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暴走和他的朋友们还小,美国小学低年级的教育真的很轻松。我们大部分家长聚在一起讨论吃什么,玩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等等。这一两年,他们逐渐长大,感觉大家的话题越来越严肃,他们的“焦虑”情绪也在悄悄滋长。
前两天,一对超级学霸家长吐槽,担心二年级儿子数学。其实之前他们发现孩子平时考试数学成绩很一般,但总觉得他够聪明,就是有点粗心,工作忙,没怎么在意。有时间就开始刷题吧。聪明的孩子做数学题。不就是熟练和不熟练,细心和粗心的区别吗?另外,数学只是他们的强项。
最近这两个有点空,想着暑假结束就要升初三了,要开始把握了。但是这次抓捕让他们彻底疯了。我敢说孩子的很多错误不是粗心,而是真的——不!而且,孩子一做数学题,就一脸沮丧,痛苦,反应迟钝。同样的问题只解释过,稍加改动就卡住了。比如这个:“大卫有8个苹果,布莱恩有6个苹果。大卫应该给大脑多少个苹果?他们有同样数量的苹果吗?”朋友翻出我手机里的照片,说她给孩子精心画了图,还解释了。
稍微改了一下,把标题改成了“大卫有8个苹果,大脑有6个苹果。问大卫给大脑多少个苹果,布莱恩比大卫多4个苹果?”这孩子很困惑。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时代对各种数学竞赛嗤之以鼻的妈妈气得想撞墙。“这么简单的数字,努力就能做出来。”她之前最不担心的科目,现在居然变成了最难的科目。
不得不承认,听她这么一说,原来还挺淡定的。回到家,我很快找到了几道逃生考试的题目。好在小家伙表现还算正常。但是朋友们的经历和分享,让我觉得必须提醒大家,尤其是那些数学物理感觉不错,相信基因遗传的人。有时候,他们真的不能太大意。
我和我闺蜜自己认真分析了一下,也咨询了一些私塾的课后辅导班老师。总结后发现,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数字的基本感观和思维,而这些在他们更小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启蒙来建立。
白纸黑字的数学习题,其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如果孩子对数字没有足够具体的感受,缺乏对数理逻辑的感受,对他来说会有难度和挑战性。严重的话,孩子还会有数学焦虑。英语里真的有这么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数学焦虑。如何破局?得靠以下两步: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具象”的数学思维,让孩子觉得数学是真实有用的,让孩子看得懂,这是根本;
2。增加练习量,这是进阶,为了让孩子熟练。
今天我们主要讲第一点。这一点也是我之前好朋友家所忽略的,因为夫妻两人都是学习高手,完全不担心孩子的学习,所以只要有时间,就花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沟通、演讲、社交等软技能上。,这恰恰“耽误”了数学的启蒙。
其实对于大部分聪明的孩子来说,只要父母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坚持长期的引导和积累,关键是要时刻有这种意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超市购物。我对比了一下,发现里面包含的内容几乎可以覆盖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
-比较-
具体尺寸,具体重量,具体价格
没有任何地方比超市更能找到实际的例子了。
-计算-
从计数到加减乘除
用点脑子,基本的四个操作,超市里的小朋友也能做。
你也可以把在超市购物当成一个小项目,根据孩子的水平给不同的任务:
只要巴巴麻麻的脑子里始终充斥着“教宝宝学点数学”的意识,多加注意,就能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让孩子在接触到更难的数学问题时有直观具体的感受,知道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抽象的数字游戏。
&;聪明的孩子对数理化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能会更快,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自学成才,或者可以超越一些必要的环节。小时候,我们被父母、爷爷奶奶叫去要苹果、西瓜等。,而且练得很好。
当然,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除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启蒙,小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以后增加练习量还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第二步破局,也就是俗称的“刷题”。
美国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美国基础教育数学薄弱,尤其是公立学校。但其实一些比较注重教育的家长,早就开始帮孩子“数学分层”了。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老美数学不好,但是请的“国际救援队”还不错。日本有Kumon,中国有北京数学,新加坡有新加坡数学,还有各种在线数学练习系统...就差我们奥数了(可能《学而思》在美国有分支)。
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孩子要学好数学还得多学多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