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孩子减负,你所坚持的可能都是错的

关于给孩子减负,你所坚持的可能都是错的,第1张

关于给孩子减负,你所坚持的可能都是错的 给孩子减负,但不少人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到最后却发现,减不了呀——作业得做、兴趣班得上、比赛得参加……其实,与其纠结孩子事情的多少,不如着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专注并高效完成每一件事,才能真正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专注力强的孩子,终将成为人生赢家。

我钦佩我的好朋友戴孝。

他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他读硕士的时候,我和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同学。为什么要佩服他?不是因为他成绩优秀(考研得了第一名),也不是因为他在读研期间翻译了一本50万字左右的学术教材(他平均一天能翻译8000字左右,三个月就翻译完了这本书),而是因为他每天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有时间打电子游戏。

他自己说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玩电子游戏,从小到大,周末也叫朋友陪他玩。但他没有被游戏控制,而是用游戏来激励自己。他每天允许自己玩一个小时,如果白天完成任务比预期顺利,晚上再奖励自己半个小时!

当然他的天赋很好,但是能同时执行这么多任务也能说明他的专注力有多强!

我抚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能管好自己。专注而不分心是自我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此特别提醒家长,这种能力要尽可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如果前期多花一点精力,孩子能尽快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后期就好办了。

放大孩子挑战自我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什么场合会走神?

有些孩子,在自己不喜欢的课上,会走神;有些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走神,比如在房间里做作业,大人在外面打电话,但孩子对电话内容的了解比外面的人多。

还是有一些孩子容易情绪波动。比如过几天就要比赛了,他们一想起来就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比较冲动,所以没有多想就把答案写了出来。还有一些孩子做事没有计划。父母必须帮助提醒他们所有的事情...

这些都是做事不够用心的表现。虽然各种情况不一样,但是解决的原理都差不多。第一种方法是判断孩子所做事情的难度是否合理。

有一次我在幼儿园,看到一个2.5岁的小女孩在认真专注地剪指甲。当时我很惊讶。她怎么会愿意一个人乖乖地干活呢?幼儿园怎么放心让她自己剪?

我们来看看老师的指令:他们先让孩子画一个手的模型,做一个纸板(下图),用铅笔把“指甲”涂黑,好像是脏的,然后让孩子自己把脏的部分剪掉。孩子们非常仔细和专注地切割它们。后来,当她训练有素,细微动作可以控制的时候,她尝试自己剪指甲。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考:什么样的任务能让孩子保持专注?

当孩子学习新事物时,有三个区域。

左边是“舒适区”。他可以轻松应对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他很舒服,但有时很累;

右边是“恐慌区”。如果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他目前的能力,他会感到害怕、恐惧,退缩;

中间是“挑战区”,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但在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可以掌握和“克服”困难。

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剪指甲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让她剪指甲,她会陷入“恐慌区”,容易受挫,进而不敢退缩。

老师安排她先切手形纸板,她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随意尝试,正好落在她的“挑战区”。一步一步来,每一步都是有趣的挑战和成长。

这里给家长的启示是:如果你想让孩子专注于任务,首先要考虑任务的难度是否落在他的“挑战区”内。

著名心理学家契诃夫·米哈伊尔(CheksonMikhail)用了30年的时间才发现,只有当挑战高、技能高的时候,个体的投入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感到高度的兴奋和成就感。

如果任务太难,就拆成几个步骤。每一步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如果他有成就感,他会更投入,更专注。

(这个启示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制定更可行的计划。不要因为“对我来说太容易有动力了”或者“对我来说太难做了”而放弃。)

避免“无效练习”

“挑战区”是动态的,随着孩子水平的提高不断前进。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和老师要做孩子的“教练”。所谓“教练”,还得根据“球员”的具体情况,安排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姚明刚到NBA的时候,教练并没有提高他的投篮命中率,而是改善了他下肢力量薄弱的“短板”。

经常把孩子留在“挑战区”,做一些“比自己能力高一点”的刻意练习,可以让孩子更愿意迎接挑战,成长。

中国人常说“熟能生巧”,只有一半是对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enLanger)指出,无论是练琴还是写作,在早期,孩子确实被置于一个“挑战地带”,在应对挑战中成长。然而,当他们进入“熟练”阶段时,他们已经进入了“舒适区”。后期反复练习对孩子帮助不大,还容易厌烦。

有的孩子弹琴,一遍又一遍地弹几个曲子,比如《致爱丽丝》,除了“招待客人”之外,对真正提高弹琴水平帮助不大。

从电子游戏中吸取教训

如何让孩子把学习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种方法是从孩子喜爱的电子游戏中寻找灵感。

很多家长认为电脑游戏让孩子精神错乱,废寝忘食(就是很专注)。它的魅力在哪里?游戏的原理可以应用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吗?

这个游戏有几个不寻常的地方:

第一,玩游戏经常输。为什么小孩子还是爱玩?

自然不是“失败”吸引了孩子,而是孩子在游戏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了及时的反馈和反思。上次他们拿了800,这次拿了1200。虽然还是没有“及格”,但是他们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所以游戏的一大特点就是及时反馈带来的“自信”。

孩子只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及时的反馈。例如,他写了一篇新作文。他觉得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如果没有一直感受到进步,就容易缺乏信心,难以坚持;

第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跳完就能达到的目标。

无论是简单的《连连看》、《愤怒的小鸟》还是复杂的《魔兽世界》,无论孩子的水平有多有趣,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水平来入手。“总有一款适合他”。游戏的这些方面都很不错。日常学习是否包含这些特征?可惜没有

对于天赋异禀、早熟的孩子来说,学校的学习太简单、太枯燥,因为他们掌握了;对于落后的孩子,他明白很难跟上进度,渐渐失去兴趣,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

第三,输了也没关系。从头再来是件大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在意自己的成绩。孩子处于竞争和社会比较的深渊,不能放松。

那么,如何在孩子的生活中借鉴这些原则,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废寝忘食”?

首先,给孩子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及时反馈。比如,对于孩子新写的作文,可以专门评论,“你今天用的月亮的比喻很形象。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其次,让学习本身充满乐趣。

56号房奇迹的作者,曾获美国最佳教师奖的Rafe老师,擅长将游戏的原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比如两位数加法问题“63+28=?”他问学生,如果你是出试卷的老师,你会给出哪些答案?一个孩子说91(自然这是正确答案),雷夫问:“你还能放什么其他答案?”另一个同学说“放个81,有人会忘了带”;有小朋友说:“符号没看清楚,会被算减法怎么办?放一个35”...

没有输赢的压力。“角色”扮演老师的角色。题完了,讨论最容易错的方法和答案,孩子自然不会再犯错误了!

孩子平时可以多做“如果我是问题老师”这样的练习。

父母永远不应该打扰他们的孩子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特别专注的时候。

也许是时候搭积木了。随着建成的“大楼”越来越宏伟,他兴奋地把材料从一边搬到另一边,甚至没有注意到大厅里的谈话和电视。直到它完成,他才听到他的“充满兴奋”。

这种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体验非常奇妙。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远离它。成年人都有这种经历。当一篇文章读得很流畅的时候,如果接到电话,再看一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文。

所以,我们尽量不去打扰孩子。即使善意地告诉他“吃水果”,孩子原本的整个时间也会变得支离破碎,注意力的来回切换必然会消耗孩子的精力,降低孩子的积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1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