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高一都是“好学生”。他们怎么会从二年级掉下来?父母应该怎么做?!
1。二年级分化的本质是思维深度的缺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相对稳定的时期,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只要你努力学习,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太难。小学的时候“双百语文”科空已经习以为常了,90分以下一般被认为成绩很差。然而,就在这种“美好”的背后,很多同学已经在小学埋下了“二年级分化”的种子。比如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有“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知识面窄等等。这种分化不是“智识分化”,但会造成“智识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的视野太狭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简单应用知识是“浅层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思维”。与以前相比,高二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有做好,到了中学还在用小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难,所以分了下来。
策略: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知识水平还很低,削弱“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取的,过分强化“抽象思维”往往也是不合适的。第一天,第二天,然后。注意孩子以下几点:
(1)改进学习方式。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和提问。提问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知识面要尽可能的广。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和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的课外学习和生活实践创造环境和条件。
⑶注重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要看成绩是怎么得来的。你是死记硬背,还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独立思考,还是只是模仿?是“形象思维”胜出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思维参与程度。
[/h]2..意志力和毅力的原因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些学生比较聪明,小学学的比较轻松,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些学生经常因为他们的聪明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他们错误地认为取得好成绩很简单,不认真不努力就能学好。养成了做事粗心,不求解决,怕吃苦等坏习惯。但是到了初二就完全不一样了。高二第一年的知识量是整个小学六年的两倍。这时候不努力永远学不好。
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育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找不到或者不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我安慰,自暴自弃。由于学习的长期性,学生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而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苦怕累,所以会产生应付心态,导致学习不健全,分化在所难免。
策略:如何培养孩子努力勤奋的良好性格?
首先,家长要对“会玩才会学”和“快乐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这么认识:“会学才会玩”和“会快乐学”。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有真正持久的快乐。
其次,培养孩子的耐力!“勤奋”包含的内容太多了。首先要有一个为自己努力的主观愿望和目标,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主观欲望、控制力和忍耐力的结合,就成了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奋”总是和意志力形影不离。对于刚进入2年级的孩子来说,意志力是训练目标。然而,现在的城市独生子女,往往连一点点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都承受不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不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奋,还是先从耐力开始吧!
第三,教育学生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努力学习是不可能的。明白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学习。任何机会都是靠努力获得的,只有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桥梁。秋天的果实从来不属于春天赏花的人,而是属于春天努力的人。要明白努力是需要坚持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成功。
3。学习习惯的原因
现在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而不是智力因素(智商)。非智力因素是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习惯等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人的学习受益终身,也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学习惯、写作业习惯、预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试题、反思习惯等。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取决于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各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非常突出。
然而,在小学生和初一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贪玩,不上进,学习习惯非常不好。原因是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快乐学习,怕孩子吃苦受罪。是家长老师的催促,教育的不足。
策略:
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引导并严格督促孩子全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聪明的学生,越应该注重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写作的条理性。培养他们反思的习惯。不要给聪明但容易骄傲贪玩的同学过多的赞美。他们应该感到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应该这样做。[br/]
4。青春期带来的烦恼
初二学生一般刚进入青春期,心理起伏大,体会深刻。尤其是女生,更注重自己的生理变化,导致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把遗精、痛经等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当成疾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同学开始特别关注异性,注重穿着打扮,和异性走得太近,容易走神。
策略:
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从容应对挑战。虽然学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但是来自家庭和亲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家长要及时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的引导和教育。青春期身体不适的同学要及时去医院。从而减轻孩子心里的负担,专心学习。
5。性格与人际关系的尴尬
性格狭隘偏激的同学,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同学,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成绩。有的人因人际孤独而患上心理疾病,有的人会结交不良朋友,有的人会从不良书籍、游戏、网络中寻求寄托。
策略: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整天对别人有很多看法的人,往往是狭隘偏激的。家长要教他学会“换位思考”,缓解心理不平衡。用爱和宽容去包容,去善良,去体贴,去友善的对待别人。
应该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交流,交朋友。我有话要告诉我的朋友和老师。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予及时的开导。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人士(医生)的指导。
6。家庭干涉
不熟悉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上初中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稳定。在这期间,如果你发财了或者升官了,或者换了工作,或者发生了其他重大的人生变故,都会对你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对立也是分化的常见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阶段,生理上的变化也使他们更需要个性的发展。他们也希望父母知道并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这说明“初二孩子的逆反行为比其他年级的孩子更重”。
策略:
尽量保持家庭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比如父母不离婚,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大悲大喜。如果非要改变生活状态,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或者提前和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的父母的共同特点就是“居高临下”。所以,亲子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平等,才能营造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应该采用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然有疏漏,而且会让孩子的忧虑越积越多,还可能让孩子走向极端。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与孩子发生语言冲突,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千万不要激化矛盾。中学生容易冲动,父母也是成年人,要理智。我们应该立即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停止争吵,但决不放弃。等双方冷静下来,开导孩子会好很多。
7。社会影响
初二期间,媒体和同龄人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家长和老师。有时候,父母老师的一千句话,不如他伴侣的一句话。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因为崇拜歌手、电影明星,迷恋网络、游戏、谈恋爱,和社会上的“哥们”交往,可能会一落千丈。
策略:
这一点家长要非常注意。密切关注孩子对歌手、电影明星的崇拜,对网络的痴迷,对游戏的痴迷,结交坏朋友,谈恋爱,看黄色书刊、电影等。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要尽可能避免频繁接触这些东西,少受不良影响。最好是在孩子初一上学的时候,把真相和对孩子的危害说清楚。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早发现,早做工作。
8。理想和价值观的因素
初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孩子没有理想,没有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虚无、仇恨、冷漠等。),他们就会形成人类发展的“白色价值空”或者“邪恶价值”,以后就很难教育他们了。这不仅会导致学习上分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在生活上怎么走,令人担忧!
策略:
应该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关爱并帮助弱者。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对社会有用,对家庭对父母有回报,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些空洞非常逼真。
注重孩子的理想教育,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低级价值观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尽量少接触父母的商界、官场朋友。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学习商业和官场的好东西也不迟。
关注孩子交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反映孩子的真实状态。帮助孩子结交好朋友,断绝坏朋友。
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是非判断能力弱,正是理想和价值观形成的时候。
9。其他原因
人的发展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比如:文化因素。让孩子生活在书香的环境中,很容易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要让孩子爱学习,父母就要爱学习。再比如:经济因素。家庭太富太穷。如果父母处理不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分化的重要因素。
策略: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情况,以平常心看待家庭的贫富。有钱,不要富不仁,避免“暴发户心态”;穷,不怨社会,避免“观望心态”。防止金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如:不给孩子穿高档衣服,不给他们多现金,不让他们“炫耀”;孩子不应该寒酸,没有零花钱,自卑。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多去对孩子有好影响的地方,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大运动”提醒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