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10幅漫画代替了这个简单的实验。画中晚回家的父母被孩子质问,不爱吃粥的父母被孩子责备...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哦!原来我发脾气的时候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他们的心情就是这样!”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你去哪儿了?你怎么不接电话!”
“对不起...我们只是在路上遇到了朋友……”
“坐好!直到你把这些吃干净!”
“爸爸!你不觉得这样做很幼稚吗?”
有一种冷,让家人觉得你冷。
“你真好看!”
“我很好,真的!”
“别撒谎!你又闯祸了?”
“你知道吗?我爸爸昨天升职了!”
“真巧!我爸爸整天就知道看电视。”
“妈妈!晚饭怎么办?”
“再等一会儿,我现在没心情。”
“我怎么跟你说的!看看这些东西!又要失眠了?”
“吃点吧!这个很有用!想活命就得吃!”
“不要!我不喜欢粥……”
想让孩子有共情的能力,父母首先要有“共情”。在平时和孩子的关系中,他们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所谓“爱就是克制”。下次,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让你无言以对,甚至无法理解的时候,不妨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位置——如果你是个孩子,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这样的训练越多,你就离孩子的心越近。君也建议你让孩子加入到这种思考中来,他们会越来越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