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度养育

什么是过度养育,第1张

过度的“养”和缺失的“育”

过度的“养育”和缺失的“养育”[h/]

一个被控制的孩子,要么在大人眼里变得“不听话”,因为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要么孩子会失去独立性,事事依赖父母,发展缓慢。父母会责怪孩子没有责任心吗?

每次一起吃饭,总能听到类似“快点吃,多吃点,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吃完……”。我理解父母的感受。天气很热,我们有很多活动。大家都希望孩子多吃点,总怕吃不饱。但是,他们的肚子毕竟长在孩子身上,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即使这顿饭孩子不想吃太多,也可能是因为太累了,没有胃口。也许下一餐会很好吃。大人没胃口的时候,回想一下,你没胃口吃饭的时候,别人劝你多吃点。你吃得多吗?我们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口味,虽然我们认为“多吃会对孩子有好处”,但还是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果连口味都是我们孩子决定的,那孩子还能自己决定什么?

社会上盛行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一种饥饿叫“你妈以为你饿了”。就这样,我们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没有责任感,没有主见。他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他会责怪你忘记给他带作业。他30岁时仍会痛苦不堪...你有没有后悔过,在孩子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没有给孩子一个机会?!

我还看到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场景: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小女孩,九岁。整个活动过程中,她都背着自己的背包和行李箱。那天我们不得不更换住所。她背上背着一个旅行包,手里提着一个手提箱,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架钢琴。和其他孩子相比,我觉得她有点特别,想帮帮她,但是她拒绝了。她妈妈跟我解释,“不要帮我,连她也不要。她喜欢做自己的事。”得知情况后,我观察了这个孩子几次。虽然她在烈日下爬山,感冒了,但她一直背着包,从不抱怨。我觉得累不累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也许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孩子,需要从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教育孩子无小事,小到吃饭穿衣。我觉得我们做父母的还是“偷懒”一点好,给孩子做一日三餐就行,只给孩子加衣服,让孩子自己决定每顿饭吃多少,每天穿什么衣服。刚出生的孩子还是知道什么是“饱”的。你试过吗?一个不饿的婴儿,如果你强行把一个瓶子塞进她的嘴里,她也不会吃东西。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这个独立的小女孩的妈妈在生活中并没有要求她吃多少食物,或者说什么样的食物是她必须要吃的?她妈妈没有决定每天给她穿什么衣服,是吗?

也许作为家长,你会说:我家孩子太瘦了。不管她吃,不是更瘦了吗?我想每个不爱吃东西的孩子都有一个认为你饿了的妈妈吧?!我亲眼见过一个小男孩,比同龄人瘦。每次上学,他的奶奶或爷爷都会给孩子带面包、牛奶等零食。晚上要吃饭的时候,他就抱怨孩子不吃,指着旁边又高又壮的孩子说:“多吃点。你看他妹妹多高多壮。”孩子每次听到这些都捂着耳朵。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真的很同情这个孩子。很明显,是父母破坏了孩子的饮食习惯,反过来责怪孩子。请问这些抱怨孩子饮食习惯不好的家长们:你们真的试过彻底放手,不再干涉孩子吃饭,孩子也像你们说的吃不好吗?

就在夏令营最后一天的早餐时,我验证了“孩子不用催也能吃”。吃饭的时候,一个父亲只是自己选早餐,儿子坐在椅子上东张西望,连盘子都没拿。但是爸爸并没有提醒孩子“该吃饭了,还是快点吃”之类的话。当我们吃到一半的时候,男孩站起来去拿一个小面包吃。过了一会儿,我猜他没有吃饱的感觉。他又起来了,回来的时候拿了七八根香肠,全吃了。他还为自己做了一杯果汁。估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个男生的情况。看到自己快吃完了,孩子却没有吃饭的打算,你会抓狂吗?你一遍又一遍地督促你的孩子吗?是因为你的孩子在你的催促下不快点吃饭而不开心吗?为什么不试着把“唠叨”收起来。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他们真的不需要别人替他们决定。最好的教育智慧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点点时间里。

说了“养育”,我想和你谈谈我对“养育”的理解。也许你认为“养育”就是教育,但我认为教育分为“知识传授”和“精神养育”,即精神陪伴、精神关怀和交流。我觉得应该留给学校来教授知识,做孩子的精神伴侣对我们有好处。

陪孩子是什么意思?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你作为同伴有没有指点甚至唠叨?你陪孩子去公园玩,但一放弃孩子,你就不停地摆弄手机。这是陪孩子吗?陪孩子看书20分钟,没有任何交流和倾听。这是陪伴吗?

也许是因为社会压力,父母在“陪伴”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父母认为,一定要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经常听到家长跟我说“你是给孩子报奥数班还是让孩子提前学英语?”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不能问问孩子的想法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学点什么,而不是自己做决定?不管是什么特殊班,都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如果孩子喜欢,值得举报。孩子不喜欢,就不会好好学习。然后问家长:为什么花那个钱买孩子不开心?所以,当我跟你交流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会告诉你这一招:改善亲子关系,最好是管住嘴,竖起耳朵。管住自己的嘴,就是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不要试图说服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而竖起耳朵就是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父母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努力赚钱,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条件,却感受不到孩子的理解。

能不能上特殊班,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学校作业以外的知识,都不是我们家长需要考虑的重点。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出孩子需要什么,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为了说明这种现象,借用一个夏令营的父亲的话。这位父亲在夏令营的头几天很少参加活动,很少说话。偶尔看到他参加工作人员安排的亲子活动,我注意到最多的就是他在玩手机。可能我用“玩”这个词有点委屈他了,他可能真的工作很忙。但既然是陪儿子去夏令营,为什么不干脆暂时放下工作,放下手机,和儿子玩得开心呢?我心中的这个期待,终于在营收仪式上实现了。

他跟大家分享这几天的感受时说:“这几天,我发现了儿子更多的优点。以前工作太忙,一直以为父亲应该是事业忙。至于我的儿子,我只是给了他我认为一个父亲应该给的东西,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我儿子需要什么。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儿子需要我的陪伴。有我父亲的陪伴,他显然更快乐了。这个爸爸养孩子真的很典型,以为你有吃穿有好玩具有好学校就该听话。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人。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他还必须有精神上的关怀。他们需要的不是好的物质条件,或者上各种特长班的机会,而是在父母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或者特长班的时候,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是爸爸妈妈细心的陪伴,哪怕是像和妈妈一起做手艺,和爸爸一起赛跑这种很省钱的游戏,我觉得孩子都很开心;孩子需要的是,即使某次考试考得不好,也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鼓励,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如果你和孩子这样相处,有陪伴,有倾听,有交流,我觉得教育孩子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家长愿意参与的有趣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39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