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搜集生态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

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搜集生态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第1张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一个永久天空基地需要满足资源丰富够用,生活便捷,后续航天开发跳板意义,明显等基本条件,火星在这些方面都有月球比拟的优势

1火星拥有海量原位资源

火星大气中95%以上是二氧化碳

南北极冠蕴藏着大量干冰,冰水量超过格陵兰岛

火星上有太阳系统最高大的奥林匹斯山和最宽广的水手峡谷

2火星更加适合宜居

以平太阳时计算,火星上一天仅比地球长39分钟,白天与黑夜和地球节奏类似,它的自转轴倾角与地球接近,四季分明,由于大气和沙尘的存在,会有日照和天气的变化,探测器和人类几乎可以每天按照地球习惯工作

初一下地理提纲

第一节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中国的东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2、日本的范围(组成)

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及周围的小岛屿

3、面积和人口377万平方千米,127亿

450N

韩国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鲜海峡

中国

东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经济有什么影响?

纬度位置 → 北温带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 → 岛国 气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点,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对外经济联系

5、日本的象征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岛国

活动:P19 图74,

比较日本与英国跨越的经纬度范围?

哪个国家大?环境复杂程度?

日本跨越的经纬度大 ,日本的国家面积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国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多火山、地震。

7、读下图,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观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圣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8、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连接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在两板块碰撞、挤压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9、讨论火山带来灾难,能为人类造福?

火山喷发时,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灰分化成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浆流动形成的各种地貌,成为一大景观;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区往往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报准确性。

(2)日本住房: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增加抗震设施。

(3)加强全民抗震教育,增强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七大秘诀

• 全世界最优质的产品

• 勤俭、节约的国民

• 精英官员

• 批量生产优质产品

• 三人同心

• 以公司为家

• 取长补短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经济特点 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2、日本工业类型 进口——加工 ——出口

3、读P22 阅读材料,说明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 1)日本利用世界经济恢复,引进技术发展工业;

• 2)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

• 3)岛国多优良港口的优势,利于海上运输。

4、阅读资料、下图和课本P21图7。8,分析日本经济 以什么部门为主?

日本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对外依赖严重,需要大量进口煤、铁矿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2% 第二产业:37% 第三产业:61%

5、读上图,日本除 木材 之外,经济发展的原料、燃料都需进口;说明矿产资源贫乏。

6、日本工业原料主要来源:

石油— 中东 ,铁矿石— 澳大利亚 、 巴西 ;铜—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国。

7、读上图,日本工业品主要销售地

美国、西欧、东南亚、中东等地。

8、日本的工业分布和工业区

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地区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9、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经济→B 太平洋沿岸有利条件→ A工厂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 工业经济效益高

活动:讨论日本经济发展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 →降低经济竞争力→受世界经济影响大。

用地用水紧张、工业污染严重、工人工资高 →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高科技工业发展慢。 → 加大国家支持。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

2、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亚洲——大洋州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 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太平洋与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主要经济作物: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东南亚是橡胶、油棕、椰子、亚麻的最大产地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山河相间分布,河流上游能源丰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湄南河、 湄公河、红河

城市名称 附近大河名称 所在国家名称

河内 红河 越南

金边 湄公河 柬埔寨

万象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缅甸

四、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2、华人: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3、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

第二节 俄罗斯

货币: 卢布

白色: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蓝色: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

红色: 温带的标志。

第三节 第一节 中东

长期的热点地区

五海三洲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

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

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

的远近,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 匮乏的水资源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有20个,他们是马耳他、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巴林、新加坡、巴巴多斯、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以色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布隆迪、佛得角、阿曼、阿联酋、埃及、肯尼亚。3亿多人口面临严重缺水。

¨ 第二节 欧洲西部

¨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1、位置:位于欧洲西部2、面积、人口 约500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3、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欧洲联盟

(1)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简称欧盟

(2)25个成员国,都是经济发达国家

(3)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相当

(4)欧盟建立的结果、作用、影响:

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

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

加强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欧盟的成员国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

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国

新入盟的10个东欧国家: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立陶宛、

马耳他、塞浦路斯。

欧盟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与美国、日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

1、欧盟 的工业分布:

自英国向东道波兰境内,

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到南部意大利

是世界上著名的

工业密集地带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3、制造业:是指把原料经过加工制造成产品的行业

4、发达国家: 工业部门齐全,对外经济贸易以高科技产品为主。

发展中国家: 单一经济(马来西亚), 资源贫乏(尼泊尔), 人口众多(印度)

5、不同国家的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GDP_高

___,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_多___;发展中国家的GDP_低___,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少

四、传统的畜牧业

1、欧洲西部的总地形

地势低平, 南北多山脉, 中部平原广大

2、欧洲西部的气候

1)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 2)以海洋性气候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牧业生产。

3、欧洲西部牧场畜牧业大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

4、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乳产品生产过程

五、繁荣的旅游业 :海滩 山脉 牧场、人文环境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黑种人的故乡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人口 粮食与环境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高原为主

埃塞俄比亚高原 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

刚果盆地

东非大裂谷 乞力马扎罗山 好望角

黑种人的故乡

¨ 黑人的原住地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中90%是黑种人

– 2000年的文明史

¨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不平等的贸易交往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 明显的干湿季

84 澳大利亚

低级的有袋目动物—大袋鼠、小袋熊属原始的后兽亚纲。卵生的单孔目哺乳动物鸭咀兽属原始的原兽亚纲,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珍奇动物。哺乳类的31属中有28属为特有,650多种鸟类中特有种达450种以上,昆虫属中也有一半为特有种。在12049种植物中有9086种(占75%)是属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在本国广泛分布的桉树,即是其它大陆上所没有的树种,也是澳大利亚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羊只数目最多的国家

1999年人:1875万 羊:15亿

绵羊头数世界第一 羊毛产量世界第一 羊毛出口世界第一 羊肉产量世界第一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地势平坦:中部平原(澳大利亚大盆地) 气候适宜:热带草原 分布广泛

草原辽阔:大片的热带草原 饮水丰富: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

品种优良:美利奴羊 没有天敌:无野生肉食动物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世界上主要矿产品出口国: 煤:产量的一半供出口,主要销往日本等国。

铁:储量世界第四,出口量世界第一。 主要销往西欧、日本、中国。

美国

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五十个州。

7红6白条:代表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

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和清白,蓝色象征警惕、坚忍不拔和正义。

夏威夷群岛 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愚为: “最 可爱的 岛 屿舰 队”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 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

• 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

• 三、美国的现代化农业高度现代化;农产品极其丰富----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等)输出国、典型的商品农业分布区,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地区生产专门化

发展工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铁路,公路,内河、湖泊及海洋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四通八达);科技力量雄厚(世界名校众多);市场经济环境良好。

主要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列,如石油(埃克森美孚、谢弗隆—德士古),电子产品(通用、戴尔、惠普、英特尔),化工产品,汽车(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飞机(波音)等

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宇航技术(登陆月球、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登陆火星、哈勃望远镜)、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核能利用(原子弹、核电站)等的研制与开发,均居世界的领先地位。

东北部

西部

南部

主要部门

钢铁、汽车、化学

电子、飞机、精密机械

石油、飞机、宇航

重要城市

芝加哥、纽约、匹兹堡、底特律

旧金山、洛杉矶

休斯敦

美国最大城市、最大海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香港)之一 ——纽约

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世界**之都”——好莱坞和“娱乐天堂”——迪斯尼乐园所在地

2、刺激“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 地中海气候

3)有高等院校(科技)斯坦福大学的关键作用 4)便捷的交通5)军事定货(市场)

华盛顿—美国首都,位于哥伦比亚特区,全国政治中心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最大海港,金融中心

旧金山—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文化中心之一。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洛杉矶—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西雅图—美国飞机制造业中心

芝加哥—美国铁路交通中心

底特律—美国汽车工业中心

休斯敦—美国石油工业和宇航中心

匹兹堡—美国钢铁工业中心

走 进 巴 西

吃——烤牛肉 国宴——烤牛肉 巴西的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广阔无垠的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养牛的头数和牛肉的产量均占世界第2位,从1980年起巴西实现人均一头牛。

喝——咖啡、橙汁 乐——足球、桑巴舞 玩——游山玩水

鲸鱼资料

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贝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 於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

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徵 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徵 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 79种。

H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呢!

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裏生活,可是当鲸鱼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呢!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鱼的表皮下有著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於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沈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呢!

比目鱼资料

比目鱼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

鱼类学家告诉我们,比目鱼这种奇异形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

其实古人对比目鱼的认识是有误的。《尔雅·释地》中说:“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注曰:“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古人之所以称其为“比目鱼”就是因其“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前面已经说了,比目鱼确实是一侧有眼,一侧无眼的怪鱼,但并非只有一只眼,而是两只眼贴近在一边,说它“两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错特错了,两条鱼怎么能够合拢到一起呢?不同类的比目鱼的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鲆科的两眼长在左侧,鲽科和鳎科的两眼却长在右侧。

以上就是关于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搜集生态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全部的内容,包括: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搜集生态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火星和月球,哪个更适合成为人类第一个外星永久殖民地、初一地理下学期的每小节的知识点归纳和每节的感悟(感悟要600字).说闲话的别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376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