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是由废弃塑料经过一些分解和生物消化和分解后产生的无法短时间分解的微量塑料,对人体和生物伤害很大。
微塑料是如何产生的?
微塑料是由塑料原料制成的塑料颗粒,特别小,孔径小于5厘米。它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关键介质。微塑料体积较小,这意味着比表面积越高,比表面积是指多孔结构固体化学物质的单位体积,比表面积越大,污染物吸收水平越高。与白色废塑料相比,微塑料容易危害水生生物,造成自然环境灾害。此外,它可以在水中停留数千年而不会消退。即使是水生物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溶解。一般来说,微塑料是一种粒径小于5厘米的塑料化纤、颗粒或塑料薄膜。有些可以达到μm甚至纳米。事实上,这种微塑料来自我们自己的一面,如烟雾、一些护肤品、个人护理产品、清洁剂、清洁产品、油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用作喷砂处理介质的产品。
微塑料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微塑料会对人体心脏和脾脏造成致命伤害。空气中的微塑料可以随意进入人体,生活在支气管中,严重危害肺部健康。长期吸收大量微塑料容易诱发呼吸道癌。进入人体的微塑料也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免疫和消化道。微塑料在体内长期积累,容易诱发血液疾病和淋巴循环疾病。相关权威专家表示,微塑性损伤将继续破坏人体循环,产生化合物,直接攻击人体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不难发现微塑料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洗面奶、洗发水和其他化妆品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微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在一个微塑料循环系统的世界里。微塑料和塑料不仅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海洋动物,而且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作者:文/虞子期
在全世界的海洋和海滩中,塑料都是最常见而持久的一种污染物,它的普遍存在更成为了当今 社会 的重要难题之一。虽然,当我们提起塑料垃圾的时候,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瓶子在大海中漂移的画面,但这些大颗粒的塑料垃圾,不过是海洋污染物的冰山一角。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塑料垃圾,却构成了这个 社会 难题的重要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的水域中持续累积,以成为地球沉积层的永久组成部分。那么,可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微塑料到底是什么,它又与北极海冰的形成和融化方式存在哪些关联?
事实上,微塑料的概念直到2004年才被科学家们提出,遍布于海水中、海底和海底沉积物中的它,同时还被称为大海中的PM25。自塑料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来,仅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然而,我们地球上的许多陆地和海洋都已积聚了大量的微塑料垃圾。微塑料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之一,这些塑料颗粒的直径一般小于五毫米,并被划分为次生微塑料和初生微塑料两个主要类别。次生微塑料一般形成于大型塑料垃圾的分裂,比如,在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中分裂所导致的体积减小;而初生微塑料则指的是如化妆品这种含有微塑料颗粒,并主要经由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水环境中的工业产品。
尽管,它们只占到了人类所丢弃废物总体量的10%左右,但却占据了海岸线堆积碎屑的更大比例。从鸟类和鱼类的肚子,到漂浮大量塑料垃圾的小岛,不管是湖泊还是海洋,微塑料的身影都有据可查且无处不在。对于此类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拥有的面积大小,科学家们将其定义为“比表面积”,所以,体积越小的微塑料颗粒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并具有更强的吸附污染物的能力。比如,已大量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与微塑料的相遇会形成有机污染球体,而充当了污染物坐骑一般的微塑料,就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四处游荡。
如果你以为那些被丢弃到海洋中的微塑料垃圾,并不会对遥远的北极环境造成任何影响,那么,这个认知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微小的塑料污染物,并不会一直呆在被丢弃的海域里,而是随着洋流漂移很长的时间和距离,这样的过程会给北冰洋的原始水域带来威胁。随着淡水投入增加、以及资源开发活动和运输量的加剧,科学家们预计,微塑料垃圾的浓度会在北极地区迅速增加。
众所周知,北极海洋的生态系统本身就非常脆弱,因此,关于微塑料在北极地区的积累途径和分布评估,是研究人员们当下最急于完成的事儿。然后,科学家们对微塑料是否可以渗入到北极的海冰结构中,以及它们的渗入方式会是怎样的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入射到海洋中的太阳辐射,可能会因为微塑料的存在而影响原本的吸收率,从而导致海冰的反照率发生变化。而海冰反射太阳能,正是海冰的关键特性之一,它可以调节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过程。
尽管,有时可能会涉及到电磁光谱的某些红外区域,但在一般情况下,反照率主要还是适用于可见光。比如,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当我们光着脚底走在柏油马路上,便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到反照率的含义。因为,这样的道路会比混泥土制成的道路具有更低的反照率,黑色的表面可以促使更多的能量被吸收,以及更少的能量被反射。而在海冰热力学中,虽然海冰的反照率要比其他的地球表面高出许多,但被吸收的太阳能在加热表面之后,也可能会使海冰的表面发生融化。
海洋的典型反照率值一般是在006左右,而海冰的反照率则会在05到07之间波动,也就是说,海洋反射进入的太阳辐射只有6%,海冰反射进入的太阳能量则达到了50%到70%,正是因为海冰吸收的太阳能更少,因而才保持了表面的凉爽状态。而雪则具有比海冰更高的反照率,那些被雪覆盖的厚海冰甚至反射了90%的入射太阳辐射,这让海冰得到了很好的隔离,保持低温的它们可以在夏季延迟冰的融化。但随着积雪融化,其表面的反照率会降低至75%左右,于是导致了海冰的融化速度变得更快。
或许你有所不知,海冰的生长和融化也具有年度周期,而海冰反照率值的变化将对这些周期产生重要影响。科学家们对海冰进行了2组微观研究,以验证既定的假设理论是否正确:第一组用于测量光照水平,第二组用于收集海冰样本。在研究人员手动添加了微塑料颗粒之后,检测到了它们在海冰生长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为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该过程中添加的微塑料浓度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是用于对照的0添加颗粒浓度、120个的低浓度颗粒、380个的中浓度颗粒,,以及1200个的高浓度颗粒。
科学家们使用的微塑料跟踪方式,是在冰冻的时候添加一种被称为尼罗红的燃料,因为在荧光灯下,它可以使我们添加进去的微塑料发出特有的光亮。研究人员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观察微塑料如何在海冰的结构中浓缩,即添加进去的微塑料颗粒如何被保留在冰基层中。从观察结果来看,虽然海冰的生长速度并不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但在具有中浓度和高浓度的微塑料的微观海冰世界里,我们观察到的海冰反照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简而言之,对于微塑料浓度较高的区域、或是那些面临微塑料浓度增加的区域,科学家们认为海冰的特性很可能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则会进一步导致海冰的反照率、光化学,以及光生物过程受到影响。
微塑料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每用1次个人护理用品,就会有5000~95000个微珠进入环境中;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微塑料对海洋造成危害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数量巨大。据估计,海洋中约有35万吨微塑料,占比超过总塑料垃圾数量的55%和重量的72%。再者是增速快。在过去40年中,北太平洋中部洋流中微塑料的浓度升高了两个数量级,而表面的塑料垃圾浓度则没有显著变化。
海洋中微塑料垃圾主要分布在海洋表面及海岸线和海床。而在海岸线和海床,由于大部分塑料垃圾的密度大于海水的密度,其微塑料垃圾的含量约为海面上的1000倍。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危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微塑料可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微塑料比一般塑料更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世界各国应对行动
虽然目前对于微塑料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还没有深入研究,但由于其尺寸小,甚至可能会进入循环系统,因此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比大块塑料更大。为此,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唤起公众对微塑料垃圾危害的认识,从源头上阻止微塑料垃圾产生。
全球海洋垃圾分布
微塑料议题上升到全球治理层面。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提出开展相关研究后,2016年3月发布的执行情况显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除编制了关于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的研究报告外,还与相关国际组织进行了协调,如七国集团、国际海事组织、OECD等,支持了各项国家和区域行动计划,如为黑海和非洲地区各项海洋垃圾区域行动计划的修订提供支持,与地中海行动计划就其海洋垃圾区域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后续落实开展合作,建立了海洋垃圾全球伙伴关系的区域联络点等;开展了相关的公众认识和教育活动,如发布《化妆品中的塑料:个人护理是否正在污染环境》报告等。
此外,在2015年的世界海洋日,UNEP发布研究报告,旨在呼吁为更有效保护全球海洋环境,各国应在微塑料管理方面采取预防性措施,逐步停止或禁止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微塑料。
当前,许多行业部门也意识到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美国和英国的塑料行业已经实施“除草行动”来减轻树脂颗粒对环境的损害,尤其是在运输和装运期间。
发达国家已采取立法与政策措施应对微塑料问题。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对微塑料采取的措施还多限于化妆品领域。目前看来,工业原料引发的微塑料问题仍处于研究阶段。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006年专门设立海洋垃圾项目,旨在研究和解决海洋垃圾带来的问题,并于2011年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布了《火奴鲁鲁战略》,将塑料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废弃物。2014年~2015年,纽约、伊利诺斯、加利福尼亚州等相继通过了法案,禁止散发和销售含有塑料微珠(小于5mm)的化妆品。2015年12月,奥巴马签署了“无微珠水法案”。
2015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对微珠进行全面禁止。加拿大的无微珠水法案也被提上了议程。
欧盟国家关注微塑料问题。2012年,荷兰议会通过了一项动议,要求荷兰政府同工业界接洽,商讨在化妆品中避免使用微塑料。政府允诺,将支持欧盟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微塑料。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和欧洲议会组织了欧洲海域海洋垃圾预防和管理国际会议,会议将解决微塑料污染问题放到了优先的位置。
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公众教育。消灭微粒活动表达了公众对流入到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或微珠的担忧。大量的生产商宣布打算重新考虑并逐步淘汰微塑料在其产品中的使用(如欧莱雅、联合利华等)。消灭微粒活动还开发了1款应用,公众可方便获取产品中微塑料的含量情况。此外,五大海洋环流圈基金会、国际颗粒观察项目等也对微塑料垃圾问题进行了关注。
一些学术性较强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微塑料的分布研究。1997年以来,阿尔加利特海洋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减少海洋塑料污染,最初关注北太平洋,后扩展到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目前正在调查微型塑料和POPs在5个主要海洋环流的分布。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目前,虽然微塑料环境与健康风险仍处于科学研究阶段,但是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颁布了针对化妆品的微塑料禁令,并大多在2017年前后实施。与之相比,我国微塑料相关的研究不多,公众对微塑料了解甚少。
微塑料的分布与来源等基本事实不清楚。国内微塑料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星,尚未成为热点。可进一步在识别进入海洋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和类别,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危害的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塑料垃圾污染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塑料垃圾排放较多的国家。下一步可加强对塑料制品和化妆品的监管控制,降低潜在治理风险。逐步禁止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切断微塑料的来源;加强对塑料垃圾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处理措施,减少进入环境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同时,加强对化妆品等含有微塑料添加剂日化用品的管理。
公众对微塑料的认识不够。目前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还未研究透彻,公众对微塑料的认知程度也较低。可通过相关的主题活动扩大公众对微塑料这一问题的认知。
要解决海洋塑料垃圾,尤其是微塑料垃圾的污染问题,必须从塑料垃圾的源头、运输、回收及再利用等各环节入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社会和健康影响。
人人都知道塑料是什么,塑料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知道塑料很难被自然界分解,对环境污染威胁较大。
微塑料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微塑料是任何类型的片段塑料,微塑料小于5毫米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欧洲化学品管理局。他们从各种来源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化妆品、服装和工业过程。
目前公认有两种微塑料分类。初级微塑料是指进入环境之前尺寸小于或等于50毫米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颗粒。这些包括衣服上的微纤维、微珠和塑料颗粒(也称为小块)。次级微塑料是由于较大的塑料产品进入环境后通过自然风化过程而降解(分解)而产生的。
这些次要微塑料的来源包括水和汽水瓶、渔网和塑料袋。两种类型都被认为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特别是在水生生物和环境中。术语“宏观塑料”用于区分较大的塑料废料(例如塑料瓶)中的微型塑料。
微塑料的来源
大多数微塑料污染来自纺织品、轮胎和城市灰尘,这些污染物占环境中所有微塑料污染的80%以上。环境中微塑料的存在通常是通过水生研究确定的。这些措施包括采集浮游生物样本,分析沙质和泥泞的沉积物,观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消耗以及评估化学污染物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已经证明环境中存在多种来源的微塑料。
根据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一份报告,与大面积可见的海洋垃圾相比,微塑料可能占污染世界海洋的大太平洋垃圾补丁的30%,并且在许多
而在2022年4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
这一检查也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没想到微塑料不仅为污染环境更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2020 年 12 月,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首次在人类胎盘中发现微塑料,他们在母体、胎儿和羊膜中均发现了微塑料,并发现这些微塑料所携带的物质会或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微塑料对婴儿有危害吗还不确定。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微塑料颗粒无论大小,大部分都会直接排出体外,不会被肠道吸收。
但相关的研究还太少,再加上研究发现奶瓶中的微塑料数量多到惊人,在对婴儿的潜在健康风险尚未可知的情况下,专家们也提出了以下建议,来减少婴儿对微塑料的摄入。
高温消毒奶瓶后,应当用非塑料材质的锅煮沸水并放凉,再用这些凉水冲洗奶瓶 3 次。
配方奶也在非塑料容器内先冲泡好,等到温度降下来再倒入奶瓶。
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和选择,父母可以更加慎重一些。
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微塑料是否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据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微塑料有多小,都不易被人体吸收,最终都会排出体外。
如何防止微塑料危害宝宝的健康?
尽量少接触塑料产品
1、避免使用塑料包装的食物, 不要用塑料加热食物,以及避免使用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容器和塑料包装。
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或木头制品替代塑料制品来盛和储存食物
2、避开标注有3、6、7的产品
特别是避免使用在底部标有“3”(PVC或乙烯基)、“6”(聚苯乙烯泡沫),“7”(含BPA)的塑料物品,此类物品最可能含有这些化学物质,释放有毒物质。
3、勤洗手、多喝水
接触塑料制品后记得洗手,可以有效减少塑化剂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塑化剂在人体内代谢后,经尿液排出体外,多喝水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
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希望各位宝妈奶爸能够带宝宝,尽可能少使用塑料袋,少点外卖多做饭。对于宝宝来说,如果必须要使用塑料餐具,不要图便宜,一定要买正规合格的餐具。
原生微塑料是指微塑料在进入海洋时已经是微塑料,而不是在海洋中形成的微塑料。
经过德国Frauenhof UMSICHT的研究,第一大来源是经过车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原生微塑料。这些摩擦产生的微塑料经过雨水冲洗经下水道最终到达海洋。德国的废水系统做得再好,到目前为止也还不能完全过滤到微塑料。还有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很贴切的两大来源是衣服在洗涤过程中经过摩擦产生的微塑料以及化妆品洗漱品种含有的微塑料。
对于这类途径进入海洋的原生微塑料,做为个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比如说,短途能少开车的时候少开车。当然走路塑料鞋底与路面之间也有摩擦,也会产生微塑料,只是相比汽车轮胎摩擦产生的量要小多了。比如说少买塑料纤维衣服,买了的话尽量少洗。比如说在买化妆品洗漱用品的时候注意看下包装,若有微塑料成分的产品拒绝购买。德国目前很多这类的产品都会主动标明不含微塑料,以表明他们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立场。
1、2 次生微塑料通过河流进入海洋。
次生微塑料是指塑料在进入海洋后,经过长时间与海水,空气,阳光的相互作用老化后形成的。
次生微塑料的来源有,比如说,不正当的处理塑料垃圾,直接将塑料垃圾排入河流海洋中。水运过程中的运输事故也可能造成运输的塑料进入水领域,最终到达海洋。或者说个人随手扔的塑料垃圾,尤其是在海边度假时丢弃的塑料吸管,塑料袋,塑料瓶等,最终很有可能就进入并留在了海洋中。
对于减少此生微塑料,做为个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不随地扔塑料垃圾,看到地上的塑料垃圾捡起来,并且将这个理念影响和传达给周围的人。
一个调查预测的数据是,按这个形势下去,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量将达到海洋中所有鱼类的重量。虾吃塑料,小鱼吃虾,大鱼吃小鱼,人吃大鱼。在此借用德国一个环保抗议上的标语。
以前鱼在塑料包装里,现在塑料包装在鱼里。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有一部分就留在了人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对这点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研究结果。但是根据Unser Täglich Plastik: Öko Test Ausgabe 092019对特定生物,比如虫和青口贝,做的研究,已发现了微塑料对繁衍有影响,并能增加炎症迹象。
已经进入到海洋的微塑料需要几十年上达几百年的时间进入分解,也就是说我们这辈子是跟微塑料耗上了。为了我们的后代能有个干净安全的海洋,在此呼吁大家关注微塑料,在可行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被泛称为“微塑料”(其中直径小于100纳米、甚至比病毒还小的颗粒又被称为“纳米塑料”)。
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以上就是关于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什么是微塑料全部的内容,包括: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什么是微塑料、常见而持久的微塑料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对北极海冰造成威胁、环保知识:微塑料的污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