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东地区的文献资料对于弄清人类发展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无论是公元前9—5世纪成书的《旧约全书》,还是在死海地区发现的已有近4000年历史的珍贵手稿,里面都有一些似乎是专门写来给考古学家们“制造麻烦”的内容。这些文字片断大多数需认真评价,因为它们记载的远古发生的事同人类文明近30年来遇到的事件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死海地区的手稿是20年前发现的。这些手稿的巨大优越性在于它们没有被历代的教会当局纂改和查禁。“智者对奥罗拉(曙光女神)的儿女们说:一些人来自天空,而另一些地上的人被带到天上。天上来的人们在地上生活了很久。”(《创世》)如此说来,“天”并不是被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禁区;那里有人生活,而且地上的人还可以拜访他们。《拉麦卷》里还包含着一段有洪水泛滥的惊心动魄的报道,并且揭示了一个新的细节:拉麦的儿子诺亚与其他的人们不同,但是与“天的儿子”完全一样。智者以诺(据说洪灾到来之前,他驾着一辆喷火车飞上了天)通过拉麦的父亲马图萨勒姆提醒他家,再经过一代人,就会发生大洪灾。以诺还预言了一件奇怪的事:灾难过后赋予一个新的人种以生命的恰恰将会是布谷鸟的儿子——诺亚。摩西的《启示录》也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早晨,夏娃看见四只苍鹰拖着一艘船在天空飞翔,那船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后来,亚当也看见了那只飞船,并发现那飞船的轮子下面在冒烟。真是神奇的景象!《以诺书》中讲述了220个天使来到地上的情景,这些天使与《圣经》描写的无形体、无性别的形象不同。他们教给地上的人们以农业、冶金和天文方面的知识,同地上的女人婚配,而他们的头儿塞米亚萨则成了当地所有部落的首领。末了,还有一篇据信是亚伯拉罕所著的伪经写道:“在那人的身后,放着一辆带有许多火轮的车子,每个轮子都用帆布盖着,轮子上面有一个坐椅,火焰在坐椅周围窜动。”美国的研究家们认为,除了火焰而外,这里描绘的车子很像一辆月球车,说坐椅被火焰包围着,实际上可能是闪光的车身。同时,这些因为与教规相抵触而没有被收进《圣经》里去的伪经还包含着许多有趣的细节:在《以赛亚的幻觉》中,可以发现关于时间具有相对性的首次叙述!以赛亚被一个天使带到天空时,他感到自己“飞得比思想还快”:而当他返回地面时,疑惑地问:“怎么这样快?我跟你在一起只呆了两小时?”天使回答道:“不是两小时,而是32年!”
就连《旧约全书》,尽管经过修订,也包含着令人琢磨不透的内容:“在第30年4月5日,我看见神出现在切巴尔河边:一阵旋风犹如一大片云似地从北方卷过来,它又像一道火浪,向四周喷射明亮的火光。它的中部有一个耀眼的亮点,像是被烈火包围的一块琥珀。在旋风中央,我看见了四个外貌像人的怪物。每个怪物有四张脸、两对翅膀。腿笔直,脚掌像牛蹄,闪烁着金**的光。他们的翅膀相互连在一起,只能一直往前煽动。怪物的目光像烧红的煤炭。许多光束在怪物之间窜动,喷射的火焰就像电闪。下面,在每张面孔之间,各有一个轮子,每个轮子像是由许多小轮相互重叠而成,都一模一样,宛若用水晶石做的。它们可以向每个方向前行,但不能倒退。轮圈高得可怕,所有的轮圈四周都有许多小孔。怪物行动时,轮子也跟着动;怪物升起时,轮子也一样。怪物的头顶上方有一个水晶石一样闪闪发光的拱形罩,罩子下面,每条翅膀相互对着。每个怪物有两行翅膀护住身体。怪物在行走时,翅膀发出海涛拍击般的声响。拱形罩上方,还有一个小一些的穹顶,颜色像天青石一样蓝。上面坐着一人,穿的衣服闪着铜、金子和火一样的红黄亮光,其明亮程度犹如雨后的彩虹。”(《以撒书》第1章)当代研究家认为这里描绘的物体形状像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和阿波罗17号月球车的结合。人们认为,这是描述不可能是自然现象;它太不详细了,所以也不可能是神秘的幻觉造成的。《摩西第一经》第14章中写道:“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相貌造人吧……上帝的儿子们看见人们的女儿长得美貌,就从她们当中挑选妻子。这一时期,特别是上帝的儿子们开始同人类的女儿婚配,生出子女时,大地上出现了巨人:这便是古代著名的勇士。”但是,根据教义,“唯一的上帝”只有一个儿子,即耶稣。那么,怎么会有“上帝的儿子们”一说,而且他还同地上的女人婚配,生出半人半神的生命?为什么这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相貌……”呢?
1969年,埃里希·冯·邓尼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认为《摩西经》(《出埃及》第25章)中详细描写的“法匣,实际上可能是一种供电电压达数百伏的收发报机。毫无疑问,这位瑞士科学家分析的那段文字太奇怪了:耶和华给摩西下达的指令异常详细(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必定非常精确,并且可能是金属制造的),并要求严格遵照它们,这太令人费解了。还有更不寻常的一些细节:“法匣”是耶和华同摩西保持经常联系的工具(他的声音从匣子的盖子里面传出),匣子常常被火花包围着。再者,摩西是唯一会使用“法匣”的人,他告诫说,“法匣”“工作”时,谁也不能去碰它。同时,耶和华还明确地指示,在运送“法匣”时,人们应当穿什么样的鞋子和衣服。这种谨慎的告诫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旅途中,护卫者乌扎偶然不小心碰了匣子一下,立即像遭雷击似的倒在地上(也许是触电了)。这一假说1970年遭到的只是讽刺挖苦;可几年以后,美国大学生们严格按照《摩西经》的揭示,制造了一个与“法匣”完全一样的盒子。令他们吃惊的是,制造出来的竟是一个带高压振荡器的发射机!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曾经居住在今天中东一带的苏美尔人就开始记载他们先人的灿烂文化了。但至今我们对于这一古老民族的来龙去脉,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苏美尔人曾给闪米特人带来了一个非常先进的文化。我们还知道,苏美尔人总是在高山顶上寻求他们的神。如果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山,他们就在平原上堆起假山。
他们的天文学非常发达。他们对月球自转在观察和今天我们对月球的观察结果只差04秒。在库云底亚克山上,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题,其结果是一个15位数字,195955200000000。而我们经常引以为荣的古代西方文化,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计算也只是达到10000而已。大于一万的数,古人就认为是“无限”了。
苏美尔人的神都不是拟人型,每个神都和一个星星有关。他们绘画中的星星的样子和我们今天画的星星完全一样。而值得人深思的是,这些星星周围都围绕着数个行星。苏美尔人在缺乏我们今天观察技术和设备条件下,是如何知道一个不动的星都带有几个行星呢?有一张画,一看就会使人联想到一个原子。图中排列成一个匮圈的小球,一个接一个地交替放射光芒。
在库云底亚克山里,发现了雕刻在12块陶制书板上的一个英雄叙事诗。其中第7块书板上记载的,从现在看来,是人类第一个亲眼目睹的宇宙旅行纪实。是通过史诗中主人公之一恩克度讲述的。书板上的故事是这样的:
恩克度被一支巨鹰的铜爪抓着,在空中飞行,飞了四个小时后,一个声音忽然向他说:你看看下面的大地,大地像什么呀?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一座高山,大海像一个湖泊。他又在空中飞了四个小时,那个声音又说:“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这时像个花园,大海像花园里的水渠。在他又向上飞行了四个小时后,那个声音又对他说:“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米粥,大海像个水槽”。
这个比喻必定来自某个曾在我们地球上空飞行的生物。因为这个比喻太准确了,不可能纯属想象。如果对地球没有个感性的认识,谁能想像到陆地像粥,大海像水槽,因为从高空中看,地球确实像粥和水槽互相交错的一片。
其他的考古发现证实,在四万年前,在苏美尔人居住的区域内曾有各种原始人,忽然不知从何地出现了苏美尔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天文、文化、技术又是从何而来。
这样相互矛盾而发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奇迹是来自“外星人”或来自我们的祖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瑞典学者丹尼肯在其代表作《众神之车》中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谜一概归之于:“神”,他认为是“神来到了地球,把人猿变化为人,并教会人识字,吃熟食,穿衣服,建筑等等之后,才离开地球”。他并预言,“神”将在不久的将来还会重来。
许多比较严肃的科学家,并没有轻信丹尼肯的理论。因为,虽然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至今未能发现外星人存在或来过地球的有力证据。对丹尼肯理论,目前在世界上依然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人类进化至今是不是只是30~40万年历史呢?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已经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种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4万年就已出现。而它的范围之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3~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鼎盛时期。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之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以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最近从海底探测获得的资料显示,那些在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梯斯,可能正沉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在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000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三四万年或十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达到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们可以假设与推论,但不盲从。因为要解释这样一个世界性的谜,尚需要多、更具说服力的实物来证实。谜,现在仍未解于……
死海有生物。就在这种最咸的水中,仍有几种细菌和一种海藻生存其间。原来,死海中有一种叫做“盒状嗜盐细菌”的微生物,具备防止盐侵害的独特蛋白质。
常蛋白质必须置于溶液中,若离开溶液就要沉淀,形成机能失调的沉淀物。因此,高浓度的盐分,可对多数蛋白质产生脱水效应。而“盒状嗜盐细菌”具有的这种蛋白质,在高浓度盐分的情况下,不会脱水,能够继续完好、安全地生存。
这种特殊蛋白呈咖啡杯状,其“柄”上所含带负电的氨基酸结构单元,对一端带正电而另一端带负电的水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能够从盐分很高的死海海水中夺走水分子,使蛋白质依然逗留在溶液里,这样,死海有生物存在就不足为奇。
扩展资料
由于湖水含盐量极高,游泳者很容易浮起来。一般海水含盐量为35%,死海的含盐量达23%~25%。在表层水中,每公升的盐分就达227至275克。
所以说,死海是一个大盐库。据估计,死海的总含盐量约有130亿吨。但科学家们发现,死海湖底的沉积物中仍有绿藻和细菌存在。
湖水呈深蓝色,非常平静、富含盐类的水使人不会下沉或无法游泳。把一只手臂放入水中,另一只手臂或腿便会浮起。如果要将自己浸入水中,则应将背逐渐倾斜,直到处于平躺状态。
死海的水含盐量极高,越到湖底含盐量越大。湖中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水团。自水面至40米(130呎)深处,水温19~37℃(66~98℉)不等,含盐量略低于300,水中含有丰富的硫酸盐和碳酸氢盐。在40~100米(130~330呎)的过渡地带後,下层水温度不变,约为22℃(72℉),含盐量更高(大约为332‰),含有硫化氢和高浓度的锰、镁、钾、氯和溴。
深水中有饱和的氯化钠沉淀到湖底。下层水已化石化(即很咸和很浓,长期沉在湖底);上层水是圣经时代后几世纪时的古代水。
由于盐水浓度很高,游泳者容易浮起。约旦河的淡水留在表面;在春季,顺湖水看去,远在河水注入死海的入口以南50公里(30哩)处都可看见其泥土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海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践证明,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适应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一提起“自主学习”,许多教师会认为一切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说了算,就是体现了自主学习。于是不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一味地强调学习目标由学生而定,学习内容由学生挑,学习方法由学生选,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师用心良苦,却换不来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科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参与自主学习,值得我们科学教师深思,并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使自主学习真正走上理性化的道路。
一、现状透析:
随着科学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笔者在听课、观摩活动中发现这些课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明显得提升了,无论哪一堂课的设计理念都不外乎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几个字,但由于有些教学思想不够完善,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不透,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教师行为拘束化
在大力倡导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不由得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这课是不知道该如何上了?听了许多新课改的讲座、报告后,深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努力改进,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可越学越觉得缩手缩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具体体现在:
(1)不敢多讲,学生缺少有效地引导
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讲得是越来越少了,甚至是谈讲色变。大多数示范课、观摩课、评比课,以“少”讲为原则。过去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现在老师当听众,当看客,当啦啦队员,一堂课下来,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缺少了科学教学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一味地形式化赶时髦,追求新思想、新理念,原想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却连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落实,教师的美好设想却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教师的“沉默”,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有效地引导。
(2)不敢多评,学生缺少即时的评价
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特别地活跃:善问、善答,显得特别主动,在听课、观摩活动中,学生有离开位置的,站起来高举双手的,都可以见到……笔者在闲聊中曾听到一位科学教师抱怨说:“我班的学生上课时特别会说,一提问,我的耳朵就不行了,全班42位同学七嘴八舌,我根本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尽管是这样,教师还是不敢对学生说一个“不”字,生怕戴上一个“不民主”的头衔,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至于学生缺少一种良好的课堂常规训练,适得其反。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们也不泛见到,有些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含糊糊,更缺少教师科学、正确评价学生这一环节,如此下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反而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学方式“表演”化
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科学教学,这种“单打”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过去。目前一些科学课堂上,讲台变成了“舞台”,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做实验、在活动中学习等成了一种“时尚”。应说,这些新型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学实效的取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强化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听到了这样一节公开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多多,蹦蹦跳跳,热热闹闹,一节课中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件操作、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像摆“满汉全席”似的“一盘盘、一碟碟”往上端,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倒是新奇了一阵子,开心了一阵子。但由于声像等手段的频繁出现,反而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体味和亲历探究,所以说,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滥用,也不能反客为主,像热热闹闹的演戏一样走过场。
3、合作学习形式化
为了改变科学课堂教师“一言堂”的现状,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对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学习材料,有了新的看法,可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各抒已见、引发争论、提高效果。但是现在的老师片面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或六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像这样,不考虑是否必要采用分组讨论,且频繁分组,课堂貌似热热闹闹,实则一盘散沙,收效甚微,加之在讨论中老师放弃了适当引导点拨的机会,有的由讨论书本内容转移到讨论其它方面去了,这种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时尚,其实是对新科学教学价值观的扭曲。
二、具体反思:
根据以上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所出现的现状,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是:
1、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习,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指导策略促使学生自奋其力,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优良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但并不是教师应成为看客,成为旁观者。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引导应该把握个度。如有些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教师想法设法顺应预先埋设好的思路,而学生偏偏就不随着教师的思路,一会儿说东,一会儿击西,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序,而教师也是随着学生一会儿当看客,一会儿当听众,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结果,精心设计的课堂却显得有些乱糟糟。若这时,教师能恰当地加以点拔、引导,学生就不难从生活实践、观察实践、动手实践中提取有效信息,课堂效果也会大为改观。在平时,我们反对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对教师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转,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随机应变,组织好,并即时作出评价。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要为之。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度的自主选择权,对教材和教师讲解的质疑权,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决定权,对练习、作业的自主设计权等等,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2、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即时评价为前提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目前,自主型课堂教学的中心由原来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种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妥行为:如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完成得怎么样,教师总是用“好的”、“不错”……加以赞赏;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习惯如何,脚放在凳子上,人站在位置上等,教师却视而不见;不管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没有好好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那儿高谈阔论,教师却闻而不说……久而久之,由于教师的“过多默认”,一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么以“自我”为中心,要么以“别人”为中心,导致教学的负面效应。
我认为评价既然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就应站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学生的高度,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加以赞赏,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质疑好学和对自己的超越。但评价不等同于赞赏,对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进行恰当的批评与点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即时评价中,既享受成功的体验,又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真正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实效。
3、自主学习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
科学《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前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形式”。但目前,不管什么内容,教师一味地强调在合作中自主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这是在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些教师问题一提出,不是让学生进行“满堂议”,就是象征性地给点时间考虑。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一些学生说不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好当陪客、作听众,到时,把别人的思维成果据为己有,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惰性,专等着去吃别人的“现成饭”,根本谈不上自主学习。如我班有一学生王XX,平时作业做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正确率极高,期终检测或评价时,就截然不同了,“尚需努力”的学生中,总少不了她。有一次,我试着问她:“你平时的作业是抄来的吗?”她说:“不是的,是和蒋XX一起讨论出来的”。一问才知道,所谓讨论,其实就是蒋XX(优等生)在侃侃而谈,王XX在听答案而已。该生平时在课堂上要求独立解题时速度非常慢,而且作业也总是迟迟才能交上来,习惯成自然,做作业时,她总是依赖与蒋XX的“讨论”来完成,个人的独立探究能力显得特别地弱,自主学习成了一张“空头支票”,永远也无法去“兑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舍得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动手实践、倾听、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学习和独立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历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不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兑现答案或漫谈闲扯的过程。如果在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后,再进行展示、交流的话,自主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
4、自主学习要以知识的拓展延伸为补充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其相关的连结点进行设计,掌握好坡度、深度、力度,贴进学生思维实际,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经过原型启发、动手实践体验、诱导创新,充分利用科学活动所提供的“眼口”进行植根感性材料基础上的合情入理地创造想象,提出智力挑战,去获取科学知识。课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一些课堂上还没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完《蚕》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还想知道更多的蚕宝宝的知识吗?你想怎样获得这些知识?(书上查、网上查、向别人学习……)然后,将学生编成课外学习小组,并指定学习组长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及时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和技能。
三、实施策略:
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养成随时反思、随时改进的良好教学习惯,不妨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要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局限于科学学科的特殊性,而要利用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如:通过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直观形象的展示、严谨科学的数据说明等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实验验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先播放课件“死海之谜”,听了“死海之谜”这个故事后,此时教师适时抓住时机,有机下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这样适时设问,引领学生自主地提出科学问题,这样的教师真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接着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和一大一小两个杯子(液体也不一样多),演示马铃薯沉浮。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提出什么问题?大胆猜测,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指引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接着分组实验进行现场验证;这样很自然地进入自主探究、实验验证环节,主动探究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的不同有关,与液体的比重有关,小组汇报,师生小结得出:盐水的浮力大,清水的浮力小。接着再次出示课件“死海之谜”,指名学生进行解释就比较容易了;最后注重课后延伸,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学到的知识有哪些用处?如果把马铃薯放入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中,它会浮起来吗?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停留在设问、倾听、实验、验证几个层面,而是把思维、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因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注重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改进
材料的选择与改进决定学生认识的发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教学的基本内内容、基本思路,我们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要改变把课本当“圣经”的现象,对学习材料的提供,要经历由零碎到系统、由单调到既激发兴趣又能引起思考的改进过程。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枯燥的原教材的学习材料,可进行大胆地处理,另外选择一些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或干脆组织学生自行参与材料信息的提供,从中探究学习并理解知识点,用新课程的理念与观点来使用旧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鸟》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材料的选择与改进的:
◆ 最初材料的选择我首先制作配有音乐的鸟的生活幻灯片(杜鹃吃虫、黄鹏喂雏、喜鹊垒巢、猫头鹰捕鼠、孔雀开屏、老鹰捕蛇、燕子捕虫等)用于课的引入,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鸟的生活,进而激发对其进行观察研究的欲望,以便顺利地进入对鸟的本质特征的探讨,同时还作为后面进行爱鸟教育的材料。
◆ 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发现在材料的选择上犯了不少错误。评议会上,老师们提出了材料结构上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意见,大家认为课的引入,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研究鸟的情境,激发研究兴趣,又要能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于是,我们在材料一中增加了蜻蜒、蝙蝠、鸡、鸭、鹅等学生看起来似鸟非鸟的动物,使学生看完幻灯片,头脑中能立刻产生“到底什么是鸟”的问题,并迫不及待地要弄清这一问题。
◆ 第二次改进后发现改进后的材料基本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在研讨的过程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学生说“羽毛就是鸟身上的毛”、“上面有绒”等,而没有注意羽毛的结构和分布。于是在第三次教学时,增加了材料正羽、绒羽各一只(供教师用)、兔毛八束(供学生用),并在讨论羽毛时让学生观察鸽子的羽毛。同时在网页制作中增加许多课外知识:如爱鸟、护鸟方法,鸟中之最等,以方便学生自由点击,查阅更多有关鸟的科学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不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而是恰当地对教材进行改进与处理,始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实物、栩栩如生的网页展开探究学习。因为学习材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又是他们自主提取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他们就特别感兴趣。由于注重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改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注重探究过程的亲历与反思
(1)亲历探究过程
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科学知识,设计开放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验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利于强化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如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在理解科学探究目标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对呼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并注重学习中学生对科学程序、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渗透学习和接受,按认识的程序充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开展探究活动,即让学生充分地自我呼吸,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兴奋点落在“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上,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吸进的气体经过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经过呼吸器官的动画情景,使学生在许多有趣的问题中很快想知道:“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究经历,亲历探究与创造、实践与观察、抽象与归纳、发现与应用等一系列科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科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科学结论的确定性。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自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反思探究过程
无论是哪一节课的最后,我觉得教师都有必要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氛围。这样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和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感悟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学习这条主线以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并行、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细胞的活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强烈求学欲。如师生间坦诚的合作交流、评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很真诚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心,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中,就连学困生也会减少学习的畏惧心理与抵触情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反之,消极的情感体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因为暂时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和感悟。如在教学《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时,课前一周,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围绕“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一话题进行了资料收集,收集的途径是: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询、对父母等有关人士进行访谈。事先,学生们就这一话题提出了许多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他们对生命的孕育充满了兴趣,但有时又显得不好意思。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生长历程中,体验到生命是可贵的,并树立热爱母亲,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识到科学、社会、人三者密不可分,对生命、对亲情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把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无声地感染给全班的每一位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合作面,有些学生能在相互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求得创新。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在新课改革进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升华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摸索新方法、新途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对自主学习不断进行研究和完善,不断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将开辟出更理想的新路子,真正让自主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负422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湖长67公里,宽18公里,面积大约810平方公里。死海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最咸的湖,最深处380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米,湖水盐度达300克/升,为一般海水的86倍。也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二位的水体,只有吉布提的阿萨勒湖(Lake Assal)的盐度超过死海,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和约旦之间的大裂谷约旦裂谷。
以上就是关于UFO死海历险之谜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UFO死海历险之谜是什么、死海有生物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