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的宣泄
如果父母骗孩子去打针,孩子事后可能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做出一些攻击性的举动。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已经感觉到生气了,这是情绪表达的一种表现。宝宝打人的原因可能是送他去医院的是家长,也可能是打针的时候抱着他头的是家长。
2。孩子能理解父母
1岁以上的孩子虽然口语不流利,但接受性语言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比如,你让她亲爸爸和奶奶,她就能理解和区分不同的人。所以家长在哄孩子的时候,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3。事后不要给父母打电话
一般9-10个月的孩子都知道害怕。他们害怕去医院,害怕吃药,害怕发出奇怪声音的机器。这是一个孩子对他们以前见过的某些东西的恐惧。有些恐惧是孩子通过经验习得的。事后不要给父母打电话,这也是记忆发展在认知发展中的体现。长此以往,对孩子的信任感发展未必很好。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同时也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 宝宝不愿意打针怎么办
1。分散注意力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他们忍住不哭的时候,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玩游戏,或者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你年纪大了,语言更发达了,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了。
2。提前给孩子心理建设
去医院之前,提前告诉孩子你要去哪里,去那里做什么。提前预知一件事,会大大减少孩子的恐惧。别说孩子,大人也是一样。如果心理学已经预测到会有事情发生,恐惧指数也会降低。
3。提前模拟医院场景
提前给宝宝看一些打针相关的视频,看救护车,大概给宝宝模拟一个医院打针的场景,或者讲一个宝宝生病的故事。
4。植入概念奖励
出门前,给孩子植入一种奖励的观念。比如告诉孩子,打完针,我们去动物园玩吧。你不必强调注射后你会做什么。就植入这样一个概念,告诉你注射后会做一件事,把你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吸引到其他地方。
5。打针的时候数数
数数还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降低疼痛指数。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妈妈也可以尝试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