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找《拜占庭的黄昏》的内容简介,谢谢

帮忙找找《拜占庭的黄昏》的内容简介,谢谢,第1张

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了旧拜占庭城,并将它定为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当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城陷落时,东罗马帝国却免遭劫难幸存了下来。尽管它几经兴衰变迁,但却兴旺发达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人们照常在君士坦丁堡生活着,很象古罗马时期一样,不过明显带上了希腊的色彩和情调。

在公元5世纪末期的几十年以及整个6世纪的时期里,拜占庭披盔带甲的骑兵在整个地中海区域占据着突出的优势。这并非因为这支军队在数量上超过了别人,也不是因为它采用了什么新式武器。相反,跟许多敌人相比,它在数量上远远处于劣势。它的优势是由于它透彻地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因而能够运用优越和灵活的战术,同时也由于它将各个不同的兵种巧妙地纳入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军事组织体制,并且象罗马帝国鼎盛时期那样有效地运用这种组织体制。拜占庭战争艺术的水平,在贾斯蒂尼安[查士丁尼]一世(520-565年)在位期间达到了高峰。当时,他手下有两位著名将领,即贝利撒留和诺塞斯[纳尔塞斯]。他们曾再次征服过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南部地区,挡住了日尔曼人的侵略扩张,一度避免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公元7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曾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并且一开始就伤亡惨重的战争,最后,东罗马帝国在赫勒克留皇帝的天才统帅下取得了压倒优势的胜利。就在这一关头,伊斯兰军队从阿拉伯地区向波斯和拜占庭帝国袭来。两败俱伤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无力还击穆斯林,波斯帝国迅速灭亡,拜占庭丢失了陶鲁斯山脉以东的全部省份,只剩下帝国中央的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半岛两块地盘。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拜占庭的统治者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拚死抵抗阿拉伯人的反复进攻上。尽管穆斯林曾无数次打进安纳托利亚地区,拜占庭多次濒临灭亡的边缘,但是它还是基本上保住了沿东陶鲁斯山脉的边界线。

拜占庭帝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兴盛不衰,主要在于它有一支在几个世纪内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继承了罗马帝国军队的所有特点: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武器精良,战术巧妙,并具有无与伦比的团结精神。他们之所以具备并保持了这些优点,完全是因为他们十分强调知己知彼,并对战争的地形地物因素进行透彻分析的结果。

透过《战略学》这部论述战术艺术的名著(出现于6世纪末,系莫里斯皇帝所作),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6世纪下半叶拜占庭骑兵的组织体制、兵器和战术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战略学》一书描述的后来300年拜占庭的全部军事体制,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并无大的偏差。这在另一部著名军事著作《战术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该书出现于公元900年,系利奥六世皇帝所作),(《战略学》和《战术学》两书也许是许多位作者共同所著,在上述两位皇帝当政期间汇编而成。其学说所阐明的思想和理论代表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这两本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学说是伊斯兰对外扩张之后数世纪内出现的情况。这种体制并非处处都能奏效。尽管它有时会有失误甚至根本行不通,但是,它所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当时的军事将领是富于卓越思想和杰出才能的。令人惊叹的是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期里,在关键时刻总能及时产生这样的军事将领,以重新确立拜占庭的军事优势,战胜邻国的侵犯。在后来的四个世纪里,这种体制所遗存下来的影响又延长了拜占庭帝国最后崩溃的过程。

《战略学》是涉及战争和军事领导各个方面的一部全面论著,很象现代军队的野战教范。它的内容包括作战训练、战术实施、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并讨论了对付拜占庭帝国各种敌人时所遇到的主要军事课题。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步兵还是骑兵,其基本行政和战术单位是中队,人数300到400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营。每个中队由一名古罗马护民官或伯爵负责指挥。五至八个中队合成一个联队,或称为师,由一名联队指挥官或公爵指挥。二个或三个联队组成一个纵队或称为军,由纵队指挥官指挥。拜占庭故意避免一成不变的大规模部队编制,这样敌人就难以估计他们军队的确切兵力。

拜占庭的野战部队被纳入了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军区体制。地方政府的职权由负责地区防卫的军事长官行使。每个军区由一名纵队指挥官领导,他所指挥的纵队便驻扎在该军区。在比较重要的边境地区,驻军经常处于特别高度的戒备状态,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在公元7世纪末的时候,拜占庭共划分了十三个军区。其中七个在安纳托利亚,三个在巴尔干半岛,三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中的岛上及沿岸领地。到了公元10世纪时,军区数增至30个,但军队的总规模并没有相应的扩大,因而每个军区的兵力相应减少了。这时常备军中的骑兵和步兵大约各占一半。

靠近边境的军区所驻扎的常备军通常要比内地多。当接到作战命令时,每个纵队指挥官平均可以率领二至四个重骑兵纵队前往参战。他手下大约还有相等数量的步兵。步兵的作用远不如骑兵重要。因此,究竟是留下部分步兵还是全数步兵都用于负责地方的保卫任务则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敌人的性质或作战的区域等)。

理论上拜占庭实行的是全民性的兵役制。但实际上每个军区的常备军是从当地最好的老百姓中征选来的。虽然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中常常还保留着一支由野蛮民族的士兵组成的部队,但它基本上不再依赖野蛮民族来当兵了。军区这种军事体制含有用民兵进行地方自卫的军事思想。在安纳托利亚东部这些地区这种体制效果较好。因为当地人英勇善战,民兵游击战在抵抗和击溃侵略军的战斗中非常有力地支援了正规军。在10和11世纪拜占庭复兴时期,帝国的财力使它能够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雇佣军。

在拜占庭帝国存在的大部分时期里,它并无征服或侵略别国的企图。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认为他们的财力资源始终为掠夺成性的邻国野蛮民族所垂涎。因此,它基本上奉行了一条防御性的军事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资源。他们的战略基础是中世纪式的军事威慑和尽可能地避免战争。假如不得不打,则尽量少用人力和财力,对侵略者实行抵抗、惩罚和骚扰。他们的作战方法通常是灵活的攻防战,奋力将侵略者逼向自己坚固设防的山口或河流渡口,然后用二个或更多一些的纵队兵力协调一致地向心攻击,将敌人彻底击溃。

经济战、政治战和心理战可以辅助并常可避免军事武力的使用。在多事的邻国之间很容易激起争端,为此,拜占庭常跟他们结成同盟,以减少来自一些难对付的敌人方面的威胁。给盟国以及有争端的边界上半独立野蛮民族的头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也有助于减轻外界对本国军队的压力。为了帝国军事行动的需要,他们利用商人并收买一批间谍,付以极高的报酬,在敌国和友邦宫廷的要害部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拜占庭皇帝还常常使用宗教手段以达到某些暂时性的目的。他们发现传教士能对皈依宗教信仰的统治者的宫廷施以微妙而有益的影响,并且发现人们普遍坚持基督教的信仰必然会形成一个抵御异教和穆斯林影响的屏障。

拜占庭帝国依靠的基本军事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就象古罗马军团体现了罗马的强盛一样,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队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征。

骑兵头戴古盔或圆锥形头盔,头盔顶上有一簇彩色马鬃;锁子甲戎装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他们脚蹬铁履,上部为皮靴或胫甲以保护小腿,手和腕部戴有铁手套。他们手执圆盾,盾通常用皮带缚在左臂上,这样,两只手就都可以空出来操纵马缰或挥舞兵器,而且在白刃战时还可以保护易受伤害的左侧身体。在盔甲外面套有一件较轻的棉制披风或长衣,每一支部队的衣服、头盔上的马鬃以及圆盾都染成统一的颜色以区别于其他的部队。每个骑兵的马鞍上还绑有一件较重的大氅,一方面可以在冷天穿着御寒,一方面也可作为毯子来用。部署在正面前排位置的骑兵马匹的头、颈、胸等部位也都挂着盔甲。马鞍制作得相当结实,而且充填得很好,每付马鞍都带有宽大的铁马镫。(拜占庭军队是在6世纪前就开始采用马镫的)。

重骑兵队的兵器通常包括弓、箭袋、长枪、大刀、短箭等,有时在马鞍上还绑有一把战斧。大多数骑兵看来既有弓箭又有长枪。不过一部分重骑兵只有长枪。据推想,当他用弓射箭时,他的长枪便插在马镫或马鞍套里,就象现代骑兵放置卡宾枪那样。反过来,当他使用长枪、大刀或战斧时,便将弓吊在马鞍上。长枪上挂着一面狭长三角旗,其颜色跟头盔上的马鬃、长衣和圆盾相同。

骑兵和马匹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练兵场和战场上进行复杂的队形变换。他们特别强调射箭技术,并不断训练其它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

作战时,拜占庭军队有时全部使用骑兵,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骑兵和步兵以差不多相等的比例进行联合作战。步兵中通常是轻重步兵的数量各半。

重步兵亦名圆盾兵,据其携带的圆盾而得名。他们装备的盔甲和兵器跟重骑兵大体相同,有头盔、锁子甲、铁手套、胫甲(或套到膝盖的靴子)和锁子甲外面套的长衣。所用的兵器有长枪、盾、剑,有时还有战斧。长衣、头盔上的马鬃及盾均涂上统一的颜色,那是区别不同部队的标志。

轻步兵大部分是弓箭兵,也有些是标枪兵。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机动性,他们披的盔甲很少,也不多带别的兵器。当然,根据各人的要求也可有一定的灵活性。大多数轻步兵穿皮制戎装,有的士兵戴头盔,除了弓、箭袋或长枪外,通常还带着短剑。

奇怪的是,跟2至4世纪的罗马军相比,他们较少使用抛石机和弹射器等作战机械。当然,有时也用,不过大多用于防御。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式武器,那就是液火喷射器。公元717年穆斯林首次围攻君士坦丁堡时,拜占庭最先开始使用。在击退穆斯林的进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惜我们对这种武器的详细情况知道得很少。有关它的易爆易燃材料的确切成分的资料也未能幸存至今。不过,很明显,这种现代喷火器的雏型采用了硫磺、石脑油、生石灰等混合而成的材料,一旦遇水便能轰然烧起大火。

这种易燃混合材料装在包有黄铜的木头管壳或管状容器内。水经软管用高压打入管状容器,易燃材料便能立即燃烧起来。依靠它自己的膨胀力和水的压力能使火焰喷出相当远的距离。可以想象,这种武器对于木船或敌人的肉体会有多么可怕的伤害威力。液火喷射器使拜占庭在对付强大的穆斯林的挑战中保持了明显的海上优势,而且使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在六个世纪长的时期内始终坚不可摧。

图1 拜占庭军队的标准战斗队形

拜占庭军事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打进攻战或积极防御式的进攻战,给敌以一连串沉重的打击。它的基本战术队形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根据具体的作战环境可以有较大的变动)(见图1):一、中央第一横队;二、中央第二横队;三、预备队/后卫队(通常分为两组,放在两个侧翼的后面);四、负责近距离包围和掩护侧翼的卫队;五、负责远距离包围和掩护的部队。在步兵和骑兵数量大致相等的联合部队中,前两个部分由步兵组成,其中圆盾兵居于中间位置,轻步兵位于侧翼,后面三个部分都是骑兵。倘若步兵部队太少,那末步兵只充当中央第二横队,或者作为一支附属预备队放在二个中央骑兵横队的后面。

如果敌人主要是骑兵,而拜占庭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那末,步兵第一横队首先迎战敌人。拜占庭圆盾兵确信自己的侧翼和背后有骑兵的保护,因此能够象古罗马军团的士兵那样有效地对付敌人骑兵的进攻。敌人最初的进攻首先要遭到负责近距离包围和掩护侧翼的卫队对它翼侧的抵抗。不久,负责远距离包围和掩护的部队很快会给敌人的翼侧和背后以更沉重的袭击。假如拜占庭军队的这些反击未能奏效,而且第一横队被迫撤退,那末该横队就会象古罗马军团的传统做法一样,穿过第二横队的间隔向后移位,由第二横队接战。负责包围作战的部队也同时后撤,以便重新编队后继续向敌人发动攻击。最后,如果第二横队也支持不住,而原来的第一横队还没有来得及重新集结时,还可以调用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击。他们常常不是正面进攻敌人,而是实施两面包围,这样仍然可以确保战斗的胜利。

显然上面这种战斗形式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不同变化,以对付不同的敌人和不同类型的军队,并且也可以摆成各种各样的阵势。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经有了标准的战术条令和经常性的作战训练,而且十分重视实施包围战和协同作战(包括兵器投掷和突击行动的协同,步兵和骑兵这两个基本兵种的协同以及整个部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等)。此外,他们还保留一支精力饱满的预备队,以此来赢得一场恶战的胜利。

虽然拜占庭的步兵从属于骑兵,但步兵的作战原则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当圆盾兵跟敌人步兵遭遇时,不管是联合兵种作战还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进行单纯的步兵作战,他们总是抓住战斗的主动权,跟弓箭兵和投掷兵密切协同,对敌人实施突击。圆盾兵的战斗队形通常纵深为16人。各步兵中队能够各自将部队展开,象古罗马军团的中队那样将各排拉开距离或并拢。进攻时,他们向敌人猛冲过去,不等靠近便将长枪投出。这跟古罗马军团的中队战斗方式也是一样的。因此,圆盾兵中队同时具备了军团和方阵两方面的优点。

骑兵中队的队形通常纵深为8至10列。拜占庭人懂得这种队形要比2至8列骑兵组成的横队来得呆笨些,但是,他们宁肯稍微牺牲一点部队的机动性,以换取纵深较厚的队形所具有的较大的安全性。

拜占庭的军事理论家在研究敌人的各种特点和精心确定他们自己的战术队形方面化费了一样多的时间。只要可能,他们总是根据各个邻国的不同情况,在他们最缺乏准备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发动战争。隆冬时节是进攻斯拉夫沼泽地区居民的最好机会,因为拜占庭军队可以滑冰接近他们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则无法在水中和芦苇荡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2、3月份匈奴人和塞西亚人的骑兵常会遇到饲草匮乏的困难。秋、冬、春三季,对山区部落的敌人来说,大雪会暴露他们的行踪,植物也掉光了叶子,使他们全无掩蔽之物。寒冷和阴雨的天气是进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极好时机,因为此时,他们往往情绪低落,战斗力大为下降。 [ 注 ]

由于拜占庭经常不断地研究分析上述作战环境条件,因而始终保持了军事上的优势。

虽然拜占庭的每个士兵都带着自己的武器,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够吃数天的食物,但仍给每支部队配备了补给品和辎重车队,上面装载着足够的给养和装备物资,一旦需要,可供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和装运攻城设备之用。辎重车队一部分是四轮运输马车,一部分是用于驮载的牲口。

拜占庭军队跟早期的古罗马军队完全一样,他们的基本装备必定包括扎营用的镐和锹。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工兵部队预先选定并标出兵营的位置。扎营时,一部分部队负责警戒,其余部队从驮畜身上取下镐和锹,迅速挖好战壕,筑起栅栏。

每个中队均设有医疗小分队,部队中时时都有牧师跟随,他们还有相当不错的通信勤务。拜占庭军队中除了有一支通信部队外,还采用一种烽火报信系统,用它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敌人来犯的消息从边境一直传到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军队的军官从年轻时就开始接受培养训练。他们通常出身于贵族家庭,应征加入士官训练队。和平时期的训练课目可能跟现代军官的训练内容大同小异,重点是学习士兵的基本勤务,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和骑马术,研究军事专家的著作,参加将军事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演习等。战时,士官训练队则服务于各纵队的参谋部,从事文书或通信员的工作,有时协助参谋军官起草一些简单的作战命令,和制订作战方案的工作。

经过参谋和各种指挥业务的学习锻炼后,年轻的士官生逐步取得了作战指挥的经验,并使上级有机会对他们进行实战考察,然后才被提升为军官。在实习阶段的几年时间里,训练的重点放在鼓励他们提高客观分析的能力上。因为拜占庭认为这是他们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培养优秀指挥官和参谋军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兵不厌诈是拜占庭军队所崇尚的作战原则,只要有可能,他们便屡屡使用。他们对西方骑士那种虚伪的荣誉感嗤之以鼻。他们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损失,化费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甚至不发一枪一箭来赢得战争的胜利。阴谋诡计和威胁利诱是他们惯用的手段,而且认为完全是正当体面的。拜占庭人也是进行各种各样心理战的行家里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引起敌人内部的混乱和纠纷,甚至大言不惭地使用欺骗性宣传来提高自己部队的士气。

从某些现代战争的观点来看,人们不必过分责难拜占庭的那种不够道德的实用主义做法。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解决其民族生存这一基本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有效而又并非胡作非为的手段。而且他们也遵循了一种战争的道德准则,只不过没有始终坚持罢了。(通常)他们对于已经签订的条约是信守不渝的,俘虏来的男女百姓尽可能根据条件的许可予以妥善对待。对于勇敢的但却战败了的敌人通常也给予宽大和尊重。

这就是拜占庭的军事体制。从公元700年至1000年这一时期内,拜占庭依靠这种体制击退了斯拉夫人和撒拉逊人对帝国边境日甚一日的蚕食进攻。到了这一时期末,拜占庭帝国的疆界在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亚美尼亚、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岛屿等地区得到了稳步的扩展。疆土的扩展并不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防御性战略,而恰恰正是合乎逻辑地实施这一战略的结果,同时也是客观地估计到自己军事力量不断增长和穆斯林威胁逐步减弱的结果。

11世纪期间,尽管拜占庭帝国的国内条件和行政管理状况逐步恶化,但是,在曼兹喀特战役(1071年)之前,它的军队始终没有削弱。曼兹喀特战役是拜占庭和塞尔柱王朝之间的一场骑兵战。战斗结果,拜占庭皇帝罗曼纳斯.戴奥真尼斯彻底败北。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的军队对这次战役没有充分的准备。其次,他坚持在开阔而又起伏不平的乡村地形上用重骑兵袭击土耳其行动敏捷的弓箭骑兵,而侧翼和背后又得不到充分的掩护。最后,预备队又偷偷撤退,使部队主力的后背失去了掩护,从而使拜占庭军队的形势更加恶化了。结果拜占庭全军覆没,负了伤的皇帝被俘。一夜之间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疆土全部落入土耳其之手。

曼兹喀特战役惨败后,拜占庭国内战乱四起,不久又丧失了作为它军队的(特别是骑兵)主要来源的安纳托利亚地区,从此,拜占庭帝国一蹶不振,再无复兴之日。

拜占庭艺术

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葙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如圣索非亚教堂的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在基督教神像学体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旧形式为基督教宣传服务等方面,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由于教会的束缚。

后期风格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它对中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正教国家的艺术有巨大影响。1453年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艺术的历史已千终结,但其形式仍为东正教会所利用。

世界花都——巴黎

巴黎,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称。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它横跨塞纳河两岸,市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及其周围7个省的大巴黎区,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万,大巴黎地区人口约1007多万,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巴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法国的首都亦有800年之久,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最初它只是塞纳河中的一座小岛,岛上只有高卢族巴黎西部落的村落,在此以捕鱼为生,巴黎由此得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小村落不断向塞纳河两岸发展。12世纪,卡佩王朝在此建都,从此巴黎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历史上,巴黎为法国历代王朝的都城,是历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都,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监狱的大门,从而开始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后来,这一天便成了法国的国庆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装起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区东部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巴黎公社墙,就是公社社员们最后进行防卫战而壮烈牺牲的地方。每年5月7日,法国的劳动人民纷纷到这里悼念巴黎公社的烈士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5年8月25日解放。今天,法国政府的许多行政机关、党派团体,以及省级行政机构依然设在这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妇女理事会、国际刑警组织、国际能源机构、巴黎统筹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交流发展计划、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等都设在巴黎。

巴黎的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巴黎的工人数量约占全国的1/5。汽车工业居全国首位,全国最大的雷诺汽车公司,就位于巴黎西南郊塞纳河河曲地区。雪铁龙和西姆卡汽车制造公司也设在巴黎,这三大公司的职工人数占全国汽车工业职工人数的3/5,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2/3。电气和电子工业的产量占全国的60%。化学工业的产量占全国的30%。在轻工业中巴黎有传统的服装、化妆品、装饰品和时髦家具等,这些产品都享有世界声誉。巴黎香水驰誉全球,有“梦幻工业”之称,被法国人视为国宝。在世界市场成千上万种香水中,最受欢迎的非巴黎香水莫属。

巴黎的金融、证券、保险业十分繁荣。法国最大的国营商业银行——巴黎国民银行即设在巴黎。这里还有法国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场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每天有价值达天文数字的资金、证券在这里流动。

巴黎的商业兴隆,商业总额约占全国商业额数的1/3。各种大型市场、百货商店、时装店、饭店、餐馆、咖啡馆及其它服务机构遍布全城。欧洲最大的商场——四季商场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区。著名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创立于1904年,在爱丽舍田园大街上修建了漂亮的展览馆。1937年增建现代化的特罗卡德罗展览馆,形成一个可供常年开放的“博览会城”。目前每年举行时装、机床、食品、化妆品等专业博览会几十次。另在布尔歇国际机场举行国际航空展览会,展出各型飞机200多架,成为世界最大飞机市场之一。由于博览会终年不断,每年额外吸引外国商人和游客50多万人,增加收入3亿多美元。

巴黎是法国的交通枢纽,每天客流量达1300万人次。全国的陆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个辐射式的交通网。巴黎市内现有7个火车站,既可以通往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和瑞士,也可以直达德国和西班牙。巴黎还是个国际航空中心,有5个机场,可飞往世界主要城市。巴黎还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承担农产品及建材、燃料等工业品的运输。从东到西横贯全市的深层高速地铁与地面密如蛛网的公路、铁路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

长期以来,法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法兰西文化,巴黎成为法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创建于17世纪中叶的法兰西学士院以及其它四大科学院都设在巴黎,巴黎还有许多学术机构、博物馆、剧院等。巴黎集中了全国43%的技术人员和60~70%研究人员。有建于1253年的巴黎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文化影响波及全国各地。在巴黎,各种形式文化艺术活动常盛不衰,在市内许多广场都能见到青年学生和市民自发组织的小型音乐会。

巴黎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马克思、列宁曾经旅居巴黎。中国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20年代到巴黎勤工俭学,探求革命真理。巴黎南部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有一座三层楼房,20年代,周恩来曾经在这里居住过。1979年10月,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周恩来,在他的旧居挂上了大理石纪念脾,纪念牌上端镶嵌着周恩来的半身铜像,铜像下面,镌刻着6行金字,凡到巴黎的中国人,都渴望亲眼看看周恩来的故居。

巴黎有街道6500条,总长1300多公里,其中最迷人的大街要算爱丽舍田园大街。该街贯穿市中心,与星形广场相连,12条林荫大道从广场辐射出去,汇连巴黎的千街万巷。广场中央矗立着高488米、长455米、宽22米的凯旋门,墙面雕满历史名家图画,其中以“马赛曲”组雕的场面最大。拱门内镌刻着跟随拿破仑征战的386名将军的名字,拱门下是无名烈士墓,长明灯终年不灭。

拉德芳斯区荟萃着各种造型、各种色彩的建筑,行家认为,这里堪称城市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现代化上乘建筑的“露天博物馆”。8座30层、20座40层的摩天大楼均为玻璃结构,无论在阳光下,还是在夜幕的灯光中,总是闪闪发光,灿烂夺目。名为“方舟”的办公大楼是汉字的“回”字形,两侧及上部均为房间,中间透空,被称作新“凯旋门”。

拉德芳斯卫星城在法国乃至世界经济活动中都占有一定地位,卫星城的2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租给了各行各业的600多家公司,10多万职工在这里上班。法国20家大企业中的10家,世界前100家大企业中的11家在这里设有办事机构。

塞纳河右岸东部为工人、职员住宅区。西部是巴黎最繁华的商业和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街道宽阔,许多大银行、大公司、交易所、超级市场均设在这里。

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为著名的文化区,这里有建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国立图书馆等文化科学机构,也有近年来新建的高等院校。城北的蒙马特区则为普通市民、劳动者的居住区,这里街道较狭窄,住房多半是旧式建筑。

巴黎的标志——埃菲尔铁塔,像一个钢铁巨人高高地耸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这座铁塔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以其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命名。埃菲尔铁塔同巴黎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它是巴黎的象征,是法国人民的骄傲。铁塔周围的市中心区为行政区,法国国家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外国使馆均设于此,名胜古迹也十分密集。

位于凯旋门前宽敞的爱丽舍田园大街上的爱丽舍宫,历来是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府所在地,它正好是在这条大街圆形交叉路口的东北方,与“大宫”(巴黎的艺术展览馆)隔街相望。爱丽舍宫始建于18世纪初,1718年落成。原是举行舞会的活动场所,后举办过几次大型博览会,也曾用作外国首脑访法时的宫邸。自1873年起作为法国总统府,至今经历了20位总统。

卢浮宫是一座艺术宝库,集中了世界文化艺术之精华。它位于塞纳河右岸,始建于1190年,原是菲利浦亲王的城堡,18世纪被查尔斯五世改为王宫。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正式改为国立艺术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卢浮宫共珍藏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品20多万件,它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卢浮宫原是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之一。

提起巴黎圣母院,许多人都不禁会联想起雨果的同名小说。19世纪初,雨果小说的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立即决定对当时已经颓败的圣母院加以重修。

以上就是关于帮忙找找《拜占庭的黄昏》的内容简介,谢谢全部的内容,包括:帮忙找找《拜占庭的黄昏》的内容简介,谢谢、世界名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524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