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什么?

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什么?,第1张

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什么? 【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二)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病例。

由于羊水、胎盘等释放的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诱发DIC。

严重创伤也是常见的DIC病因,如严重烧伤、广泛性外科手术、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均可由受损的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发凝血。

此外,在癌肿广泛转移及组织坏死〈尤其是胰、胃、前列腺及支气管癌〉,肿瘤细胞含有的组织凝血活性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而促发凝血。

肿瘤细胞中的蛋白酶类物质也可以激活凝血因子,起促凝作用。

化疗及放疗杀灭肿瘤细胞释出其中促凝物质,DIC更容易发生。

(三)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破坏或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破坏后释放类似组织因子的磷脂类物质,红细胞破坏后还释出红细胞素,有类似组织凝血活酶活性,血小板破坏后也可释出一系列促凝活性物质。

最近发现中性粒细胞的损伤也是DIC发病机理中重要一环,还可能是形成微血栓的必要条件。

中性粒细胞参与DIC的发生可能与因子Ⅻa激活补体的作用有关。

补体被激活后可损伤粒细胞,从中释出蛋白酶类凝血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四)其他因素1.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可促进DIC的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脏的枯否氏细胞能吞噬或清除进入血液中的促凝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颗粒及内毒素等。

急性肝坏死或肝硬化等病有肝功能损害,其吞噬及清除功能减弱,易发生DIC。

长期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这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阻有关。

2.原健康状态患者原来的健康状态也有重要影响,如妊娠妇女常有高凝倾向,营养不良尤其是糖代谢紊乱,容易发生DIC。

3.###首先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机制。

感染性休克后期,往往合并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DIC的发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201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6
下一篇2022-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