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熊

熊孩子的熊,第1张

“熊孩子”究竟“熊”在哪?

所谓的“熊海子”几乎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经常逛超市或商场,经常去餐馆,或者去其他公共场所,比如幼儿园、小学,看到以下场景就不足为奇了:

(1)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餐桌旁,一边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芭比娃娃,一边大人们耐心地给她喂食物。两个小时后,孩子根本没吃几口。如果有人敢拿走她的玩具,她会把桌子上的餐具都扔在地上。

(2)一个5岁的小男孩躺在超市的地板上哭着喊着“我要奥特曼!我会的!去给我买!”事实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车已经在购物车里了。

(3)一个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动不动就打人。我要么是故意把别的孩子推倒在地,要么是对别的孩子拳打脚踢。家长往往要向老师道歉,也要向其他家长道歉。

(4)一个7岁的小学生上课总是坐不住,东倒西歪,小声说话。他没有完全掌握老师讲的内容,回到家也做不了作业。家长已经多次接到老师的反馈电话和短信。

……

像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尤其是自制力不足的孩子。目前社会上流行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孩子——“熊海子”。

缺乏自制力是“熊孩子”的根源”[h/]

上面列举的这些“熊海子”的言行,其实就是他们自制力不足的典型表现。进一步说,熊海子的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容易生气;(2)做起来轻松。前者主要是情绪控制不好的表现,后者是行为失控的表现。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极端自我中心、任性、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忍受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行为等。,这些基本都是自制力不足造成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追根溯源,这些行为大多在3岁前就已经萌芽了。

通俗地说,自控力就是个体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但是自制力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呢?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心理学上对自制力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经常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如冲动控制、服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抑制控制等。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所谓的自制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反映了个体独立调节行为、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遵循要求;根据情况的要求发起或终止行为;调整社会和教育环境中言语和行为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根据预期目标延迟行动;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采取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克莱尔。考珀认为,自我控制能力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对个体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验证了这个结论:

(1)一项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儿童早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早期自制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维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中能保持很强的自主控制力,比较喜欢上学;老师们也高度评价他们的毅力和抵抗干扰的能力。

(2)心理学家Michelle等人的跟踪研究发现,4~5岁时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到了青春期,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的评价都很好。,而且进入大学前的SAT(学业水平评价考试,俗称“美国高考”)成绩也高。

(3)langenfeld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与语文、数学等学校行为有很强的相关性,即使控制了被试的社会经济地位,这种相关性仍然非常显著。

这些研究表明,自控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能力。缺乏自制力,不仅会导致幼儿期的许多问题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也是一些社会问题如吸毒、酗酒、暴力、少女怀孕等的根源。对于后者,我们可以把这些“熊孩子”归为“高危儿童”。

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主观的价值观、期望、标准和规则。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关键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7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