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甚至更高。
为什么有的宝宝母乳喂养后会出现黄疸?医生发现,主要原因可能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有关。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酶,这种酶的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婴儿的小肠中被反复吸收。所以宝宝得了黄疸,继续受其折磨。
### 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症状轻微,对宝宝没有影响,预后良好。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消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由其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报道。
虽然母乳性黄疸对孩子影响不大,但极少数孩子会发生核黄疸,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强管理,比如定期复诊医生,监测经皮胆红素等。有些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也需要轻治疗。
###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喂食方式:
也有人认为,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高,可促进肠肝循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加。然而,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有争议。
2。母乳的原因:
出生后纯母乳喂养一周以上的新生儿出现黄疸,其血胆红素超过传统生理性黄疸的标准,称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推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高,肠道中通过水解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重吸收,导致黄疸。但目前还没有重复性实验研究的证明,所以还在研究中。
3。肠道微生态原因:
胎儿时期消化道没有细菌。新生儿口腔、鼻腔、肛门、皮肤的大量细菌迅速进入体内,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在第三天达到高峰,逐渐建立和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这些细菌不仅参与蛋白质水解、碳水化合物分解、脂肪皂化、纤维素溶解,还参与维生素K和B的合成。同时,肠道内的一些细菌也对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形成粪胆汁起着重要作用,粪胆汁被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但有些母乳喂养的婴儿缺乏胆红素转化菌,这也是少部分母乳喂养黄疸的原因之一。
### 母乳性黄疸怎么治疗
1。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在生理性黄疸阶段,血清总胆红素值高于220.6.5μmol/L(12.9mg/dl)或持续存在,仍有超过生理期的黄疸。如果血清总胆红素值高于34.2μmol/L(2mg/dl),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2。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若血清总胆红素低于256.5μmol/L(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若血清总胆红素高于256.5~342μmol/L(15~20mg/dL),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配合光疗,可用配方奶喂养。黄疸可以消退50%。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稍有上升,但随后逐渐减轻消退。
3。注意:
当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达到10mg/dl(171.0μmol/L)时,应及早警惕和干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