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怎么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怎么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第1张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怎么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

如何建立孩子的幸福感?6岁的孩子说:“活着没意思。”这样会吓到家长吗?父母如何养育一个快乐的孩子?

幸福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愿望。然而,其实孩子的快乐,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胎就已经成型了。

为什么?因为幸福的终极归属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自父母。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成为了每个家长都需要破解的密码。

今天就来和我们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从胚胎阶段开始的。

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9·11事件”一年后,发现并调查了一些经历过这一事件的孕妇。

这些孕妇在事发后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大变,情绪麻木,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记忆的事情,易怒,过度警觉,健忘和容易受到惊吓等。).

研究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心理障碍的生物体征,而当时处于孕晚期的孕妇所生的孩子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些母亲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了还在子宫里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出生后,情绪更加紧张,心理资本低于一般孩子。

所以,从备孕开始,妈妈们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稳定的心态。如果母亲情绪稳定,孩子可以合理摄入充足的营养,满足情绪发展需要。

稳定积极的情绪是胎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胎教其实更多的是针对妈妈的。

同样,孩子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由母亲从出生到一岁半的健康和稳定的情绪决定的。

这期间,孩子的很多行为能力——坐、爬、走、吃、说话等。——是一个从没有到逐渐的过程。

他们太虚弱了,需要我们全方位的照顾——喂饭、换尿布、看医生...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他们语言能力欠缺,经常哭着表达需求。所以,当他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情绪,也要能够判断他是饿了还是尿了,是需要一个拥抱,还是需要和他一起玩……

如果孩子哭闹,我们很焦虑,甚至打骂他,那么他会认为自己不可爱,生活环境不安全,很难建立他们的安全感。

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安全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请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从胎儿到一岁半,无条件地爱他,呵护他。

很多妈妈问我:

“我的孩子(2岁左右)动不动就打我,脾气很暴躁。他长大了会不会家暴?”

其实这和家暴没什么关系。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家暴,那么基本上孩子是学不会家暴的。

他之所以这样表现,主是想表达他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安排和替代了。

举个例子,一个2岁的孩子试图挣脱妈妈的怀抱,想去玩路边的沙子,但是妈妈不肯放手,只好抱着他去看面前的花。

这个时候,妈妈抱得越紧,孩子就越难挣脱。他可能会打你,咬你,抓你,甚至脾气非常暴躁。

为什么?因为母亲这样做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说,当一个孩子有了探索世界的能力(这个孩子会走路会行动)时,他不仅需要稳定的养育环境,需要母亲有稳定的情绪,也需要从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时候,给他们安全感的方式不再是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而是放开他们的活动半径——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探索。

不然你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岁左右)。

前天,我和女儿在小区的花园里玩。一个5岁左右的小哥哥上来和我女儿打招呼,问:“你在看什么书?”“你在哪里上学?”…

女儿跟我说:“你看,这么小就成了‘泡妞小能手’了。

其实没有什么“泡妞”,只是说明他有社交需求和能力。

你会发现3-6岁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是熊大”“我是奥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们经常沉浸在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中。

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角色认知的能力,并且对规则和社交有着极大的兴趣。

所以,这个时候,除了放开孩子的活动半径,我们还要:

  • 引导他的社交生活,让他在游戏规则中学习礼仪和风度;

  • 引导他培养角色认知中的责任感、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

    并进一步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包括做家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探索领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还应该教会他们了解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礼仪,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样,他们在环境和交往中,就会有的放矢,如鱼得水,轻松愉快。

    这也是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6岁的孩子,很优秀。你不仅成绩好,还很有天赋。你可以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

    然而他已经开始厌学了,他想和我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没意思”。

    为什么?

    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在学习英语、书法、绘画、钢琴、围棋等兴趣班;到了大班,妈妈经常带着他到处走——给他人看他能背会写的东西;他在学前班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学习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程。

    于是,这个孩子到了一年级,就开始不写作业,想各种办法叛逆。

    他的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听话的神童会变成这样?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至6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计算阶段。具体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对颜色和图形感兴趣,能充分理解守恒定律,但对文字和概念不感兴趣。

    虽然,真正对文字感兴趣的孩子很少。但是,不管你有没有兴趣,都不要过度教育孩子,也不要让孩子过早学习数学、语文等科目。

    这种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本质上是对儿童安全感的破坏。

    相对于学习知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玩耍,让孩子有规律的玩耍,因为孩子还有很多剩余的能量可以释放。

    否则剩余的能量不及时释放就会造成内伤,就像这个抑郁的一年级“神童”一样。

    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有一次,一对父母通过微信向我抱怨他们的孩子有多不听话,多叛逆。

    比如他故意分数很低,故意报复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糟蹋一些食物。他经常嚼碎了又吐出来,用袖子擦得满桌子都是……

    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家庭:孩子的爷爷以前在政府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图书馆工作,姑姑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也在某金融办工作...但是他养了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

    为什么?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安全感需求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但是他们为孩子制定的规则打破了他们。

    比如,他们通过零花钱迫使孩子遵守规则:如果孩子期末考试分数不多,零花钱就会减少;今天哪些事情没做好,会扣多少零花钱……

    这个规定特别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永远不要用金钱来换取孩子的个人自尊。自卑的人容易犯罪——那些犯罪的人,尤其是小偷小摸的人,往往为了钱而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所以,他会想尽办法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做坏事上——他会从叛逆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给了他们一个建议,就是给孩子一个固定的零花钱,可以花在自己身上,自己决定是买笔还是买衣服。

    两周后,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变化很大。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孩子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 在生命的初期,孩子的安全感在于父母稳定的情绪和无条件的爱与关怀。

  • 一岁半到三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于他对世界最大化的探索。

    3到6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生活中,在他的规则感中,在每一个让他自信的游戏角色中。

    从6岁到12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于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听话、听话。

    这样才能养出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一个未来能收获幸福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55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