名职业司机。她是我奶奶带大的,很少和他交流。为了方便照看,他从小就被关在家里。5岁之前,他的眼里全是积木和书,与外界的交流几乎为零。
1-6岁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专家建议,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至少一年半以前),不管多苦多累,都要自己养;否则会失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概念教育:你只有看到了才会知道
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下意识的反应,比如“对不起”、“谢谢”。这些反应来自我们内心的想法。孩子的概念是在“看见”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被抚养人行为准则的再生产,是我们身边人最常见的表现。
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日常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千万不要用打骂等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
因为这张图是他以后对待别人的图。我们可以发现,父母说得最多、做得最多的话,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即时反应的一个依据。所以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教育,只有孩子看到了才会知道。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一般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代表疼痛。3岁以后,孩子的哭闹是有目的性的,而不仅仅是痛苦。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爱是有限度的。 因为在孩子6岁之前,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最多会哭,在地上打滚。
但是14岁以后,当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他又习惯了要什么就给什么,那么他的反抗形式就会变得激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在他6岁之前给他进行“自我约束”的训练。 自我约束的原则是:不合理的要求永远不会被满足。
比如家里有数不清的车。看到车还吵着要买,在商场哭。然后平和的带回家,不打骂,放在卧室(一个安全封闭空的房间),关上门,和你在一起。
1。不要骂他。(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想法)。
2。打他。大人打孩子不公平。
3。不要说教。越说越吵,需要安静。
4。不要走开。本来是给你的,所以小心点。
孩子哭累了,给他热毛巾擦脸,然后温柔地告诉他,如果他想继续哭,可以继续哭。最后,记得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要什么,你可以说服我,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满足你”。让孩子明白,沟通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爱的教育(避免自私)
孩子小的时候,别人帮他,没必要帮别人。长此以往,我会被灌输“我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只要照顾好自己就好了”的思想。
要摆脱自私,首先要帮助他建立“家庭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让他帮爸爸妈妈拿拖鞋。吃饭的时候,拿给爷爷奶奶吃。
另外,在孩子6岁之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知道延迟满足的意义)和挫折教育(12岁之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生活中的生与死,快乐与痛苦总是成对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心理上的痛苦,克制,忍耐,这样教育才是完整的。
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第一次为人父母。孩子是初来乍到,我们也是家长班的新生。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幼稚可以变得成熟,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完整的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