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溺爱孩子?怎么把握爱孩子的尺度?

如何避免溺爱孩子?怎么把握爱孩子的尺度?,第1张

如何避免溺爱孩子?怎么把握爱孩子的尺度?

父母如何爱孩子?如何把握爱孩子的尺度?如何避免宠坏孩子?你遇到过被宠坏的孩子吗?你对此有何感想?

作为爸爸妈妈,你是“宠”还是“惯”孩子?你知道被宠坏的孩子可能在适应学校环境方面有严重的困难吗?在你的家庭中,大人对爱孩子的尺度是否有足够的默契?在这篇文章里,真诚的父母会分享一些我们的观点和方法,关于如何把握爱孩子的尺度,如何爱孩子而不溺孩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中多次谈到,被宠坏的孩子在适应学校环境方面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被宠坏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中心,受到过度的关心和关注。但在学校,他得不到同等的关注,所以要么太争强好胜,内心软弱,要么表现不好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这两种都非常不利于孩子在学校甚至步入社会后的发展。

真诚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但他们一直特别注意尺度,不把溺爱变成“过度溺爱”——溺爱。在这么做之前,我只是本能的觉得溺爱对孩子不好,但是我还没有把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和家里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联系起来。阿德勒的观点带来了新的启发,坚定了我们把握溺爱尺度的信心。

大人应该把握什么尺度,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会因为你大人过度的爱而受到影响?这是我们的理解。

1。不太能满足需求。

我们一直主张,要快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充分尊重和爱。但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并不会出现“一拖二”的情况。比如,当孩子想要生日礼物时,父母挖空空给孩子买昂贵的礼物,给孩子一个“大惊喜”。

我们的做法是尽量和孩子沟通清楚他的需求,然后超越一点点去满足他。比如孩子小时候生日喜欢变形金刚,我们会问他想要什么,然后在之前和孩子约定的生日“预算”内,和孩子一起尝试选择一个他们最满意的。可以用全额预算,略超预算,但不多。这样,孩子和大人在满足需求的程度上会逐渐达成默契。

2。不能满足过分的要求。

有些被宠坏的孩子习惯于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一次吃几份东西,一个人吃一点东西,不许别人动等等。这两个真诚的孩子从来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提出了,他们的父母也一定会回答:“不”。

我真诚的父母认为,一旦孩子的过度需求得到满足,他就很容易认为这样的需求是合理的,应该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奢侈,这种需求甚至会延续到成年。那些为了自己的车、房、各种消费而压榨年迈父母每一分钱的子女,就应该这样“满足”——而且,过分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父母爱的尺度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让孩子学会等待

当孩子们吵着说“我要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你会怎么做?有些父母可能会立刻放下一切去“听从指示”,不管他们在做什么。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平时,我们会特别注意让孩子学会等待。当大人手头有东西,小孩提出要求,我们会告诉他们:“等一下。妈妈/爸爸现在很忙。我以后会帮你的。”孩子习惯了等待,有需求就不会着急,一刻也等不了。

4。让孩子知道并同情大人的困难

我们会尽量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有困难的时候,也会跟孩子说清楚。比如今天没有时间,某件事一时找不到,或者在目前条件下没办法做等等。,让孩子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大人也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

比如现在外面下大雨,孩子想让大人出去帮他做点事,你会答应吗?如果孩子缺的是明天上学需要的,我们就去。另外,我们都会告诉孩子,“现在风太大,雨太大,开车出去不安全。我们应该等到雨停。”

4。帮助,但不要等待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及时帮助,但不会在每一个细节上伺候他们。

比如孩子早上出门穿鞋,我们还是蹲下来帮他们拉鞋舌,让他们快速穿好衣服,快速出门,因为早上那个时间他们还来不及解开鞋带慢慢穿上几分钟。但是我们不会在前一天晚上帮他们准备第二天的衣服放在床上。几乎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每天都要去衣柜里给自己找衣服。

5。你能做的,我不帮你做

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孩子能做的,我们不会替他们做。如果我们不帮孩子背书包,不帮孩子收拾书包,不帮孩子记作业,只要他那个年纪能做,能做,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自己都不会做。

我真诚的父母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自己能做的事,父母积极为他做,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懒惰的人,等着别人为他做一切。

6。尊重父母和其他长辈

有些孩子从小就打爸爸妈妈,而且是大人极其鼓励的。那么,到了十几岁,他们很可能会变成爱开玩笑,说父母甚至祖先坏话,甚至胡乱做事的孩子。他们也很可能成为在学校对老师表现出极大不尊重的学生。

这些在我们家都是不允许的。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如果他想举手打人,我们会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偶尔孩子用很不耐烦的语气跟父母说话,我们也会告诉他,“你的语气很不好。你不能这样跟大人说话。”知道了这些“规则”,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不会和大人撕扯、拉扯、喊叫。

7。可以玩,但是不能“做”[h/]

大部分混在家里和外面的孩子都是溺爱的结果。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家里做事,误以为在外面也可以这样。他们小的时候会让周围的人很困扰,长大后甚至可能自己制造灾难。

小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打架,打架。我们会告诉他们:好好玩,不要破坏。所以,除了小时候真诚家的两个孩子会把父母衣柜裤架上的保护套拿下来当绳子玩,把自己的床当蹦床,踩三块有弹性的床板,几乎没有其他可能被称为“熊孩子”的动作。

8。培养分享精神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真诚的父亲会和孩子分享零食。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我们告诉孩子,一切可以分享。现在,两个孩子不仅不互相较劲,还想着父母爱吃的东西。只要他们的父母不说“我们不吃,你们自己吃吧”,他们都会给父母留一些。

我们理解,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分享精神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也会延伸到他们对“爸爸妈妈是我们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父母”的理解;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生来就享受父母的关注,他们比非独生子女更难适应放学后“我不是唯一中心”的学校环境。

其实育儿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爱的尺度。真诚的父母会先列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认为“养尊处优”是必要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有足够爱的环境中成长,帮助孩子成长为有足够爱的能力的人,这样孩子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幸福。但是“撒娇”是没有用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待在父母的羽翼下,别人也不会没原则没尺度的惯着你的孩子。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未来变得更好,反而会给孩子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带来很多困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3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