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
part1 天地失色
2017-10-01
第一章
刚满13岁的比利下了矿井。如同其他刚下矿井的男孩一样,他受到了捉弄,让人拿走了矿灯,独自一人在矿井中。
比利感到害怕,可是他没有屈服,他拿起铁锹,继续工作。他一首又一首地唱着圣歌,他记着母亲在他下矿井前对他说的话“耶稣永远伴随着你,哪怕在井下也一样。”于是他抛开自己的恐惧和愤怒,从圣歌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在摸黑的矿井中独自一人工作着,直到有人来接他回去。
比利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因为恐惧和困难而束手束脚,不轻易让人看出他的真实感受,控制自己不去指责捉弄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他不轻易被外在的人和事影响,所以他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大家都不敢再看轻他了。
2017-10-02
第二章
<简介>
发生了矿难,十六岁半的比利身处矿井中,却很快冷静下来,通过电话条理清晰地吩咐别人采取措施,并且克服惊恐的情绪,寻到火灾发生的地方,利用仅有的工具展开救援行动。
比利的姐姐艾瑟尔在矿地所有人菲茨伯爵的宅邸工作,这时正值国王王后来做客,艾瑟尔向国王进言慰问死者家属,给他们带去温暖,并组织了这次行动。然而她父亲却认为这种做法转移了矿难的焦点,并不认同。
<感想>
从刚下矿井到现在三年多时间,比利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能够冷静分析突发事故,迅速做出反应,调动外界的资源实施救援,并带头组织井下的救援,发现了许多安全措施只是虚设。通过姐姐艾瑟尔在国王面前的揭露,有效扩大了影响力。
姐弟俩都是行动力超强的人,什么事情,并不是等准备完全了才开始去做,而是迅速反应,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能力,把手上的任务漂亮地完成。尽管过程中会有担心和焦虑,但是却不允许自己退缩,尽力做到最好。
每件事情都是有多面性的,而每个人因为立场的不同,观察事件的角度不同,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可能会千差万别。对错并没有界限,对错同时产生,对错不是行为的目的,永远只做对的事情其实就是没做多少有用的事情,行为的目的是解决一件具体的问题。
2017-10-03
第三章
<简介>
格雷戈里向卡捷琳娜讲述了自己和弟弟列夫失去双亲的经历,父亲因为占用贵族(碧公主)闲置的土地而被绞死,母亲并没有被吓倒,带着两个儿子试图面见沙皇,求得公道,然而被士兵们开枪打死了。从此,格雷戈里只能和弟弟列夫相依为命,他们希望攒够钱去到美国这个自由平等的土地重新开始。
<感想>
底层百姓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从不停息,纵然路途被鲜血染红,也不会轻易退缩。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活才有幸福可言。世界上,一直是少数人掌握着大部分资源,平等并不能合理分配资源,但是不同的是,现代社会,这些少数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这就是一种公正。
2017-10-04
第四章
<简介>
矿难发生不久后,矿业公司驱逐矿难死者的家属离开他们租用的房子,旷工罢工,遭到矿业公司集体驱逐,矿工们纷纷离开去寻找其他工作。
<感想>
有时候,做对的事情,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有时候,坚持自己的信念做的事,自己都会怀疑是否做错了。仅仅靠做对的事情不一定会达到目的,达到目的还需要合时宜的方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无奈,拼命争取的总是很难到手,事态的发展常常不尽如人意,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一个群体的力量也不一定有多大,敌人的强大在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既依赖他们的资源,又想要反抗的人总是处在被动局面。
2017-10-05
第五章
1、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这边的人在受苦,那边的人在欢笑。这边人的苦难会成为那边社交场合的谈资,世界以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联系着,不至于让他们显得像处在两个世界。
2、三对青年男女们彼此吸引,彼此倾倒,在萌芽的情愫中快乐着,也在遮掩的阴暗地带挣扎着,他们渴望公之于众,受到祝福,也因为试探外界时得到的否定而痛苦着。身份差异、亲人认同、家庭状况,人们的关系就像是积木堆砌的塔,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2017-10-06
第六章
<简介>
格雷戈里准备登船去往美国前一天,弟弟列夫卷进一件谋杀案,警察平斯基为了报复格雷戈里,发誓要抓到列夫,于是格雷戈里将船票和行李给了列夫,列夫用格雷戈里的身份登离开了,可船并没有把他送到纽约,而是把他和其他人放在了加地夫,列夫只能边学习当地语言边赚钱。
<感想>
那样的年代,处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前途尽是变数。
格雷戈里向往的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土,那里仿佛天堂,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可是事态的发展总让人那么猝不及防。
列夫登上了去往美国的船,却来到了加地夫,语言不通,又没有足够的钱离开。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只能收起一切情绪,先让自己扎稳脚跟,才能图谋后路。
2017-10-09
<插曲>
在看第七章中,觉得疑惑,因为我好像还没有看到精彩之处,繁多的人名让我记忆出现混乱,我上网搜了一下书评,许多人说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平均四天就读完了,我已经是第九天了,才看了五分之一,而且还不知道在看什么,怀疑是不是自己看书的方法不对。不过,别人的评价还是给了我动力看下去,期待我能感受到其它读者感受到的!
第七章
<简介>
沃尔特和茉黛的爱情遭到沃尔特父亲奥托的强烈反对,奥托对茉黛说,他们的爱情会毁了沃尔特的职业,也会让奥托失去地位、职业和同胞的尊重,茉黛妥协了,答应和沃尔特分手。
<感想>
身份地位立场不是你想抛弃就能抛弃的,爱情过于简单,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反应,但是婚姻这道门槛太高,夫妻是共同体,如果彼此间的立场不同,外人的看法一定是怀疑,我们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依据别人对我们的眼光,所以别人的看法哪怕是误解,对我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也许,我们应该利用别人对我们的误解。我们不能在情感上听进去别人对我们的指点,但是在理智上,要能够引导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样,就能够不被流言伤害,又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甚至营造和利用自己的形象,达成目标。
第八章
<简介>
艾瑟尔怀上菲茨孩子,菲茨的妻子碧公主也怀上孩子了,菲茨希望碧公主这次怀孕能够缓和夫妻俩的关系,于是他让艾瑟尔离开。艾瑟尔提出菲茨需要替她购置一处房产,然后离开了。沃尔特找到茉黛,希望挽回。
<感想>
爱情是一时激情,很美好,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如愿以偿,陷入爱情的人,不会考虑长久的未来,只考虑当下的兴奋。当爱情与利益冲突时,爱情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因为它的成本最小。或许,他们在一起就是两人之间互相吸引的那种激情,谁也不是非谁不可,何必称为爱情呢,爱情只是生活一时的调味剂吗?空虚苦恼时来了,想回归正轨时又随便扔了。
2017-10-10
第九章
<简介>
茉黛和沃尔特秘密订婚,但是消息传来,要开战了。
<感想>
战争会摧毁一切,会动摇社会的现状,修改生活的面目。多少恋人因此分开,多少家人一去不回,多少财富付之东流。
2017-10-11
第十章
<简介>
战争一触即发,狂热淹没了理智,对和平的渴望被紧张和愤怒替代。茉黛和沃尔特准备秘密结婚。
<感谢>
世界局势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左右的,身处其中,没有多少人可以理智思考,只能被大势推着走,没有反应的空间,来不及静下来思考。所有人都像浮萍,风往哪儿吹,就往哪儿飘。但是,总会有人出来为和平发声,谴责战争。
第十一章
<简介>
茉黛从家里溜出来,和沃尔特结婚了。同时,英国向德国宣战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分离。
<感想>
或许战争也阻挡不了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但是战争可以轻易地分开两个人。未来不可知,可把握的现在也极其短暂,争分夺秒留住一点美好的记忆,供余生回味。战争是残酷的,也让这些快乐变得更加美好和真实,当幸福成为了稀缺品,人们就会更加珍惜。
part2 巨人之战
第十二章
<简介>
应征名单上又格雷戈里的名字,卡捷琳娜提出要和他结婚,来获得军人家属的津贴,保障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他们草草完成了结婚仪式。晚上,格雷戈里拒绝了卡捷琳娜的主动献身,他爱卡捷琳娜,知道卡捷琳娜爱的是列夫,这种报偿的行为在他看来与卖*无异,让他感到羞辱和愤怒。第二天,卡捷琳娜还没睡醒,他就离开了家,上了战场。
战场上,格雷戈里在满天飞的炮弹里狂奔,看着同伴伤残身亡,他的恐惧转变成了愤怒,他开了第一枪。这场战役俄国败了,格雷戈里幸存。
<感想>
格雷戈里有自己的原则,对爱情有向往,却坚守底线,负责任,不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放纵欲望。
战争会改变人性,战场上的士兵,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纵然是格雷戈里这样的人,在战场上,也只会忘记人性,让愤怒和本能牵着走,杀了人不会产生愧疚感,因为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事关生存,只能遵循本能。战场上,士兵就是杀戮机器和布局的棋子,不是人。
第十三章
<简介>
菲茨在巴黎工作着,现在的巴黎人人自危,政府人员已经转移,而报纸上尽是法国胜利的谎言。由于火车不够,菲茨发动出租车将士兵送上前线,英国士兵的前进,成功让德军的推进陷于停顿。
圣诞节这天,菲茨在交战间歇接到电话,碧生了个儿子,他高兴之余不禁想起艾瑟尔。走出战壕,他发现自己的士兵在和敌军开心地交谈着,这是个怪异的现象,他遇见了沃尔特,说等明天早上开火了,这些新朋友就又会互相仇恨了。
<感想>
人们都是渴望和平的,战争把没有恩怨甚至交好的人分成两个阵营互相厮杀,为了摸不着的国家利益。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种族和国家,我们生来就有的立场或许是我们最大的阻碍之一。
2017/10/12
第十四章
简介:艾瑟尔每日工作12小时,身体的疼痛和即将到来的孩子,让她饱受折磨,他写信向弟弟比利诉苦。列夫知道亏待自己的哥哥,决定说话算话,再困难也要攒足够的钱。列夫遇到了一位牧师,那是在船上与他合伙行骗的斯皮利亚,他会揭发列夫的骗局,这让他也许不得不放弃纸牌赌博,那么他就攒不够路费。他最后行了一次骗,攒够车票钱,在别人追上前,比利伸手拉了他一把,他登上了前往加地夫的火车,去纽约需要到加地夫转车。比利找到艾瑟尔,艾瑟尔生下一个男婴,比利知道了孩子父亲是菲茨。
简化:艾瑟尔每日工作12小时,身体的疼痛让她抑制不住冲动写信给弟弟诉苦。比利根据信中信息找到艾瑟尔,正值艾瑟尔生下男婴,他知道了孩子父亲是菲茨。
列夫愧对哥哥,决定履行承诺攒够钱,但是他遇上曾与他合伙行骗的斯皮利亚,他揭发了列夫的骗局,让列夫不得不通过骗局赚得一笔钱后迅速逃离,幸运的是,在列夫的帮助下,列夫及时赶上了火车。
想法:人生,充满着一次次的逃离。我们试图通过结束过往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谁知道,这份新生活是不是过往的重复?
第十五章
简介:列夫来到纽约,找到工作,做维亚洛夫的司机。维亚洛夫女儿和参议员杜瓦订婚,却怀了列夫的孩子,维亚洛夫让列夫和他女儿结婚。
想法:欲望催生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一辈子,那些隐藏在阳光下的事情,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源头和内因,所以摆在台面上的事会瞬息万变。我们看到了表象,却难以探知复杂的原因。
第十六章
简介:比利参军,沃尔特时时牵挂着茉黛
2017/10/13
菲茨是比利的指挥官。
想法:战争让所有人胆战心惊,它随时准备剥夺现有的一切。对平民来说,战争使得除了生存以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第十七章
简介:战场上一群又一群的人倒下,到处是被炮弹炸飞的残肢断体,混乱中,菲茨被击中,比利找到了机枪所在处,和战友利用弹坑做掩护接近,把手榴弹投到机枪掩体。他们夺下了德军战壕,但是无人无弹,守不住。
想法:比利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勇气、控制情绪的能力和领导的能力,他准确分析寻找到突破口,并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目的,就如同那次矿井火灾一样。
第十八章
简介:艾瑟尔回家,父亲还是不原谅她,前线消息传来,没有比利战死的消息,父亲激动地抱住了艾瑟尔。
原文:“原则上,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参军服役,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是否加入战争。我不想说这是谁的错,只是要强调这一点。当人们被排除在参战与否的决定之外,如此残忍的屠杀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再要决定大战,就必须通过全体人民的表决才行。我们绝不能再容许只由少数人决定是否发动战争。”
想法:参军和参战是两回事,参军不是为了战争,参军是义务,但是打战并不是履行义务。全体人民的表决未必理智,但是人们的私心只有在和平时期才能完成,所以,除去愤怒,大部分人是需要和平的,战争是不符合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渴望的。战争能让少数人获利,却让全体人民陪同他们进行疯狂的冒险。
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对错那么至关重要,活着,就是上帝最好的馈赠。
第十九章
简介:格雷戈里假装遭遇埋伏,远离战场。一个少校前来查问,看见一个溃逃的士兵,让格雷戈里手下杀了那个逃兵,格雷戈里宁愿杀了这位军官也不愿意杀那个逃兵,于是他射杀了少校。
格雷戈里被调防到首都保护沙皇及其家眷大臣,防止愤怒的民众造反。一个晚上放假,格雷戈里带了些面包和肉去找卡捷琳娜,路上遇到一个卖*女,他付给她一大块黑面包做费用,却发现,她所在的店铺空荡荡的,她有一个生病的丈夫和挨饿的孩子,这一切太过凄凉。在和卡捷琳娜的交谈中,他也得知了这两年人们过的饥寒交迫的日子。
由于格雷戈里的守护,卡捷琳娜学会了去爱他。
想法:格雷戈里内心对战争是厌恶的,他仇恨挑起战争的人,也痛恨指挥战争的军官,觉得是他们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平民的灾祸,使得他们有家不能回。
爱是付出,格雷戈里对卡捷琳娜的责任心最终获得了卡捷琳娜的心,他得到了他曾梦寐的一切,孩子、爱人,一个完整的家。
第二十章
简介:艾瑟尔准备考虑伯尼的求婚。列夫因为妻子家的权势,负责一家夜总会。沃尔特母亲希望他利用休假时间结婚生子。
2017/10/17
沃尔特让格斯带信给茉黛,茉黛终于得知沃尔特消息。
想法:总有人对和平怀揣希望,并为此努力,一切都是博弈的结果,为此奔波前,谁都不知道结果是怎样的。
第二十一章
简介:菲茨见到了艾瑟尔,提出想要包养她。政治上,菲茨希望打倒德军,艾瑟尔主张和平。新首相拒绝了和平建议。
想法:观点的冲突在战争时代尤其激烈,特别是国家的每一个决策都将伴随着无数的流血,谁能说,不参与战争的民众的辩论不是战争的推手呢?战争时代,谁都不是无辜的。
2017/10/18
第二十二章
简介:菲茨希望美国参战的希望落空,向格斯放出消息说德国出资支持墨西哥侵美,并让墨西哥说服日本加入,希望事情可以回旋。艾瑟尔和伯尼结婚,
想法:做选择前,没有人知道这个选择究竟是对是错,也许一时是对的,可往后的时间长着,未来的苦难是否要归咎于当初一时的正确选择?这显然不明智,且行且走,正是因为谁都不知道,所有人都只能做着自己当下认为正确的决定。
第二十三章
简介:罢工、兵变、革命,人群在狂欢,苏维埃在混乱中举行了代表会,沙皇退位。
想法:人民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一切都很混乱,没有秩序的社会会更加恐怖。当许多人都在狂欢时,格雷戈里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对人性的悲悯,对自由的清醒认识,指导他做出正确的事情。革命不是一场破坏性的狂欢。
第二十四章
简介:茉黛去见了沃尔特。列宁号召推翻资产阶级,思考世界革命。
想法:一部机器要运行起来,就不能过于依赖其中一个元件,元件的更换不影响到机器的良好运行,才是一个好的机器。但是人的作用无法替代,一个社会机器,如何只通过一个制度,而不通过人就能平稳运行呢?由谁来领导,才是真正明智的?
第二十五章
简介:列夫偷情被岳父发现,从夜总会被调到铸造厂,却又被撞见了,他岳父让他去参军了。格斯也参军了。
想法:列夫与他哥哥格雷戈里差别很多,列夫肆无忌惮,享乐为上,不顾及别人感受,不断触及底线,人很灵活却没有忠诚,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上,在无法改变现状时,他也很识时务,迅速转变态度,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他的所作所为很好诠释了既然注定要被强奸,不如顺从好好享受。
第二十六章
简介:女性选举权对一定年龄段的女性开放,艾瑟尔认为这是好事,改革要一步一步来,茉黛却认为这是倒退,避开了大部分在职女性,两人出现分歧。琼斯劝菲茨支持妇女参政,因为实际的政治无关原则,那些符合条件的女性新选民将大部分是保守派,将帮助他们抵挡下一波工薪阶层男性新选民对他们的反对。最终,条款通过。
想法:每一项条款背后,都有不同人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只是单纯的一项条款,它能被通过绝不仅仅是符合那些单纯的人们的愿望,还要顺应大部分掌权人的利益需求。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看清事件的全貌,我们只能专注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那么,尽量让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受损或者收益,那么事情就很好推动了。
第二十七章
简介:沃尔特潜入地方探查敌情,发现俄军根本没有打战的欲望,军官也管不住士兵。格雷戈里避免空谈,提出提出建议,并利用他人疲惫心理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建议得以通过。
2017/10/24
菲茨和碧去俄国看望碧的哥哥安德烈,屋子被愤怒的农民袭击,安德烈被打死,房子被烧了。
想法:沃尔特具有冒险精神,他探查敌情承受了高风险,也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利用好信息,就能把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他利用了地方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微妙关系脱身,为地方士兵的需求提供场所,来拉近关系,套取和发现信息。
谈判需要技巧,格雷戈里很冷静地利用人们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隐形的能力能让人不知不觉按着他的谋划走,控制了别人的心理,就基本能够控制别人的行为。
菲茨在民暴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依据在战场上得到的经验,知道暴民无法被安抚,可是安德烈却傻到走到他们面前。在安德烈情况不容乐观后,菲茨果断决定放弃安德烈,将有可能获救的安德烈妻子带离现场,他的冷静和果断将他们一伙人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十八章
简介:格雷戈里拿下冬宫,革命胜利,表决也通过了布尔什维克具有合法性。卡捷琳娜的孩子出生了。
想法:政权更迭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此兴奋,手握资源调配的权利让人欢腾。事情在混乱中进行,从不给你时间按顺序和步骤来,这意味着,做出的努力未必有用,几手准备可能只能用上一手,可能这一手也错过了时间,尽人事听天命。
第二十九章
简介:由于沃尔特对布尔什维克的支持,俄国永久退出战争。
2017/10/26
英德交战,沃尔特所在德军部队战胜了比利所在英军部队。
想法:战场上充满了兴奋,大家都在抒发和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热血沸腾冲淡对死亡的恐惧,嗜血让人眼球发红,在战场上疯魔与狂奔。
第三十章
简介:碧生下了一个儿子。
想法:战场上的士兵卖命拼杀,上层人士依旧要体面出席各种场合,人人都很关心战争,担心阶级冲突,死亡在继续,新生也在不断诞生。
第三十一章
简介:一位刚上战场的士兵,“在第一次战斗的第一分钟就死了,连一枪都没有打过”。“他的生命就这样浪费掉了”。美军进入战场,德军的春季攻势失败。
想法:在战场上,人不是人,人是堡垒,残破了,医护人员缝缝补补,再抬出去,死不死有多少是运气问题,没有道理可言。
第三十二章
简介:列夫终于攒齐了给格雷戈里的船票钱。艾瑟尔获得成为议会候选人,但这一直是伯尼的梦想,伯尼很生气。
想法:不靠谱如列夫,也会希望做点什么来让心里轻松一点。亲密如夫妻,一旦成为竞争对手,情感和利益的冲突,理智里掺杂了感情,一切都会变得混乱。
第三十三章
简介:艾瑟尔要将这个机会让给伯尼,不是因为伯尼是她丈夫,也不是因为他更合适,只是因为她怀孕了,艾瑟尔不高兴,可伯尼高兴了。德国国内混乱。
想法:达成目标途中的所有障碍,哪怕是亲人,都是需要铲除的,且不会有愧疚,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所得是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目标让路。
第三十四章
简介:艾瑟尔提出帮助伯尼竞选。每日邮报恶意宣传,激起民众对德国的恨意。“选民被激怒,就会丑态百出”。
2017/10/27
想法: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就算初始阶段政见相同,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就如艾瑟尔和茉黛。对一个人的好感再强,也抵不过这么多问题的考验,如果好感只是一时的情绪,那么用一辈子去为这一时的情绪买单显然代价太大,艾瑟尔和丈夫伯尼的冲突也是难免的,经营一段关系,就是需要各种妥协,各种磨合,各种忍耐,也许会雨过天晴,也许就是被斧头劈尖劈开的一条裂缝,再用一点力,就会一拍两散。我们每做一个决定都显得那么慎重,而后果却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
第三十五章
简介:伯尼输掉选举。格斯遇见旧人。茉黛向格斯打听沃尔特消息,却没有结果。
想法:相聚和别离,人生就像是在各种人的旅途上跳跃,每次遇见都是不一样的感受,没有过程,只有一次次的结果,一个人消失了又回来了,一个人消失了再也没回来,每次相遇都是惊喜。现代社会的相遇太廉价,思念是太遥远的记忆了。
第三十六章
简介:格雷戈里见到了列夫。比利因为向艾瑟尔透露他们的军队胜利后还进了俄国,上了私设法庭,被指控叛国,刑期十年。
想法:人民的愿望是停止战争,回复和平,而当政者却想着趁战争混乱谋取更多利益。士兵要服从的是什么?
第三十七章
简介:茉黛终于见到沃尔特,他们公布婚讯。和平条约签署,沃尔特必须回德国,茉黛决定跟沃尔特去德国。
想法:沃尔特从不逃避,这场战争德国难辞其咎,但是他仍然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国家。茉黛是勇敢的,她义无反顾追随着自己的爱人,不惧怕别人的否定,也希望自己与沃尔特的婚姻能够促进和平发展。
2017/10/30
第三十八章
简介:格斯向罗莎求婚,二战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了。
想法:格斯希望有个孩子,但是他敏锐地察觉到将来可能还有一场世界大战,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要去打战。战争不仅是一代人的恐慌。
第三十九章
简介:玛伽生下列夫的儿子,列夫给他取名为格雷戈里。禁酒令的发布极大影响了维亚洛夫的生意。列夫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岳父和妻子发现了玛伽生下孩子,在冲突中,列夫打死了他岳父
玛伽生下列夫的孩子,列夫的岳父发现后,两人产生冲突,列夫打死了岳父,逃往加拿大时买了一车酒回来,说自己有办法挽回因禁酒令而影响的生意,让妻子做假证,撤销自己的追捕令。
想法:列夫一直在逃离,之前由于杀了人逃离俄国,这次因为杀了岳父逃到加拿大。他有胆量,有头脑,但是不用在正途上。其实,人有什么原则呢?列夫的妻子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她无法独立,她需要依靠和保障,所以帮助了她憎恨的列夫。有利可图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章
简介:比利刑期被减到一年,出来后和米尔德里德结婚了,一起回到家乡。平斯基等人以革命名义,将倾听不同观点的工人定位为反革命,并执行枪决,格雷戈里骇然。
想法:革命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它带来的不仅有新世界,还有未规范的社会准则,有各种恐慌,有各种滥用职权,有各种过度解读。
第四十一章
简介:德国通胀严重,沃尔特的工作受到茉黛英国人身份的影响,茉黛在夜总会弹钢琴赚钱。
想法:生存不易,茉黛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并为此奋斗,学着改变。人生大起大落在混乱的时代更加常见,短短几年,身份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恍如隔世,生活总被各种事情打断,不断迁徙,不断转换身份。
第四十二章
简介:比利选举获胜。
想法:结束是另一场开始,新旧交替,是终结也是希望。
昨天晚上睡前照例打开喜马拉雅听《世界的凛冬》,原本已经很困了,应该沾枕头就能睡着,但刚好听到沃尔特被纳粹抓走,心一下揪了起来。
想到纳粹的种种行径,沃尔特必然会被百般虐待,我一下睡意全无,赶紧抓起手机打开了电子书,飞快地刷着屏幕,一目十行地寻找着沃尔特的下落,直到看到“地板上躺着一个浑身是血的男人”,我知道这是沃尔特——“他一只眼闭着,嘴巴上出现了一大团乌青,头发上凝结着血块,一条胳膊奇怪地扭曲着,外套表面都是呕吐的污渍”,随后他的女儿卡拉飞快地跑出去找来了医生,沃尔特还是死了,我的心沉入了谷底。
肯·福莱特笔下的沃尔特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他聪明、英俊、理性、果断、有勇有谋、有责任有担当,而且即使在遭遇内外部的重重压力下,仍旧坚守着他与茉黛的爱情。
在爱情方面,当茉黛迫于沃尔特父亲的压力而退缩、逃避的时候,沃尔特坚定地追随着茉黛的脚步,用真情坚定了茉黛的信心;当英德两国即将开战,两人不得不分离的时候,沃尔特再一次勇敢地站出来要求茉黛嫁给他;在圣诞节休战的档口遇到菲茨之后,沃尔特又通过菲茨拐弯抹角地给茉黛捎去了口信,让茉黛知道他的思念;当格斯带着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口信来找沃尔特的时候,沃尔特在尽职尽责地推动停战活动的同时,恳请格斯给茉黛捎去信件,抚慰了茉黛彷徨的心;当沃尔特护送列宁一行回国,他抓住一切机会与茉黛联系,让她知道他还爱着她、等着她,希望得到她的消息;当一战终于结束,他心灰意冷地等待着签订停战协定,在法国偶遇茉黛之后,果断地要她跟他走,到这里他们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其中坎坷自不必说。
在工作方面,他是一个优秀的间谍,懂得运用技巧来控制他的苏联线人、说服列宁接受德国的捐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一次次地以身涉险而总能够完美地完成任务——乔装成俄国农民给列宁的革命事业送去资金支持,夜晚匍匐过无人区靠近英军阵地现场收集军事情报,带领突击队悄悄地突破英军防守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扮演无辜无害的德国士兵用烈酒套取俄国前沿士兵的心里话……
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坚守着他完美的社会理想,面对二战时期丧心病狂的盖世太保,走到这一步是迟早的事情,他必然会为他的理想而玉碎。
我躺在床上,想着沃尔特的惨死,在黑暗中骂了一句:“马赫你不得好死!”我不着急了,我要慢慢看着纳粹走向覆亡。
这是麋鹿超级超级喜欢的一本书--------
题记:后代子孙永远也不会知晓当初战争中零星冲突的悲惨情况;事实上,一无所知反而最好。真正的战争永远会隐没于历史的黑暗面。——沃尔特·惠特曼
但《巨人的陨落》却并不想让我们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段历史。相反,作者肯·福莱特以其精妙的构思和宏大的叙事最大程度地还原了100年前那段云诡波谲的岁月,为21世纪的读者奉上一道史诗级盛筵。作为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部作品背景设定庞大开阔、场景刻画客观细致、人物塑造生动鲜明、情节推进高潮迭起,有时代伟人们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期许与努力,有普通政客们的尔虞我诈和虚与委蛇,也有无辜平民们的辛苦劳作与艰难为生;面对势不可挡的战争,人们无可奈何,却又坚强面对,并不断追问战争与和平的终极意义。
01 宏大的叙事背景和精妙的情节推进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标志着宗教权威的终结,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被视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此后,宗教权威被世俗权威取代,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 念形成。拿破仑1815年战败后,维也纳和会确立了以五个强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和俄国之间“力量均衡”为基础的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超过三十多次的会见,使这个集团(五大强国)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领袖俱乐部,通过这些会见,它们为新欧洲国家的独立和对殖民国家对非洲的瓜分赋予了合法性”
《国际关系精要》---卡伦·明斯特 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著
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工业化,在带来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之间势力发展的强烈不均,从而对欧洲及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英国是工业化的领头羊,中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贵族则逐渐丧失权利;1870年意大利实现统一后,普鲁士在1871年将39个分裂的部分统一为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德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欧洲均衡,更使得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上矛盾重重。
德国“后来居上”,并逐渐成为欧洲核心。很多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外交承认和地位”。当1914年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时,德国极力怂恿盟友奥地利痛击塞尔维亚。对当时已经形成几大联盟体系的欧洲来说,萨拉热窝的枪声一旦打响,盟国之间就必须履行承诺,整个欧洲大陆从此陷入战争。
《巨人的陨落》即以这一阶段的欧洲以及这场影响了当时世界面貌和无数人命运的战争为主题。理顺了历史背景后,小说里出场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就显得脉络清晰了。
美国读者画的部分书中人物漫画像
全书共有125个人物出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国,其中22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主角包括美国的政治精英杜瓦家族、俄裔美籍新贵维亚洛夫家族、英国老牌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普鲁士时期就声名显赫的冯·乌尔里希家族,以及阿伯罗温的矿工家庭威廉姆斯一家和一对贫困潦倒的俄国兄弟。
故事从刚满13周岁的少年矿工比利·威廉姆斯第一次下矿井工作开始,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反映出1911年6月到1924年1月那段云诡波谲的历史。
历史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士兵们在战争中忍受着堑壕战的消耗和毒气战的恐怖;超过850万士兵和150万平民丧生。奥斯曼帝国被解体,战胜方操纵和控制着新国家的成立,所制造的矛盾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中东地区的国家间和平。
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战争不仅使欧洲大陆的保守秩序一去不返,推翻沙皇后新的意识形态更是深远地影响了日后的世界政治。
02 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妙绝伦的情节线索
在 这本接近6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作者肯•福莱特使用了其一以贯之的“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穿插进行。在作者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读者得以在内心重塑对那段历史的感观,从而缅怀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历史。
比如,在菲茨赫伯特伯爵的座上宾中,就包括大卫•劳埃德•乔治和温斯顿•丘吉尔这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有国王乔治五世和他的玛丽皇后;德国外交官沃 尔特上了战场后,在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将军的指挥下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学法律的美国大学生格斯•杜瓦以在白宫工作为荣,为伍德罗•威尔逊总统鞍前马后,并极 力践行其“十四点原则”;普梯洛夫机械厂工人格雷戈里在动荡不安的圣彼得堡紧紧追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成为了一名布尔什维克。
1917年7月4日 圣彼得堡街头
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刻画时,作者表现出了严谨的写作方式与治学态度,以对列宁的刻画为例:
他个子很矮,人很结实,衣着整洁,却有失优雅,因为过于忙碌没时间打扮自己。他对吃的、喝的、住的,甚至钱财全无兴趣。所有时间都消耗在政治上。他总是在争论各种政治问题,写政治文章,一边思考一边做政治笔记。列宁是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情节上,作者尽最大努力与史实契合。作者在致谢部分称,多位历史学家为本书提供了咨询;为了写好妇女争取权益的情节,作者专门请教了军人妻子分居津贴方面的专家;而为了全方位向读者展现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作者甚至不厌其烦地请教香槟酒、机车车轮等领域的专家。
从主角们的口中,读者可以得知“施里芬计划”制定的初衷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而通过几位战争亲临者的眼睛,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从格雷戈里的经历中,读者可以知道,俄国人民是多么期待“十月革命”的到来……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历史的精彩表现的淋漓尽致。
03 生动的人物塑造及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一部宏伟的史诗级巨著,生动、鲜明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巨人的陨落》可谓一战版的《战争与和平》:小说对欧洲 几大强国中各个阶级的现实生活都有所体现,人物刻画精准细腻,对场景的描绘生动到位,令读者身临其境;并通过主角的视角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怀,撼动人心。
在英国,贵族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菲茨“十分珍视传统”:“他认为没有任何人类已知的传统胜过君主、贵族、商人和农民这种安定舒适的秩序。”
他在阿伯罗温的乡间别墅讨好国王,在衣香鬓影的宴会上左右逢源、极力维护自己作为贵族的荣光;娶到妻子碧——一位脾气暴虐、任性鞭挞自己下人的俄国公主——既因为痴迷于她的美色,更有理性的动机:从业已衰败的俄国皇室手中继承大片的土地,“他梦想着创立一个大英俄王朝,统治地球上的大片土地,就像哈布斯堡王朝几个世纪里统治了欧洲部分地区一样。”
他的妹妹茉黛女勋爵却性格叛逆、追求自由,热衷于女权运动和自由思想,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年轻的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冯•乌尔里希,并在英德两国已经交战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沃尔特私定终身。
从长远来看,茉黛的选择是正确的;沃尔特虽然出身于普鲁士时期就声名显赫的冯•乌尔里希家族,但谦虚严谨、务实客观,他爱自己的祖国,但也能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展的潮流。
这是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沃尔特的耳边传来阵阵鸟鸣。附近有个尚未遭到炮击的果园,苹果花开满枝头。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时间绝无仅有。沃尔特觉得灾难必然降临,也许人类终将彻底毁灭自己,然后把整个世界留给这些鸟和树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他的父亲却是个老顽固——“他信奉君主制,对普鲁士军事传统情有独钟”;“他刻板冷酷,从不轻易妥协。而且他肚量小,思想过时,不讲道理,还坚持不肯改掉这些毛病,冥顽不灵,却还沾沾自喜,这些都让沃尔特烦恼。”
而正是“弥漫在整个欧洲的父辈的愚蠢,最终导致了索姆河的大屠杀。这是沃尔特无法原谅的。”
年轻的沃尔特认为,德国应该成为现代国家,实现人人平等。跟他父亲一样,他为自己国家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为勤奋高效的德国人骄傲。
但他也为他们应该“从自由的美国人那里学习民主,从狡猾的英国人那里学习外交策略,从时尚的法国人那里学习高雅的生活艺术。”
04 悉心考究的细节与构思精妙的布局
与《战争与和平》相似,《巨人的陨落》中很多精彩的细节悉心考究,值得读者反复品味、思考。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屡屡惊叹于作者在一本书中将如此众多的人物安排进平行时空的能力---当碧公主沾沾自喜地在丈夫面前回忆自己那拥有无尽的财富、任性放纵的童年时,讲到自己的儿时经历:家族的长辈带她去看三个农民受绞刑,以暴虐和镇压为她进行权力的启蒙。她又怎能预料到,这三个农民之一,正是俄国别斯科夫兄弟的父亲;目睹了父亲惨剧的哥哥格雷戈里最终成长为布尔什维 克军队政委,在列宁的带领下亲手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呢。
这即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将线索安插进恢弘的作品中,并井然有序地铺陈情节。细节方面则处处彰显作者的精心雕琢——
书中对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风貌做了全景式展现:奢华荼蘼的贵族聚会厅、金碧辉煌的帝国皇宫、恢弘雄伟的教堂、昏暗的歌剧院包厢中流淌着上流社会的情欲和秘密;不同阶层的人喜爱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平民们则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度日。
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作者客观冷静的描述。自由主义倾向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批评:“布尔什维克有了正确的理念,却不能成功付诸实践。”作者在小说中,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后,也以同样冷静的笔触评价布尔什维克革命:“革命并非只是简单地摆脱身上的枷锁。如果这一切只是带来暴力的狂欢,那么不久后人们就会嚷着要回到过去的制度。”
1906年温斯顿·丘吉尔和德皇威廉二世
写到温斯顿•丘吉尔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应该被扼杀在摇篮里’,温斯顿看上去若有所思,‘扼 杀在摇篮里。’他重复道,对这种说法很是满意。菲茨控制住自己的厌烦情绪。有时候,温斯顿以为自己设想出了某种政策,实际上不过是在他脑子里打造了一个新词儿而已。”
这样雕琢自己的词汇,难怪丘吉尔“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还在1953年以《不需要战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与真实的历史相呼应的小细节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茉黛在与朋友约翰尼勋爵交谈时谈到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暗示了凯恩斯是同性恋的事实;沃尔特觐见德皇时,发现他的左臂袖管空空如也——作者连德皇威廉二世因为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而患有厄尔布氏麻痹症、左臂萎缩都考究的一清二楚。
05 用浪漫主义笔法书写爱情,现实主义笔法书写政治
对战争与和平意义的思考,催生了对人和人性的尊重。除了描写尔虞我诈的政治,对爱情的描写,同样是作者的擅长所在。无论是出身于英国贵族的茉黛在战争期间与敌对国家公民沃尔特的跨越国家、信仰、政治的爱情,还是菲茨与涉世未深的艾瑟尔•威廉姆斯在庄园长廊里的意乱情迷,或者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贫穷的格雷戈里与从乡下来圣彼得堡讨生活的卡捷琳娜的相濡以沫,都让人在战争的硝烟和无奈中,嗅到了一丝温情与希望。
无论战争如何进行,生活总得继续。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异常感动:战争,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 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楚意思……”
走出战壕,跨过铁丝网,进入无人区,休战中的战士们互道的这声“圣诞快乐”,是多么弥足珍贵!
06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
战争结束后,比利•威廉姆斯回到了阿伯罗温。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在漆黑一片的矿井下,只能靠耶稣的力量战胜恐惧的那个少年。面对着欢迎他归来的乡亲们,比利说:
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记得人们曾经习惯说是上帝派富人在这个地球上统治我们这些等级低下的人。战争纠正了这种错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什维克接管俄国,社会民主党掌控德国。
当1924年的英国选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工党政府时,威廉姆斯姐弟同时入选工党议员。也许政客们在会议桌前作出决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变,但世界政治的另一面正在逐渐显现:全国服装工人总工会、独立工党、罢工、停工和街头游行。
一战期间,在工厂工作的女性
维持欧洲“均势”的巨人已经陨落,那么,谁将崛起?作为读者,我谨在此做一些大胆的回答:
在世界层面
以“十四点原则”为核心的理想主义为指引,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倡导建立国家间组织--国际联盟,哪怕日后的事实表明,“国际联盟”有着种种缺陷。
但是,以新的国际秩序而不仅仅是战争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理念正在形成,在此后的世界,协商和仲裁将逐渐代替战争,这,是正义的崛起。
在国家层面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有的只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在战场上送命。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压榨着几代德国人,摧毁了德国的经济、也酝酿了无尽的仇恨,从而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机会。
但是,具有帝国荣光的“巨人”已然陨落,国家主权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布尔什维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更深远的影响着世界,这,是自由的崛起。
在个人层面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艾瑟尔•威廉姆斯在威斯敏斯特宫里与菲茨狭路相逢。在泰-格温时,她还是他的仆人,那时的她“必须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过去”。
而现在,她往前迈了一步,而他无奈地站到一旁。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已然陨落,拥有平等人格的个人正在崛起;正如茉黛相信的:战后的世界,每个人,男人和女人,都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矿工联合会”已在保护未成年工人的利益;免费图书馆会有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座。这,是人性的崛起。
以上就是关于《巨人的陨落》读后笔记全部的内容,包括:《巨人的陨落》读后笔记、祭奠沃尔特·冯·乌尔里希、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