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牛奶、鸡蛋、水果、五谷杂粮等营养食物,更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心理营养。如果心灵养分吸收得不够,孩子一生都可能在磕磕绊绊中寻觅关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都提出,儿童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需要补足不同的心理营养。
0~1岁,需要被无条件接纳。孩子刚出生时只会哇哇大哭,非常柔弱。他们不能自己寻找食物,要等待妈妈的喂养;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弱,需要父母的抚触和保护;他们不会用语言明确表达需要,只能通过哭来表达。此阶段宝宝的心中,自己的一切需求最重要,能满足他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怀疑,长大后会从同伴、老师等“外人”中寻找“另外一个重要的人”。这样的缺失可能会为他的将来带来各种人际关系和婚姻问题。
因此,父母要随时关注宝宝的一举一动,及时理解和回应他们的需要,并且无条件接纳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吃喝拉撒,这样才能帮宝宝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具体说来,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需要,哭闹的时候赶紧找原因,而不是互相推脱或漠视。其次,父母的能力也有限,没法满足宝宝的一切需要,但要记得事后抚慰,多抱抱孩子。父母的拥抱和抚摸,以及温柔的眼神注视,都能帮孩子建立信任感。
2~3岁,需要安全感。到了两三岁,孩子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比如想要自己吃饭、走路、拿玩具等,甚至希望探索周围的世界。父母要先剪断心理依赖,别事事都帮他做。同时要帮孩子剪断“心理脐带”,给予他安全感,才能安度分离期。如果安全感获取得不够,孩子就可能变得黏人,离不开父母,独立能力差。
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安全感就是爸爸妈妈关系稳定,整个家庭关系和谐。如果夫妻俩天天争吵不休,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并会黏着其中一方。两三岁的孩子处于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常常任性顽劣,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尽量包容孩子。孩子闯祸或犯了错误,不要过度批评,别让他生活在委屈和惊吓中。归根结底,做不焦虑的父母,相信孩子。爸爸妈妈只要待在孩子身边,他想让你陪他玩,你就跟他一起玩;不想跟你亲近,就别打扰他。顺其自然,孩子就能走过这个时期,从身心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4~5岁,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孩子这时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进行跑、跳、骑小车等运动,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横加阻挠,而要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活动;还要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指责。肯定和赞美是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得不到认同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笨拙的、不被父母喜欢的,进而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首先要指出,爸爸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大于母亲。父亲给予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分量特别重。爸爸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从言辞和行为中表达出来,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信心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难题。母亲也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影响力,在孩子奔跑时当好“救生员”,在他们受挫时给予鼓励。
6~7岁,需要学习、认知、模范。这时的孩子开始了学校生活,人际关系主体从父母变成了老师、同学、同伴。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有一个榜样,帮他解决在复杂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跟别人意见不同该怎么办。而父母的支持与帮助能进一步激发他的勤奋感与竞争心,努力完成任务,有信心获得好成绩。父母的模范作用能让孩子怀有一种成就感。
父母要做的,一是鼓励孩子尽最大努力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二是教给孩子如何管控情绪、处理学业问题,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冷冰冰地说教,更不要因为老师告状而无端责骂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