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觉得自己养娃好糙。
怎么回事?心理教育比技能训练好?
考察了几家幼儿园,做人真的很难。连上个幼儿园都是五感六将。真的很累。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特别注重附加技能的幼儿园,但是如果真的遇到心仪的,我也不会帮忙锦上添花,或者至少不能拖孩子后腿吧?
现实中,你不能让自己虚假的清高心态耽误了孩子上学。
所以,各种准备还是早点开始比较好。我们今天讲的是几乎所有幼儿园都重视的数学技能。
文字是去年发的。如果看过,就直接跳到看两篇。一定有你想要的东西。
各位,你们小的时候,数学成绩好吗?
说到这个问题,很多妈妈的脑海里充满了当年噩梦般的数学记忆。
其实数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1到10,或者1+1=2那么枯燥。应试教育让我们对数学思维的理解非常片面。
数学可以很好玩,完全离不开它。
培养数学技能,要从娃娃抓起,因为你不想让宝宝重蹈覆辙吧?尤其是数学书呆子的妈妈敲黑板!!
数字和计数
这也是我们平时能理解的最直观的数学概念。
一般宝宝2岁左右,会进入数字敏感期。你会发现他突然开始喜欢数数了(虽然不一定对)。
妈妈们要做的,就是给宝宝更多的生活实践机会。
但是这个时候要培养宝宝最多一步一步数的意愿,但是不要要求宝宝知道数字的含义。
他可能会从1数到10,但是当你伸出3个手指问他的时候,他可能会回答5。
其实2岁的宝宝基本上只能理解数字1和2的概念,直到3岁才能真正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实数。
很多妈妈不愿意在数学技能上落后,或者怕上幼儿园跟不上,所以只片面追求能数出来的宝宝数量。
其实没有基本的死记硬背,是最消磨兴趣的。现阶段最好不要教,也不要盲目教。
当然,强化数的概念一定是有意义的,也是数学启蒙的基础。妈妈们可以融入自己的生活,让数数“活起来”。
当你上楼梯,吃饼干,给宝宝扣扣子的时候,所有你能数出来的机会都可以用来强化宝宝的记忆。
识别形状
认识形状是学习几何的基础。
1岁以后,宝宝就能认识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但是如果你觉得学形状就是酱紫:
那太单调了。只是你这样教,只能教一个思维固定的宝宝。但在数学思维中,发散思维比固定思维更重要。
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充满了几何。
宝宝的书是长方形的,小脸盆是圆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圆锥体是圆锥形的...
不要小看这些形状概念的分类,它可以为宝宝以后学习构建和建构空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当宝宝想做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她会先调动记忆库,想象冰淇淋的形状,下面是小圆锥,上面是小半圆...
只有总结出形状的类别,他在搭建的时候才能“有目的地”寻找合适的形状。
在认知平面和空 之间
在学校学数学的时候,几何好的人一定是空感很强的人,这个我很清楚。
我看几何题的时候,盯着看一会儿就能在脑子里把它立体起来,然后再加上辅助线之类的就很容易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人觉得这个很难。
我已经帮很多同学讲过题目了,发现有些人,不管怎么提醒,真的想象不出飞机上有几行。当时我也有一种对铁的厌恶,那为什么对空那么难受呢?
我又跑题了。一说到数学,我就忍不住忘乎所以。不过,我也不用羡慕嫉妒恨,再透露一个秘密。当年文工团的妈妈C,三科一起不及格,也属于那种我过不去的榆木疙瘩。
可见上帝是公平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要,对吧?
不管你以前的立体声空语感如何,只要你愿意,培养宝宝的空语感并不是太难。
生活中很多晦涩难懂的游戏其实可以锻炼宝宝的空跨感。
在早教中心有一种非常著名的彩虹伞教具——利用头顶起落的彩虹伞让宝宝感受空之间的变化。
其实如果在家里玩,也可以用床单代替。爸爸妈妈把宝宝抱在床单下,父母用手托住床单,让他们感受空和宝宝之间那种黑暗和被限制的感觉。
同样,你也可以感知一个物体的空空间。
比如把海洋球扔进罐子里,精细动作训练里有前面提到的两个杯子,一个空,一个满的,做倒米和倒水练习。
在这些过程中,宝宝可以明白,在相对空的房间里,对象是有限的:
宝贝,你能把鞋子放在鞋柜里吗?把筷子放在碗里?把画板放在“纸”下面...年纪大了,可以增加难度。吃完饭,把菜放在盘子里。
这些不都是小空间的感觉过程吗?
世界上一切成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就像新大陆一样神奇。
另外,玩具也是锻炼空跨感的好选择。
用积木搭个小房子,用磁片搭辆车。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记得小时候我爸给我的感觉是空,得靠剪纸。
比如让我知道从平面到立体是酱滴:
现在别人家的娃娃教具都是酱做的:
天啊,这就是时差!
见证从平面到立体不就是传说中见证奇迹的时刻吗?
对比概念的建立
2岁以后的某段时间,宝宝会非常热衷于对比概念。
例如尺寸、身高、体重...
CC有一个什么都疯狂去竞争的舞台:
吃饭的时候指着我的碗说“你的大”指着自己的碗说“我的小”;
进了电梯,指着高个子大叔说这个大叔高,又指着稍微矮一点的说这个大叔矮,一路和C爸尴尬的我恨不得钻电梯缝。
只是暗暗庆幸。好在她还分不清美丑。
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种意识时,可以选择更多的东西主动让宝宝比较,从中学习各种概念:大小、身高、体重、胖瘦、多少...
在她最感兴趣的时候锦上添花,总能事半功倍。
分类和逻辑推理的概念
1岁以后,宝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他们会根据你的要求做简单的推理。
比如积木遇到龙,可以交替排列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玩串珠的时候,红黄交替串,这是最早的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分类概念的清晰。
他首先需要知道哪种是正方形,哪种是三角形,哪种是红色,哪种是黄色。
平时可以让宝宝多做收纳分类练习。分类概念明确后,可以增加逻辑推理的难度。
比如妈妈问宝宝,你能把装画笔的盒子里那套带小石头的蜡笔拿出来吗?
宝宝的逻辑解读模式是“小石头蜡笔”——在大画笔盒里——在收纳柜里——在CC室里。
再比如一些人物关系。我带CC回外婆家的时候,会在路上反复问她性格关系。我祖母的房子在哪里?有哪些人?表哥的曾祖母CC叫什么名字?上次给你送积木的是我叔祖还是我二叔?姑姑家的小表妹叫什么名字?
这种小问题不仅能让宝宝从身体上理解家庭成员,还能训练她的推理能力和关键时刻相互学习的能力。
C妈妈说
其实数学思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和枯燥。生活中很多小游戏都和数学有关。
“学数字”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
实践证明,所有死记硬背的努力最多只能坚持到初中毕业。真正能让孩子走远的,是最初的兴趣和动力。
所以,不管你做的对不对,至少不要在背123的无聊中误杀了宝宝对数学的兴趣。最后反过来怪宝宝对数学不敏感。
育儿是源源不断的,只有它竞争不了多久。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引号,才是最有效的育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