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ero的代表作

Bolero的代表作,第1张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

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

《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1986)演出的《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 — 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 — 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

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里面有饮酒歌,是三部曲中的一部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大概就是他的资料了,不满意或者答非所问了可以告诉我。

第一章 安迪有了外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是安迪没有,这让他很伤心。

有时,他不得不一大早就琢磨起这件事儿来。

比如今天吧,他在上学的路上碰见他的朋友格哈德,格哈德的家与安迪的家只隔着几栋子。

安迪问:“你今天下午来找我玩吗我们一起在苹果树上搭一个凉棚,好吗”

格哈德说:“今天下午我不能来。我和我外婆去坐旋转木马。”

安迪感到内心深处有一种轻微的刺痛。他想像得出来:格哈德怎样坐在一匹木马上来回转圈儿,木马怎样忽上忽下跑动,音乐怎样伴奏;格哈德的外婆怎样站在下面,当格哈德从她身边转过时,她怎样向他招手……安迪的第二个朋友叫罗伯特,上课时,安迪和他同坐一条长椅。课间休息时,安迪用自己的黄油面包换罗伯特的黑面包吃。

“你今天下午到我家来玩吗我们可以在苹果树上……”

“今天下午我们家有客人来!”罗伯特打断了安迪的话,“我奶奶从美国到这儿来,她一定会给我带来满满一箱子玩具。她向我打招呼时,不说‘你好,罗伯特’,而说‘哈啰,’,你想不到吧”

“为什么”安迪问,“为什么她说‘哈啰,’”

“因为‘罗伯特’在英语里是‘’的意思,‘你好’就说‘哈啰’(译注;在英文口语中,罗伯特(Robert)是的意思;“哈啰”即英文单词Hello的音译。)。她是坐飞机来的,你也想不到吧”

安迪心中又感到一阵刺痛。课间休息结束了,罗伯特答应安迪,明天给他详细地讲奶奶带给他的玩具箱里都有些什么。

下午,安迪只好独自一人坐在苹果树上。苹果树枝繁叶茂,待在这个藏身之处既舒适,又便于观察。这棵苹果树长在子和大街之间的屋前小里,所以安迪从树上可以看到下面发生的一切;可是,从大街上却看不到树上还坐着一个小男孩,不过,谁要是仔细看,就会发现树叶之间摇晃着两条赤腿,树下草地上还摆着一双满是灰尘的凉鞋。安迪已经把凉棚的顶子带到树上去了,可是自己一个人来搭凉棚,他根本提不起兴趣。安迪想着格哈德和跟格哈德玩旋转木马的外婆,想着罗伯特和对罗伯特说“哈啰,!”的奶奶。安迪在树上再也待不住了,他爬下来,围着子跑来跑去。安迪的母亲坐在楼梯的最上一层台阶上。她把猎獾狗贝洛夹在两膝中间,正用刷子梳理它的毛。本来安迪的姐姐克里斯特尔承担了每天给贝洛梳毛的活儿,可她总是忘记去做,正像安迪的哥哥约尔格忘记刷鞋和安迪忘记喂金仓鼠一样,所以母亲不得不管起这件事。要不是母亲想着所有家务活儿的话,金仓鼠大概早就饿死了,那些鞋也肯定没人刷,贝洛的毛也会整天乱糟糟的,像一只长满铁丝般硬毛的猎狐犬,而不像现在这样,是一只漂亮的、闪着丝一般光泽的长毛猎獾狗了。

安迪坐到母亲身边。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外婆和奶奶呢”他问。

“以前告诉过你的呀,安迪!当你的父亲还小的时候,奶奶去世了。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后来在你出生前不久,外婆也去世了。”

“这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安迪说。

母亲轻轻地拍了一下贝洛,表示它的毛已经梳理完毕。母亲把安迪抱在怀里问:“没有外婆和奶奶有什么关系吗”

安迪点点头。“所有的人都有外婆和奶奶,格哈德和罗伯特,所有的孩子。”

母亲双臂搂着安迪,轻轻地左右摇晃着他,好像他还是一个初生婴儿。

“但是你有父亲、我、约尔格和克里斯特尔,这还不够吗”

“还有贝洛!”安迪说。

贝洛摇着尾巴,站在最下面的台阶上向上望着,好像也想让母亲抚拍它。

安迪满心不高兴地嘟囔:“格哈德的外婆和他一起去坐旋转木马,去‘魔鬼宫’,和他玩他想玩的东西。过圣诞节时,外婆还给格哈德织了一顶绒线帽。”

“安迪!”母亲不再摇晃他了,说,“在你的箱子里有三顶帽子,对吧”

的确,安迪有足够多的帽子:一顶蓝色的旧帽子,原来是约尔格的;一顶红色的旧帽子,是克里斯特尔戴过的;一顶相当新的白帽子,是他过生日时父母给他的。可是,在商店里的帽子同奶奶编织的帽子可不一样。

“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的话,我可以给你织一顶格哈德那样的帽子。”母亲说。

安迪摇摇头,他根本不想让母亲为他编织帽子。母亲有那么多要干的事:早晨六点半,她就离开家,在一家大洗衣店工作到中午。她必须把沉重的衣物包抬到秤上,再把它抬下来,这是很费力的。可当她回到家后,工作才真正开始。她得做饭,打扫间,用吸尘器吸尘,熨衣服,和约尔格一起学习,给贝洛梳毛……确实,她真的没有时间特别为已有三顶帽子的安迪编织绒线帽。

母亲说:“下星期六下午,我们去游艺场,父亲、你和我。我们一起坐旋转木马。”

安迪没有回答。他知道父母不愿意去游艺场。母亲一坐木马就头晕。而父亲星期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待在里。父亲不赞成去“魔鬼宫”,他说,去过“魔鬼宫”后会做噩梦。他说得没错儿,上次安迪和约尔格逛了“魔鬼宫”以后,安迪夜里睡不好觉,在梦中简直比在现实中更害怕。可尽管如此,安迪还是想再去一次。

“来!”母亲边站起来边说,“我给你看看外婆的照片。”

他们穿过走廊,走进客厅。放在钢琴上的玻璃相架里,镶着安迪幼儿时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惊异地望着周围世界,怀里紧紧搂着一个玩具兔子。母亲从大相册里找出一张照片,把它夹在那个相架中,再摆到钢琴上。

“好了!这样你就有你的外婆了。”母亲把安迪抱到钢琴椅上,把钢琴椅旋高,这跟坐旋转木马一样好玩儿。

“你看外婆,她是不是很和蔼可亲呀”

为了放外婆的照片,不得不把安迪的照片拿出来,安迪对此有点儿不满意。但是他承认外婆看上去很幽默。她头戴一顶用羽毛装饰的帽子,帽下露出白色小弯鬈发,胳臂上挎着一个大绣花挎包。她穿的是一件旧式长裙,裙边下露出镶着白色花边的裤子。

母亲问:“你喜欢她吗这张照片是过狂欢节时照的,这是你外婆在那天的化装舞会中的扮相。外婆觉得这张照片很有趣,常常拿给我们看。”

安迪说:“我也觉得这张照片很有趣。”

母亲说:“我很高兴。”她把照片放回原处,就到厨做果酱去了。

安迪一个人和外婆的照片待在一起,他仔细地端详着照片:羽饰帽子,白色鬓发,逗乐的笑脸,胳臂上的大挎包,裙子下面帅气的花边裤子。安迪从钢琴椅上爬下来时,他已经确切地知道了外婆的模样。甚至当他闭上眼睛时,还能清晰地记起她的形象。

安迪慢慢地回到,向苹果树走去。他爬上了树,坐在树杈间,陷入了沉思。

外婆突然坐在了安迪的身旁。

安迪也不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但是,她无疑就是他的外婆--同样的鬓发,同样的绣花大挎包……“哈啰,安迪!”她说。

“哈啰,外婆!”安迪有些胆怯地回答。

“这苹果很酸吗”她问。

“很酸!吃没熟的苹果会肚子疼的。”安迪冷静地说。

“那么我来一个。”外婆不假思索地从树杈上揪下一个草绿色的苹果,咔嚓咔嚓地吃了起来。

她感叹道:“酸使人快乐!”又说,“你不想也来一个吗如果他们责怪你的话,你就理直气壮地说:‘是我外婆让我吃的。’”

安迪马上也摘了个苹果咬起来,苹果酸得令人难以受,他的身体禁不住收缩了一下。

外婆又说:“另外,……我给你带来了点儿什么。”

她把苹果叼在嘴里,在她的挎包里找了好一阵子。安迪想,大概她会掏出一个什么玩具来,可她掏出的是一沓五颜六色的纸条:红的、蓝的、绿的、黄的……外婆说:“这全是游艺票。两张红色的,是坐旋转木马用的;两张绿色的,是去‘魔鬼宫’的;两张蓝色的,是打船形秋千的……”

“太好了!我们现在就走吗吃晚饭前我还得回到这里。”

他们从树上下来,尽管外婆身着长裙,手提挎包,但她腿脚非常利落,看得出她平时就喜爱运动。不过,安迪仍然比外婆下得稍快一些。

安迪迅速地穿上凉鞋,疑惑地抬头望着外婆,心里纳闷:外婆在他们出发之前,怎么没让他先回家洗澡、梳头发,再换一件干净的衬衫呢不过,外婆不这样要求,确实挺合安迪的心意。

他们手拉着手穿过街道去公共汽车站。不过不是外婆领着安迪,倒是安迪领着外婆。在过第一个路口时安迪就发现,外婆根本不注意车辆。是否来了一辆汽车,是绿灯亮了还是红灯亮了,对她来说都无所谓。她径直就走了过去。如果不是安迪注意的话,外婆肯定就被驶过来的摩托车撞着了。

“我们中间有一个人注意交通就够了。”外婆说,“我完全信任你!”

当双层公共汽车开过来的时候,外婆一个箭步登上汽车陡峭的螺旋扶梯,看起来毫不费劲儿。安迪跟在外婆的身后爬扶梯,在安迪眼前,她撩起裙子,露出好笑的花边裤。要知道,格哈德的外婆可是从来都不上汽车二层的。

他们坐在最前面,紧挨着前窗玻璃,他们觉得自己俨然成了司机。外婆从挎包里取出两个方向盘,一个自己用,一个递给安迪。

“注意,转弯!”她喊道。她把方向盘向左转,同时身体向左倾斜,差点儿靠在安迪身上。

“注意,转弯!”安迪也喊道。两个人都把方向盘向右转,他们的身体倒向另一边。

在车一路直行,无须注意来往车辆的时候,他们用司机的行话攀谈起来:“我认为你车开得太快,外婆!你最好轻踩油门。”外婆回答:“我开车从来不低于迈!因为我是急性子。对了,我的后刹好像出了点儿毛病。”

“我马上就去查看。”安迪许诺道,“我们还得加点儿油,是加普通的还是高级的”

外婆说:“高级的!我总是喜欢用最好的东西。”

他们在游艺场下了车,一路轻松愉快地溜达着,来到气球的妇女和棉花糖的男子身边,又从香肠的货摊和抽奖轮盘棚子旁边走过。只要是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就停下来观看。每一场“旋转木马”结束时,就从那里传来音乐声和刺耳的。

他们经过逗人发笑的“哈哈屋”,走向8安形“回旋滑道”。滑道上人们坐在小车里,小车发出隆隆声飞奔直下,笑声和尖叫声响成一片。

安迪决定不了玩什么。外婆把挎包里的各种游艺票搅乱,让安迪伸手进去抓。他拿到一张红色的,他们就去坐旋转木马,里边有上下跑动的马、天鹅和镀金马车,甚至还有蹦蹦跳跳的小鹿。外婆骑着小鹿,把挎包挂在鹿角上,掏出编织活儿来。安迪坐在外婆前面的一匹木马上,与外婆相隔两排。他上下晃动着。

安迪转过身来喊道:“外婆,你在编织什么呢”

音乐声太吵了,外婆没听清安迪的话。但是当安迪踏着马镫直起身来时,他看到外婆正在编织一顶绒线帽。

他们一共坐了三次木马,一是因为坐木马这么好玩,二是因为正像外婆说的那样,如果坐的时间太短的话,就不值得把编织活儿拿出来做了。当他们重新站到地面上来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一切还在旋转,他们不得不相互搀扶一下。然后,他们继续在那些棚子中间闲逛,琢磨着下一步该玩什么。左边的大抽奖轮盘发出嗒嗒的声音,右边射击场的枪弹爆出短促的尖锐响声。在他们面前的棚子里,一个胖妇人正在大声喊着:

“大礼帽掉下来了!大礼帽又掉下来了!谁还没投谁还想再投一次”

“我们!”外婆喊道,“我们还没投,我们想来一次!”

这个棚子的背景是一个半人高的木墙隔板,隔板后面硬板纸做的滑稽人头正在来回,每个头上都戴着一顶大礼帽。

“多么文雅、尊贵的先生们呀!”外婆格格地笑着说,“看着,安迪!我们现在把他们高贵的帽子从头上打下来!”

胖妇人递给外婆三个球。

“我们要是击中了,能得到什么东西”安迪仔细打量着摆在两侧的诱人奖品:玩具、闹表、漂亮的盒装巧克力、纸花、香肠……外婆闭上一只眼睛瞄准,将球投出。

砰的一声,第一顶礼帽飞落下来。那个文雅的先生帽子下面竟是个秃头。

“这真是太有趣了!”外婆嗤嗤地笑着又投出一个球。

砰的一声,第二顶帽子飞落下来。

砰,又是第三顶。

胖妇人又拿来一些球。安迪的面前堆起了很多奖品:一只戴着蓝色蝴蝶结的玩具熊、一大块巧克力、一个眼睛可以活动的娃娃。

“您还想在这里一直投掷下去吗亲爱的夫人。”胖妇人担心地问。

“现在轮到我外孙了。”外婆说。

因为安迪个子太小,胖妇人不得不搬来一把椅子,是一把可以旋高的钢琴椅。外婆站在安迪的身后,安迪把球握在手里,外婆握住他拿球的手。在第三次,他击中了。胖妇人给了安迪一枝**的纸玫瑰花,安迪把它献给了自己的外婆。外婆特别高兴,她把帽子摘下来,把**的玫瑰花插在羽毛中间。

然后,他们接着往前走,边走边吃巧克力。

安迪问:“我要玩具熊和娃娃做什么呢我早就不玩玩具熊了,娃娃我从来都不玩……”

“那么你就把它们送给别人吧!”外婆把最后一块巧克力塞进嘴里,问,“安迪,你一点儿也不饿吗我想你一定很饿,想吃点儿什么,比如特别想吃蘸芥末酱的香肠。”

说起来,安迪几乎总想吃香肠,特别是想吃那种长的、一咬就喷出汁的香肠。

“我说对了吧!”外婆得意地说。

他们吃完香肠以后,外婆抹了抹嘴,辣得直吸气,说:“哎呀,芥末真是辣极了!现在要是吃点儿甜的东西就好了。你爱吃棉花糖吗”

他们看着那棉花糖的人如何把两个粉红色的糖棉花球纺到小棒上去。

“嗬,太甜啦!”外婆说,“这上边要是有点儿辣的东西就好了。你认为蘸芥末酱的香肠怎么样”

就这样,他们反复吃了好几轮,直到安迪感到饱得不能再吃了为止。外婆提议说,现在他们的体重正适合打“船形秋千”。外婆从挎包里拿出蓝色的游艺票,和安迪一同朝“船形秋千”走过去。正好响了。

“等一等!”外婆喊道,“我得先把我的帽子别住,否则打秋千时,它会和所有的羽毛一起飞跑……”

“还有**的玫瑰花呢!”安迪说。

“对。要是它飞跑了,就太可惜了!”

当管理秋千的人把他们的娃娃、玩具熊和挎包存好之后,他们登上了船形秋千。要把秋千荡起来,可需要一些时间。他们紧紧抓住吊栏,先低低蹲下,再直起身来,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安迪感到全身的肌肉紧绷绷的,可是他们却越飞越高。当他们荡得很高时,外婆高兴得用阿尔卑斯山区居民的调子唱起来,一会儿用常声,一会儿用假声。她唱得和高山牧场上的牧民们一样好。去年夏天安迪曾在那里喝过牛奶。

人们站在下面看着他们,一些人向他们挥手。他们把秋千荡得这么高,让大家都感到惊奇。

“抓紧,安迪!”外婆在两道连唱的空当喊道,“现在我们翻一个跟头!”

嘿!他们头朝下翻了个跟头,又从另一侧飞下来。幸好外婆已经把她的帽子别紧了。下面的人们鼓起掌来。

“现在我们干什么”在他们不停地往前走时,外婆问道。

“参观‘魔鬼宫’怎么样”外婆在头顶挥动着绿色的游艺票。安迪还拿不准自己对这项活动有没有兴趣。

从“魔鬼宫”返回的轨道小车正好到达终点,大孩小孩们下了车。一些孩子笑着,一些孩子脸色苍白,心有余悸。有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没命地啕大哭。他们的父亲费尽了力气也没能使他们安静下来。

外婆责备道:“竟然有这样的蠢事!大人怎么能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去‘魔鬼宫’呢!”

安迪有了个主意:“外婆,我们把娃娃和玩具熊送给他们好吗”

小男孩立刻不哭了,他紧抱着玩具熊,让外婆给他擦去泪水。小女孩好不容易才稍稍克制住自己,上下摆弄着娃娃,娃娃的活动眼睛有规律地啪嗒啪嗒作响。

“尊敬的先生!”外婆说,“您还算运气好,碰到了我外孙。否则,您的孩子们今天夜里准会做噩梦的。”

那位父亲摘下帽子表示感谢,孩子们也道了谢,然后一起走了。

安迪和外婆刚要走,外婆突然发现,她把绿色的游艺票弄丢了,哪儿都找不到--挎包里没有,地上也没有。大概在她给小男孩擦眼泪时,这些票从手中飘落下来,风把它们吹跑了。

“这没什么,外婆!”安迪安慰她说,“我们干脆下次再去‘魔鬼宫’吧。我现在也必须马上回家了,不然就错过晚饭时间了。”

他们从棚子和旋转木马之间慢慢地走向游艺场出口。在碰碰车车场前,安迪停住脚步。那些小汽车闪着,漫无目的地交叉往返,相互紧靠着,砰地撞上了,再继续往前开。

在外婆挎包的最底下还有两张淡紫色的游艺票。

“安迪,来最后一轮怎么样你想玩吗”

他们坐进一辆涂了红漆的赛车,外婆让安迪驾驶。起初他小心翼翼地开车,但后来他变得大胆了,在场地上疯狂地飞驰,无目的地跑来跑去。这真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每当安迪撞上另一辆汽车时,外婆都高兴得尖叫起来。车场中有一个充气的肥胖假人,它挥动着双手,四处挪动。它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嘴里叼着香烟。每当一辆汽车朝着假人开过去的时候,它就把手扬起来,鼻子发出红光。每当安迪驶向这个假人时,外婆就发出更兴奋的尖叫声。

外婆咯咯地笑着说:“它多么激动!快,安迪!再朝它那儿开近一点儿,好让它的鼻子发光!”

很快,游戏结束了。他们必须回家了。

这次他们乘坐的是有轨电车。他们没有进到车厢里面去,而是站在车厢外供乘客通过的走道上,在拥挤的人之中,他们被来回推撞着。

“外婆,”安迪轻声问,“明天你还来吗”

外婆大概没听见他的话,她目不转睛地朝上看,看着电车的天花板,好像那里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一样。安迪也向那里看去,但是除了垂在拱形顶子下面、行车时左右摇晃的皮制紧急刹车铃绳之外,他什么也没看到。

“喂,安迪,”外婆在安迪的耳边轻声说,“我对拉铃绳有点儿兴趣。”

安迪害怕地小声回答:“这是不允许的,你会为此交纳罚金!”

外婆叹了一口气,仍旧朝上看着说:“但是,要是我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呢……”

这时,电车急转弯,所有的人紧抓住扶手,只有外婆放开了把手。她摇摇晃晃地在空中挥动着双臂寻找可扶之处,嚷着“救命呀!”并在最后一刻正好拽住铃绳。一声刺耳的铃响,电车刹住了,人们摔倒了,车上一片混乱。但是,在售票员和司机以及其他人开始责备之前,外婆就喊道:“对不起,我差一点儿摔倒,两条腿差点儿骨折啦!”

这位戴着羽饰帽子、满头白色鬓发的外婆,一边说着一边点着头,表示歉意。

于是售票员说:“多么可爱的一位老人!要是真骨折了,那就太糟糕了!幸好她抓住了铃绳!”

“是啊,真的!多么幸运啊!”人们都说。

过了一会儿,安迪和外婆该下车了。他们急匆匆地回家去。当他们爬上苹果树时,安迪的母亲正穿过喊着:“克里斯特尔!约尔格!安迪!吃晚饭啦!”

“明天你还来吗”安迪再一次问外婆,可是他没听到回答。外婆消失了,就像她到来时那样神秘。

《波莱罗舞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A 长笛1

A1 单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单簧管1

A2 抒情双簧管1

A3 长笛1、小号1

B2 中音萨克斯1

B3 高音萨克斯1

A4 短笛2、圆号1、钢片琴

A5 双簧管1、抒情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

B4 长号1

B5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

A6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单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小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1、高音萨克斯、长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圆号4、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长笛2、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关于拉威尔:

生平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 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 识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 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四、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 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 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 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 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 了。1903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平。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 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 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 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份已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 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1903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 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1909年, 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 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 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 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 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 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 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 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作时,拉威尔结识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们一起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一 阵,两人合作为穆索尔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时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写《春之祭》,看了这份总谱,拉威尔产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同样的震动。在瑞士又接触到勋伯格的音乐。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都在这一年他 写的《马拉美的三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 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 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年他的母亲去世, 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 退役。

大战对他的影响在停战后还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时情 绪低落,写得很少。悼念战死友人的《库泊兰之墓》,花了两 年的时间才完成。为换一下环境,恨作精神,他移居乡下, 动手写作几年前狄亚吉列夫委托他写的芭蕾音乐《大圆舞曲》。作品完成并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狄亚吉列夫却认为它不适合演出而加以拒绝。拉威尔大为恼怒,两 人从此绝交。此时,他还将许多时间用于旅行演出,几乎访 问了欧美各国,指挥演出门已的作品。后在离巴黎不远的风景如画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 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芭蕾《孩子与魔法》 《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无显著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 ‘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 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 (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 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 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 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 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他重视旋律的作用,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 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 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 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 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 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 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 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 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 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 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 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 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 钟表匠。”

拉威尔还是个优秀的教师,但仅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 学生。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马斯奈(法国作曲家,1842一1912)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 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 劝告是:“找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 好还是临摹。等到体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 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他也写过少量的但很 有特点的文章,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对有 才华的青年人更是积极支持。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 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 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 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 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 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 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 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 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

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头上。

《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 — 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 — 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

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8m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 Vivienne Westwood(1941-04-08~ ) 英国时装设计师,时装界的“朋克之母”。出身于一个来自北英格兰的工人家庭。她曾是朋克运动的显赫人物,她的成就要归于她的第二任丈夫麦尔考姆·麦克拉文——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性枪手”的组建者和经纪人的启发与指点。她使摇滚具有了典型的外表,撕口子或挖洞的T恤、拉链、色情口号、金属挂链等,并一直影响至今。她和麦克拉文一起在伦敦国王大道开了她的第一家服装店,店名为“尽情摇滚”,专门出售那些街头少年们所穿着的服装。随后他们的店几经更名,并且专门为摇滚乐手和朋克制作服装。创造与叛逆一直是她生活中心的所在。由于她的推动,朋克文化对高级时装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由于她以彻底否定的粗暴方式给予法国传统高级时装以极大打击,同时也为英国时装在国际时装界争得了一席之地,因此,英女皇为她颁发了金质勋章。她始终是一名具有革命意义的服装设计师。多年以来被看作服装界的另类人士,拥有狂放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力。她的那些式样已经汇入主流的设计理念中:不对称T恤,剪破、磨损的毛边布料,内衣外穿,短上衣下的紧身装,克里尼迷你裙,紧身长筒裙,束带式长裤,木屐式坡形高跟鞋……。她影响了几代人,也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她还曾为**《离开拉斯维加斯》设计服装,还为歌剧《三便士》、《村庄》设计过服装。 即使用"颓废"、"变态"、"离经叛道"等字眼来形容韦斯特伍德的服装,也绝不过分因为她那种长短不一,稀奇古怪,没有章法的服装着实让西方时装界大吃一惊,人们可以不恭维她的杰作,但不能不被她的独特的设计思想而震慑不管对韦斯特伍德的设计或褒或贬,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她那罕见的,乖僻古怪的设计思想对当今服装界的贡献她的设计迎合了八十年代时髦青年的欢迎,尤其是伦敦的青年"朋克"、"特迪哥儿",使得韦斯特伍德的服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海福尔德评论说:"她是过去十年里英国最有影响的设计家,她的设计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服装观念"尽管她的设计没有成为巴黎时装界的主宰,也未能形成潮流,但她的影响主要是在观念上的,她的设计观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时装界,而且代表了激进的年轻一代某种意义说,她像六十年代的玛丽·奎恩特一样,给予这个时装世界剧烈的撞击 韦斯特伍德来自英国南方,1941年她生于一个叫丁特威斯特尔村的小地方父亲在冰淇淋工厂的机械车间工作,尽管出身并不富有,但她的童年是幸福的韦斯特伍德自幼聪敏过人,学习优秀,中学时屡获奖学金以后,她的双亲省吃俭用,捐买到了南方哈罗镇的邮政局的差事,于是举家南迁后来她回忆自己的思想时说,我到哈罗艺术学校学习时,还完全是工人阶级的思想她在哈罗艺术学校学习了一个学期,学的是金银首饰设计那时她梦想当一名教师,为了进师资培训大学,她先到柯达工厂挣钱,然后上学当教师,当时她想"我能同时做教师和作画" 不久,她结婚了,并生了个儿子本杰明她喜欢画画,但不喜欢干家务,最后她同丈夫仳离了,她认为导致离婚是丈夫思想懒惰韦斯特伍德从来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她也不是校长喜欢的那类人,尽管学生们很喜欢她,但她毕竟不善于与同事相处于是,她不得不设计制作珠宝,并拿到波托贝洛街上去卖通过她的弟弟她认识了对她成功有重要影响的马尔姆·麦克莱伦他俩像两股游荡、摇曳而疯狂的电流,一旦相遇便会产生出强烈的闪电,志趣相同终于使他们走到一起了,麦克莱伦成了她的良师益友和合伙人,韦斯特伍德在思想上则追随他日趋信仰无政府主义 1970年,韦斯特伍德向母亲借了一百英镑,和麦克莱伦合伙在伦敦的英王道430号开店,后面是一间命名为"伊甸园"的汽车间起初,他俩出售五十年代摇摆乐和滚石乐的录音然而韦斯特伍德的兴趣在服装设计方面,不久她的第一套服装系列问世,它是受到西方都市青年反叛精神启发后创作的,人们称之是"特迪哥儿们"风格,获得了社会的重视她的设计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服式特点,用几乎是粗暴的方式将各种不可想象的材料和方式进行组合而恰恰正是这种怪诞、荒廖的形式,博得了西方颓废青年的喝彩 韦斯特伍德的设计构思是在服装领域里最荒诞的、最稀奇古怪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七十年代末,她的设计中多使用皮革、橡胶制作怪诞的时装,膨胀如鼓的陀螺形裤子;不得不在脑袋上先缠上布的巨大毡礼帽;黑色皮革制的T恤衫;海盗式的绉衣服加上美丽的大商标甚至在昂贵的衣料上有意撕成洞眼或做撕成破条的"跳伞服装"八十年代初期一个大胆的做法是;内衣外穿,甚至将胸罩穿在外衣外面,在裙裤外加穿女式内衬裙、裤,她扬言要把一切在家中的秘密公诸于世她的种种癫狂的设想,常常使外国游客们毛骨悚然她甚至可以使衣袖一个长一个短,长的到四英尺,撕成碎块,拼凑不协调的色彩,有意缉出的粗糙缝纫线,总之,这些都成为她的设计手段,或者说,设计风格 韦斯特伍德的服装正是她追求这么一种观念,粗鲁地反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抵制传统的程式服饰她的服装常常使穿着者看上去像遭到大屠杀后一群受难者,但又像是心灵上得到幸福、满足的殉难者所以,韦斯特伍德被认为是伦敦最有创造力的勇敢的设计家,她的主导思想是"让传统见鬼去吧"!· 她的狂乱的想法也反映在不断更换的店名上1971年,店名是"让它摇摆吧!"1972年改作"走吧,快得没法活";继而改作"年轻死了",1974年改为"性感",开始为"朋克"经营橡胶和各种原始材质的服装1977年又改作"叛逆者"她扯出反叛的旗号她说:"我们的兴趣所在,就是考虑反叛,我们想以此惹恼英国佬……" 1980年,著名的"世界末日"店诞生了"世界末日"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出名的时装店,就因为它是和法国时装店完全相反的"时装店"因为她的店里一切都是荒诞无稽的,七歪八扭的楼梯,逆向行走的时钟,和稀奇古怪的服饰"世界末日"的第一个系列叫"海盗"系列,用绉边宽松的下垂到膝的裤子,加上红、橙、蓝的粗糙印花上衣,显示出一种粗野、放荡精神"世界末日"很快成为伦敦英王道上现代青年推崇的圣地 1982年,她的第二家商店"泥淖的怀旧"开张,那里经销"朋克"青年喜欢的各种保持竖发用的油脂,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化妆品韦斯特伍德推出的怪装鼓舞着街头的"朋克",尤其是英王道和哈默史密斯宫的"朋克""部落民" 随着"朋克"走向世界,韦斯特伍德的知名度亦愈来愈高1983年春,韦斯特伍德第一次到巴黎举办时装表演她推出的系列叫"女巫",是一组暴露下腹部的现代服装,那里有不按规律拼辍的色布,粗糙的缝线,邋遢的碎布块和各色补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时装"她的挑战虽然不可能获得全社会的共鸣,但毕竟使她赢得了世界的侧目 韦斯特伍德的主要崇拜者,是近年来流行于西方的青年流派他们不满现状,反对政府,反对传统,在衣着和举止上都宣泄出极度的不满,颓废的情绪和对社会的嘲弄盛行于八十年代的"朋克",是与以往"嬉皮"、"特迪哥儿们"一样,只是服饰上不同的青年流派,"朋克"的"注册商标"是印第安莫希干人式的发型,将两边剃得精光,脑袋顶上矗立一绺短发韦斯特伍德为他们设计了许多染发、护发、竖发定型剂还有奇特的化妆用油彩、青、绿、金色都是涂抹于唇、颊上的;服装则更甚,韦斯特伍德的服饰恰恰体现和代表了这个青年文化层的需要他们以奇装异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同原始人的衣着动机并无两样对此,韦斯特伍德说"服装,是表达每个人的一种方式在1981-82年,她的所谓新浪漫主义风格,是一种流浪汉式的服装,"这些服装是为原始的探索,"她说,"我想用自己的手法来寻找罗曼蒂克"她抛出有褶边的海盗衬衫,缎子绕在羊毛衫上的内衣外穿在布法罗少女装,无不传达了她反常规的设计观念 1985年,正当世界风行具有男子气的宽肩女装时,伦敦市场的衣架上出现一种"新"式的裙子,即韦斯特伍德推出的十九世纪式的撑架裙看来这种反常的时髦是很难赢得人们的欢迎,尤其正当人们追求自然、合体的今天,但这种箍状的裙子在十月伦敦时装周后摆满了橱窗长达三个月之久韦斯特伍德便是该裙式的鼓吹者,那当然她的撑架裙或泡泡裙里面穿的是牛仔裤她把这种裙子称为"另一种古典的款式"或叫"新时代的合体情调"她说:"我永不喜欢大肩膀的服装那是缪格勒带来的玩意"又说:"女人是有力量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弄成无性别的形体"其实,她本人的设计就常常是反复无常的韦斯特伍德正是用荒诞、夸张、出尔反尔的手法以赢得现代青年的青睐的,她自己也成了"朋克"青年崇拜的偶像

以上就是关于Bolero的代表作全部的内容,包括:Bolero的代表作、请介绍下拉威尔声乐作品《唐吉诃德致达西尼尔》、.外婆给安迪带来了一踏五颜六色的纸条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474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