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年轻趋同”成为关注的焦点。上海某私立小学在采访孩子的时候,把家长聚集在几个大教室里,让他们用手机做题。很多家长做不到,又担心会拖宝宝后腿,心情抑郁。
这种老少咸宜的神奇面试,让家长们看起来傻乎乎的,很多家长感叹智商不够不敢生孩子!
不信你就做这些题,看看你能答对几道。
怎么样?相信吗?据说经常会出现孩子过了,家长没过的场景。家长如何应对大写的尴尬?
难怪有网友评论“现在的孩子和家长好苦啊!!我当时情绪有点激动,想哭。”有网友自嘲说:“不要做这些题,以免给自己带来耻辱!”
这只是上海青年学生面试小题的冰山一角。再来看看民办小学这个小话题。
我们不禁感慨,从小到大的择校就像一场竞赛,考验着孩子,也考验着希望孩子成功的家长。
虽然从小很难爬起来,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不仅为孩子加油,还会振作士气,勇敢面对各种面试。
虽然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幼升小的重要性,但由于焦虑,在具体做法上往往会出现偏差,有的甚至陷入误区。
年轻父母容易陷入的误区
▽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择校虽然教委要求小学入学原则是“就近分配,免试入学”,但学校不能考孩子。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幼儿之间的联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
有的家长托关系给孩子找好学校,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重点进名校,不惜花天价买学区房。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择校而疲惫不堪。
其实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盲目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必要。
选学校不如选老师。好的学校,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兢兢业业;在一个普通的学校里,有很多好老师会为孩子尽心尽力。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来选择学校,不要盲目送孩子上学。如果孩子跟不上,很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误区二:重知识轻能力有些家长认为大班额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学习唐诗、识字、拼音等。过早,虽然孩子表面上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会使他的认知过早符号化,从而影响想象力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父母对一切的安排也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误区三:孩子上大班后才开始准备幼小衔接不能等到孩子升到大班才“临时抱佛脚”,从进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重视。当他们的孩子在开学前夕开始准备时,他们发现为时已晚。
公立小学为了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会在招生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面试。民办小学,招生自主权更大,一般采取“笔试+面试”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角度评价孩子。
所以面试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青年和大三学生面试的形式是分批分组。根据学校招生人数,每组几个孩子同时进入考场,面试时间1小时左右。
有些学校还会综合考虑家长的素质,所以会安排家长会、家长会、电话访谈等形式。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家长面试。
小型面试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家长和孩子分别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学校想考家长什么
学校想要考察家长什么学校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可以考察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亲子关系。学校也希望找到能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的家长,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送他们去更理想的学校。
1。对学校的期望,了解程度。面试前,家长要多了解学校的背景资料,知道校训是什么,办学理念是什么。
2。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会有所表现)。
3。孩子放学后的交通问题,学习辅导问题。
二2请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除了自我准备,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
1。知识积累能力
考察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涉及的话题很多,但都在一定范围内。
数学:
主要形式是思考题、基础知识和口算。你要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语言:
主要考察拼音、识字、看图、讲故事。要掌握80-1000个常用汉字,还要精通拼音。他们可以看带拼音的故事书,还可以背一些古诗。
平日里,家长和孩子可以多做一些游戏,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孩子的诗歌素养、单词串素养、阅读素养。
英语:
主要考察孩子简单的日常表达。自我介绍,互相问候,每种颜色对应每种水果等。,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
2。语言技能
主要考察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礼貌。
主要包括:自我介绍(姓名、年龄、幼儿园、个人爱好等。)、家长姓名、单位名称、电话号码(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孩子说)、安全意识等。
日常父母不妨问孩子以下问题
▽
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
通常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他们的喜好,并训练他们描述自己的喜好。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你的工作是什么?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看一看,让孩子多感受多了解,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的幼儿园叫什么名字?你学到了什么?
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也让孩子思考和回答更多奇怪的问题。
3。生活能力和常识
学校主要考察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处理事情的能力。
平日里,家长和学校应该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你和孩子吵过架吗?为什么?你是怎么处理的?
平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事情是对是错,明辨是非,能够独立思考。
门铃响了,家里没人。你会怎么做?
类似的问题考察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在家里问孩子问题。
你会自己系鞋带吗?
类似的问题体现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孩子的玩具能不能自己收拾,鞋带开了能不能自己重新系上等问题。
除了家长的精心培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与幼儿建立联系,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老师们也会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孩子逐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细心、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等良好品质。
教育孩子是慢教育。父母要摆正心态,忍耐内心的焦虑,帮助孩子成长,同时也不要忘记提升自己。
我们相信,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家长和孩子都能顺利跨过幼小衔接的坎,孩子会很快适应小学的节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