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起点还不错的孩子,到后面数学会越学越差?深度好文!

为什么有些起点还不错的孩子,到后面数学会越学越差?深度好文!,第1张

为什么有些起点还不错的孩子,到后面数学会越学越差?深度好文!

你有这样的困惑吗:

  • 对于小宝宝来说,最好的数感和思维启蒙老师是家长自己,但有些困难是很难攻克的,也不是总能教出来的;

  • 孩子大一点,学简单的加减法,做题没问题。但是一联系到实际应用,孩子们马上又迷茫了;

    孩子就要年少轻狂了。有哪些数学和思维能力需要加强?怎么加强?

    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真正优秀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习应试技巧?

    你希望你的孩子学习一些奥林匹克数字吗?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目前家里有两个幼儿,主要从事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儿童大脑发展规律和数学思维训练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美国NCTM数学体系、瑞吉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育,致力于拓展儿童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借助思维工具、综合艺术、全脑整合等手段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多种思维能力,对儿童教育有独特的前瞻性观点。

    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几件很神奇的事。

  • 第一件事:

    有一个我们都认识的家长,他的孩子叫东东。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学校的数学老师是非常好的奥数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好的同学出两道很难的奥数题。可是最近她妈妈发现她慢慢对学数学失去兴趣了,老师留的奥数题她也不愿意做,总是说难做,于是很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

    有一次,我妈带东东出境游,在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等飞机的时候,妈妈看到时差钟,突发奇想。她问了东东一个问题——万一时差的话,航班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东东数学老师布置的奥数题里出现过这种题目,东东是对的。但此时此刻,面对现实问题,她只是盯着妈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然后就钻进了心里。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东东不知所措。东东的妈妈心里在打鼓。她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东东的数学越来越笨。她甚至认为孩子的脑子里有一个“开关”。只要在课堂上解决了数学题,课后就会打开关闭。

    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大了。

  • 另一件事:

    有个小屁孩小米在中班,来培飞考。这小子20分钟内就能脱口而出加减法,非常熟练。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是高一第一学期前半学期的主要内容。人教版也在高一下学期把减法放在20以内。中班的孩子已经上一年级了,心算能力还是很厉害的。其他家长也说这孩子好聪明。

    但是我们老师也发现,小米虽然有超强的心算能力,可以数10块,拿4块,但是不知道还剩几块。

    更神奇的是,如果你一直问他10-4=?他马上就能轻松回答。连续试了好几个不同的题目,都是这个结果,爸妈一脸傻眼。

    WHY

    为什么孩子学数学会出现这种现象?

    为什么小孩子不能理解数字的含义?

    你到底想不想学奥数?

    WHY

    这些问题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我们的父母。

    这两个都是真实案例,并不少见。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在前期没有意识到,孩子数学思维的启蒙已经进入了误区,等到爆发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第一种情况,东东正在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种缺乏兴趣可能是因为她学校数学老师给她的奥数题,超出了她目前的真实能力。她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知道了解题的套路,能很快地解出问题的答案,但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奥数的初衷是在孩子对现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前提下,对数学进行探索和拓展,但现在已经异化为单纯的提高知识点,即二年级会是四年级的题目,四年级会是六年级的题目。个别牛蛙有很强的数学天赋,经过适当的训练,确实可以通过这样的路径得到提升。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困难是超出他们的年龄水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必然会带来挫败感。如果孩子抗挫折能力弱,肯定会削弱学习兴趣,影响信心,甚至导致厌学。

    至于东东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和小米是一个问题。小米可以轻松回答20以内的加减法,却解决不了两块去掉十块还剩下多少块的问题。这说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小米的超强计算能力只是一种加强的直觉反射记忆。说白了就是背!这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并没有通过思考和计算内化为小米自身的认知,更谈不上独立应用和表达。

    这些现象也是目前很多数学和思维启蒙教育的不足。简单来说:

    孩子学习一种不会落地的数学

    对于启蒙时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数学思维最好的老师。但有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顺应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使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而孩子入学,由于入学高峰,班级孩子多,老师压力大,任务重。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很难深入,孩子对所学知识缺乏探索和感知是必然的。但是很多奥数机构也是以技能为主,只有家长才能帮助孩子在数学和思维上深度探索和感知所学。

    有时候在地铁上看到一些年轻的家长,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后仔细听,他们的方法无非就是反复问孩子“1加3等于几?”二加二等于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感到无助。这些教育的机械重复,最终会导致假听、假说、假读、假写。换个角度说,孩子是通过记忆而不是思维掌握了相关知识,孩子进入了记忆学习层面,但不能进入思维学习层面。

    众所周知,左脑主导数学、逻辑、语言等。,而右脑主导情绪、空、图像记忆等。孩子们通过记忆学习数学。简单来说,左脑的工作由右脑来完成。但是当他们进入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学习水平时,右脑就不够用了,所以数学越学越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WHY

    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是思考,不是记忆?

    WHY

    数学是一门关于问题的学科。数学要想真正起到思维发展的作用,问题和探索过程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不是结果和答案。

    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孩子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然而,我们仍然需要鼓励孩子永远专注于过程。这些过程包括:

  • “你发现了什么?”

  • “什么问题?”

    “你的条件是什么?”

    “有没有可能沿着这个思路走到底?”

    “我打不通。还有别的办法吗?”

    “从思考中发现哪些模式?”

    “猜测未来的支持证据和反例”[h/]

    “想想怎么说清楚(证明)”

    “评论一下这些想法”

    ……

    例如:

    这两天我家大宝(九月份开学,小学四年级)去参加了一个暑期数学夏令营(他妈妈找的机构)。因为我最近很忙,我不能参加一个仔细的调查。我回来的第一天,他跟我说他不喜欢这个活动,然后我看了看他们的活动教材,头上冒出了三滴汗——

    第一天的内容赫然写着:“等差数列和平运动”[h/]

    公式

    最后一项=第一项+(项数-1)×容差

    项目编号=(最后一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允差+1

    第一项=最后一项-(项数-1)×容差

    and=(第一项+最后一项)×项数÷2

    刷公式,问一个问题:求以下等差数列的和:1+3+5+7+9+11+13+15+17=?

    所以我理解。其实我家大宝在这种活动中基本就是傻逼。但是,既然报名了,就不能退款,只能坚持。同时我爸需要尽力想办法弥补前期不重视造成的后果,所以我想出了一个游戏方案。我给老板画了一张图:

    我问老板:你看第一张图,有多少个正方形?

    Boss:1,

    我:多少乘以多少等于1?

    Boss:1×1

    我问:第二张图有几个方块?

    Boss:4

    我问:如果用公式表示,我该怎么说?

    Boss:1+3=4

    我问:多少乘以多少等于4?

    Boss:2×2

    我问:那我们现在看了几幅了?

    Boss:2张图

    我继续问:第三张图如果用算术公式来表示,我能说什么?

    Boss:1+3+5=9

    我问:多少乘以多少等于9?

    老板突然跳起来,高兴地说:“爸爸!我明白了!1+3+5+7+9+11+13+15+17有9个数,所以9×9等于81!”

    我很放心。原来如此,这就是数学思维过程。它存在于数与变的关系中,需要我们去想象。

    真正让我们家长感到焦虑的是我们对孩子学习结果的关注,而不是学习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是什么”而排斥“为什么”的时候,数学就沦为一个空的外壳,思维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英语老师都知道,在阅读和写作的情境中,学习拼写和发音是最有效的;历史老师知道,如果把背景故事拿掉,人物和日期会很无聊;音乐老师也明白,没有旋律和乐章,光讲音符和乐理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解题技巧成为数学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对数学教育的认知就会变得碎片化、无趣化、狭隘化。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讲过一个他童年的故事:

    老师让我背下面这句话:两个数之和的平方等于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两个数乘积的两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我记不住这些单词的时候,我的老师把书扔在我的头上。这本书虽然击中了我的脑袋,但并没有激发我的智慧。

    时至今日,我们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与19世纪有什么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0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1
    下一篇2022-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