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主要用于诊断是否有肝病或胆道异常。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老化的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血红蛋白。在肝脏中发生过葡萄糖醛酸化的称为直接胆红素,在肝脏中未发生葡萄糖醛酸化的称为间接胆红素。两者之和就是总胆红素。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大量升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和巩膜、尿液和血清出现黄色,故称为黄疸。当肝脏因炎症、坏死、中毒等而受损时。,可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也会引起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胆道梗阻。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输血错误。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总胆红素升高可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疸、急性黄色肝萎缩。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克里格-纳贾尔综合征、吉伯特综合征、杜宾-约翰逊综合征)、果糖不耐受,以及摄入水杨酸、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 总胆红素参考值
正常人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液中老化的红细胞,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在体内经过一系列代谢,最终变成胆红素,分为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分别从尿液和尿液排出。正常的血液只含有少量的胆红素。那么,如何判断肝脏等是否有问题呢?这取决于总血红蛋白的参考值。
一般来说,总胆红素的正常值在3.4-20.5μmol/L之间,17.1-34.2μmol/L称为隐性黄疸,不易被检出;34~170μmol/L为轻度黄疸;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0μmol/L为高黄疸。完全梗阻性黄疸为340~510μmol/L;无完全梗阻者为170~26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17~200μmol/L;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85.5μmol/L为轻度黄疸,85.5~171μmol/L为中度黄疸,>:12μmol/l为重度黄疸。
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定量测定结果应小于17.1μmol/L,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中直接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之比应小于35%。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可出现巩膜和皮肤黄疸。
### 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常被称为黄疸。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直接胆红素高,如果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汁,或者胆汁排泄受阻,就会引起直接胆红素高。高直接胆红素的常见原因包括肝内和肝外梗阻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肝炎和其他胆汁淤积综合征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3。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肝内、肝外梗阻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肝炎等胆汁淤积综合征等。
4。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5。红细胞破裂因素:肝损伤可导致乙肝患者肝脏大量死亡和红细胞破裂。当肝脏的代谢功能不足以将其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时,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6。肝细胞病理因素:当乙肝患者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胆红素不能转化为胆汁时,可导致肝脏肿大,肝脏内胆管受压,胆汁排泄受损,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
7。胆汁排泄的阻碍因素:比如乙肝患者患有胆结石,会阻碍肝脏内胆汁的排泄,使胆汁无法顺利从肝脏排出,进而也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 总胆红素偏高的危害
胆红素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素代谢后的废物。如果血清胆红素过高,则表明肝病或胆管梗阻等异常信息,血清胆红素的数值代表异常的严重程度。
1。引起溶血性黄疸
血红蛋白总量高,说明体内红细胞受损很多。当红细胞受损过多时,产生过多的间接胆红素,使肝脏不能完全将其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发生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同时可能伴有胰头癌、胆结石、胆道畸形、胆管癌等疾病。
3。导致肝病
总胆红素偏高,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都偏高,说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肝脏无法将间接胆红素完全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同时,全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结石,胆道堵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进而发生梗阻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主要是肝细胞性黄疸。
### 总胆红素偏高怎么办
1。就医
如果血红蛋白总量偏高,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加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换血,可以用蓝光照射婴儿。
2。养成良好的习惯
除了接受医院的相关治疗,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适当运动。另外,保持好心情也很重要。
3。饮食调节
总血红蛋白偏高。除了接受医院的相关治疗,良好的饮食也很重要。饮食要清淡。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发霉的食物。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护肝的食物,如海鲜、香菇、芝麻、核桃、大枣、瘦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