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黄芩种植技术视频

中药材黄芩种植技术视频,第1张

中药材黄芩种植技术   第一节 生态适应性黄芩喜生于中高山地或高原草原温凉、半湿润、半干旱环境,喜阳光,抗严寒能力较强,在中心分布区常以优势建群种与一些禾草、蒿类或其它杂草共生。

在中温带山地草原,常见于海拔600-1500米的阳坡或高原草原,林下阴面湿地少见。
一般适合野生黄芩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年太阳总辐射110-135千卡/平方厘米,一个是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4-8℃,最适平均气温为2-4℃。成株底部在-35℃的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在35℃的高温下不会死亡,但不能承受40℃以上的持续高温。年降水量要求略高于其他旱生植物,约400-600mm;要求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并含有一定的腐殖质层。轻粟钙土、砂壤土适宜,排水不畅、易积水的不适宜种植。
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中,人工种植最好。
避免连作。

第二节育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播种或生根繁殖。

第一,播种和繁殖

采种:花期7-9月,果实成熟期8-10月。当果实呈浅棕色时,就可以采收了。种子的成熟度很不一致,很容易脱落,需要边成熟边收割。最后可以把果枝剪掉,晒干打下种子,去掉杂质备用。

保存期:1977年采集的种子常温下保存在牛皮纸袋中,1979年3月发芽率为23%,不能隔年使用。
但据承德施立报道,黄芩种子贮藏三年后发芽率仍可达70%,这可能是由于地方较凉的缘故。

种子萌发:黄芩种子容易萌发,所有种子在15~3o℃发芽良好,35℃以上发芽较差。
生产有直播和育苗两种。最好的是直播,可以省工,根长,分枝少,产量高。

直播分春播或秋播,北方春播4月中旬,江浙3月下旬;秋天在八月中旬播种。

一般在3-4月份用条播法播种,行距30-40厘米,浅沟0.6-1厘米。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盖上5-6毫米的土,播种后轻轻粉碎,每亩播种量1公斤左右。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
幼苗出来后,分2~3次投下密、稀苗,保持8~12cm的株距。
对于小面积栽培,为了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产量,也可以采用先在阳畦播种苗,待苗高8~12cm时再移栽本田的方法,有利于后期的生长发育。

第二,生根繁殖

黄芩从播种到采收至少需要2~3年。为了缩短培养周期,可采用生根繁殖的方法。
1983年4月初,在北京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挖出3年生黄芩的根茎,进行生根繁殖试验。成活率很高,后期长势良好。种子生根后当年开花结实,种子成熟度正常。
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在黄芩发芽前将其全株挖起。
将药用主根切开,然后根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用刀劈开。每根根茎分成几块,每块有几个芽孔,用作繁殖材料。种植前,将繁殖材料放入50PPm、75PPm和100PPm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溶液(中国林科院生产的生根粉)中浸泡2小时。浸泡后种植在行距为30×31的试验田中,处理浓度对发芽出苗影响不大,而未处理对照区出苗情况良好,说明黄芩劈根法繁殖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即可正常发芽出苗。
但4月中旬以后,气温逐渐升高,中午达到16.5~19.2℃,华北地区在此期间降雨量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自然条件适宜黄芩的生长发育。
地上枝叶繁茂,地下部分的须根经生根粉溶液浸泡后伸展良好。【/br/】可见,分根繁殖时,种植前施用生根促进剂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应用分根繁殖法培育黄芩,可以节省播种育苗阶段的时间和劳动力,缩短从种子到收获的生产周期。
老药材产地有足够的老苗可作为生根繁殖材料。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极为有利。

3.插条

用不同部位的茎段作插条,用激素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茎尖作插条成活率高达95%,生长最快。茎基作为插条的成活率很低(10%-30%)。
激素处理能大大提高茎中部插条的成活率,IAA(吲哚乙酸)100μg/ml处理3h的成活率最高,比对照提高35.6%。
北京最适宜的扦插时期是6月中旬以前的营养生长期。

将茎尖(带芽尖的顶端部分)离地8~10cm剪去下半部分叶子,剪去10cm&倍的株距;6cm,搭建遮荫棚,插入后浇水保湿,然后根据天气和湿度决定喷水的次数和量。
不能太湿,以防插条腐烂。
最好不要盖膜。

第三节现场管理

无论采用播种还是生根繁殖,苗期都要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松土除草。
当幼苗长到6~8cm高时,选择阴天将幼苗移栽到田间,株距为25~30&倍;12~15cm,移栽后及时浇水。生根繁殖时,其行距参照定植标准,定植后7~10天即可发芽。结合除草松土,可以在幼苗周围适当培土,保持表土疏松,无杂草,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6月至7月是幼苗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根据苗情追肥,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铵10公斤。【/br/】如果当地没有方便的肥料,也可以施300~400kg腐熟稀释后的人粪便。
追肥后,立即浇水。

两年的幼苗在4月开始变绿,6月至7月抽薹开花。
如果你打算收获种子,你应该在开花前多追肥,以促进花朵茂盛和种子饱满。
如果不需要采种,应在拔出花序前切断花梗,以控制养分消耗,促进根系生长,提高药材产量。

第四节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枯病)在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出现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并逐渐向内延伸,使叶片干枯,严重时蔓延成块。【/br/】防治方法:秋后清理农村,清除病死落叶,消除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1:120波尔多液,或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二是种植2年以上易发生根腐病,根部常呈黑褐色,导致腐烂,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除草中耕,加强苗间通风透光;进行作物轮作。

3.原尾藻属是黄芩的重要害虫。
幼虫在树叶背面做一个薄薄的丝巢。昆虫以丝巢中的叶肉为食,只留下上表皮。在北京一年发生4代以上,10月以蛹在残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留植物,发生期喷洒90%敌百虫或40%乐果乳油。

第五节收获和初加工

栽培一年的黄芩可以采收,但质量差,不符合药典标准。
一般要种植2-3年才能收获。
秋后茎叶变黄时,选择晴朗的天气挖出根部,挖时注意操作,避免挖断。对于收获的根,去除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晾干至半干,敲掉外皮,然后快速晾干或晒干。
在干燥过程中,既要避免因阳光过多、暴晒而变红,同时也要防止被雨水淋湿,因为黄芩的根在雨水暴晒后先绿后黑,影响药材质量。
上品是实心的,里面没有洞,亮黄色。

新收获的鲜根晒干,约3-4kg可加工成1kg干货。
一般每亩可收获鲜品560-860公斤,加工后可获得商品药材150-280公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药材规格和标准,黄芩可分为黄芩和绞黄芩两大类。

第一,文章秦

一级:干货。
呈圆锥形,上部粗糙,有明显的网状花纹和扭曲的纵向皱纹。
下半部皮肤细腻,有平滑的纹路或皱纹。
表面呈黄色或黄褐色。
硬而脆。
横切面暗黄色,上端中央之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核。
轻微呼吸,味苦。【/br/】条数长度10cm以上,中间直径1cm以上,去糙皮,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二级:干货。
呈圆锥形,上部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网状花纹和扭曲的纵向皱纹。
下半部皮肤细腻,有平滑的纹路或皱纹。
表面呈黄色或黄褐色,坚硬易碎。
横切面暗黄色,上端中央之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核。
轻微呼吸,味苦。
长条长度大于4cm,中间直径小于1cm,但不小于0.4cm,去掉糙皮。
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

第二,凋零而破碎的秦

商品:干货。
即干秦、断秦、断尾秦。
表面呈黄色或淡黄色。
硬而脆。
该部分为黄色。
轻微呼吸,味苦。
无糙皮、茎苇、碎渣、杂质、虫蛀、霉变。

第五节收获和初加工

栽培一年的黄芩可以采收,但质量差,不符合药典标准。
一般要种植2-3年才能收获。
秋后茎叶变黄时,选择晴朗的天气挖出根部,挖时注意操作,避免挖断。对于收获的根,去除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晾干至半干,敲掉外皮,然后快速晾干或晒干。
在干燥过程中,既要避免因阳光过多、暴晒而变红,同时也要防止被雨水淋湿,因为黄芩的根在雨水暴晒后先绿后黑,影响药材质量。
上品是实心的,里面没有洞,亮黄色。

新收获的鲜根晒干,约3-4kg可加工成1kg干货。
一般每亩可收获鲜品560-860公斤,加工后可获得商品药材150-280公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药材规格和标准,黄芩可分为黄芩和绞黄芩两大类。

第六节改进措施

1.施用氮磷钾三种肥料对黄芩产量的影响。

试验表明,黄芩的人工栽培和氮、磷、钾三种肥料的施用,无论是单独施用还是配合施用,都能显著提高黄芩的产量。其中,氮、磷、钾三种肥料配施的产量最高,比不施肥的对照组增产26.0%。
增产效果如下:三个组合大于两个,两个大于一个,单独一个效果最好,其次是钾和磷。
施肥对增加黄芩主根长度有一定作用,但对根粗和干燥百分率无明显影响。

二、无性繁殖技术对黄芩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通过不同扦插材料、不同季节和温湿度的比较,对黄芩的无性繁殖进行了研究。
在加强田间管理的条件下,无性繁殖扦插的黄芩不仅产量高,平均亩产385公斤,最高单位面积产量427公斤,而且黄芩苷(C21H18O11)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要求,高于有性繁殖(12.9%)和野生样品。

野生黄芩栽培技术研究

三。募捐

黄芩是常用中药,具有泻肺火、清湿热、安胎、止痛、凉血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传统上认为应在春秋两季采收。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期测定黄芩根的生长与根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年生黄芩在结果期后半期根中黄芩含量最高,与3年生黄芩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认为黄芩根的产量和质量应在次年下半年采收

也有人发现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7月底8月初最高,因此采集时间为7月和8月。
同样,国外学者用HPLC法测定了生产过程中叶、茎、根茎、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了生产过程与黄酮类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黄芩甙在整个生育期的叶片中均未发现,仅在茎中发现微量黄芩甙,而在枝中未发现。地下根茎中黄芩苷和其他苷类的含量随之增加,而黄芩素在一年内下降,两年内保持不变,生长活跃。

  黄芩生长到2~3年便可采挖,但二者对比来看,三年生鲜根和干根产量均比二年生增加一倍左右,商品根产量高出2-3倍,而且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也较高,故以生长三年为收获最佳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211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3
下一篇2022-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