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 检查报告 正常值范围
1.超声心动图测量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30毫米
动脉瓣开放幅度15~20毫米
主动脉壁运动幅度>10毫米
左房内径20~30毫米
二间瓣DE幅度>25毫米
EF斜率80~150毫米/秒
左室流出道20~35毫米
右室流出道20~32毫米
室间隔厚度8~11毫米
室间隔运动幅度3~8毫米
左室后壁厚度7~11毫米
左室后壁运动幅度6~18毫米
左室内镜(舒张期)35~55毫米
2.超卢波检查正常值
(1)肝脏:大小:右锁骨中线:前后径9.5~13.0厘米
肝内回声:质均,肝边缘光滑。
(2)脾脏:脾厚度:男<4.0厘米女<5厘米。侧卧:肋下(-)。
(3)胆囊:胆囊长径:3.5~7.0厘米横径:1.5~2.9厘米前后径:1.5~3.0厘米壁厚:0.1~0.4厘米。胆囊壁光滑,内为无回声区。胆总管:0.6厘米以下。门静脉:0.9~1.4厘米。
(4)胰腺、胰头:1.4~2.0厘米胰尾:0.7~1.2厘米胰管:小于0.3厘米。胰腺边界光滑,回声均匀。
(5)肾脏:长径:10~12厘米宽径:5~6厘米厚径:3~4厘米。肾集合系统为强回声光条,其内无回声区。小于1.0厘米。肾边缘光滑,肾皮质为均匀的低回声区。
(6)妊娠诊断依据:正常子宫:纵径:5.0~7.0厘米横径:4.5~6.5厘米前后径:3.0~5.0厘米。
早期妊娠诊断:若横径或纵径中一项阳性则可肯定妊娠。子宫增大,育腔内见胎囊,胎心搏动及胎动。
(7)颅脑:探查一侧 大脑 半球有无占位病变。
正常:畸中线波无偏移或偏移<0.2厘米。不正常:若有一侧中位病变则中线波向对侧偏移0.3~0.5厘米为可疑,0.5厘米以上则有意义。
(8)眼球眼轴探测(均为眼睑外探测):眼轴长度:为23.09±1.06毫米双眼球为对称的圆形液性暗区双眼球后为均质的回声增强区。
超声波检查的方法
1、A型法:较常用。主要从示波屏上的波幅、波数、波的先后次序等来判断有无病变。应用于诊断脑血肿,脑瘤,囊肿,胸、腹水,肝脾肿大和肾盂积水等。
2、B型法:图形直观而清晰,容易发现较小病变,可看到人体内脏各种切面图形。对肝、脾、胆囊、胰腺、肾及膀胱的多种病变能及时获得早期诊断。
3、M型法:常同时加入 心电图 、心电图显示记录。可用于诊断各类 心脏病 ,如 风湿 性瓣膜病、心包积液、心肌病、心房内粘液瘤、心功能测定及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前诊断和手术后随访。
4、扇型法:由于可得到心脏各种切面的图象,并可观察到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真实表现,故较M型法的观察更为细致和确切。诊断 疾病 的范围也更扩大了,除心脏外,尚可检查肝、胆、胰、颅脑等疾病。
5、多普勒超声法:这是测定血管腔或心腔内血流的新方法,可从体外测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用于诊断多种四肢动、静脉疾病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转位、动脉导管未闭等。 产科 医生还用来诊断、确定胎动和胎心。
超声波检查也被用于与其他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中,在超声波检查的监视下,为进行组织学检查进行超声波下活检,以及与内窥镜检查联合进行的超声波内窥镜检查,在许多方面得已应用。
超声波检查前的准备
一、需要空腹的检查:
检查上腹部,如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肾上腺、肾动脉、左肾静脉、腹部血管、腹膜后、上腹部肿块等,需要空腹后检查,通常在前一日晚饭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道食物和气体的干扰,否则检查结果可能会受较大影响。这些部位的超声图像质量容易受肠气干扰,因而腹胀或 便秘 的患者最好检查前服用促 消化 药物,帮助排气或使用开塞露或一些轻泄剂等帮助排便。
此外,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必须提前预约,医生会嘱咐患者检查当天空腹,患者还应携带经胸心脏超声结果,以便检查医生迅速了解病情,并在经食管检查中有的放矢。由于此项检查为半损伤性检查,有一定风险(一般不高),需要家属及患者本人在检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因此应由一名直系家属陪同。
二、需要充盈膀胱(俗称憋尿)的检查:
检查盆腔、膀胱、前列腺、精囊腺、输尿管下段、下腹部包块、子宫、附件、早孕等,需充盈膀胱。可在检查前1-2小时喝水(或各种饮料)1000-1500毫升,喝水后不要排尿,使膀胱充盈以利于检查。 怀孕 3个月以上者无需特殊准备,但妊娠中晚期疑有前置胎盘者,仍需饮水充盈膀胱后再做检查。
三、 B超 检查前准备:
1、检查腹部之前,患者需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盈胆汁,并减少胃肠道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通常在前一日晚饭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下午检查者中午禁食。
2、膀胱、前列腺检查者,需充盈膀胱。请于来医院前1-2小时喝水1000-1500毫升(或各种饮料),喝水后不要排尿,使膀胱适度充盈,以利于检查。
3、X线胃肠造影的钡剂是超声的强反射和吸收剂。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残存有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三日后,胆系造影两日后再做超声检查。
4、胃镜、结肠镜检查者需两天后再做超声检查。
5、腹部胀气者影响胆囊、胆管及胰腺图像的观察,可服用乳酶生片剂三天后检查。
四、 妇产科 病人检查前准备:
1、凡行 妇科 经腹及妊娠小于三个月检查时,为避免肠管内容物、尤其是气体的影响,宜在检查前排空大便,使肠内无粪块或钡剂残留。
2、来医院前1-2小时喝水1000-1500毫升(或各种饮料),喝水后不要排尿,使膀胱适度充盈,以利于检查,产科病人怀孕3个月以上者无特殊准备,但妊娠中晚期可疑前置胎盘者,仍需饮水充盈膀胱后再做检查。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F),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静息心指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10岁左右少年的最高,可达4 L/min.m2。
3、心脏作功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
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力+动能
由于静息状态下,动能在整个左心室每搏功中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射血压力= 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心室舒张末压,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可用平均动脉压来代替,心室舒张末压可用左心房平均压来代替,因此
每搏功=搏出量×(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
每份功等于心室每分钟所作的功。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搏出量主要与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后负荷有关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肌初长度,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如果出现降支,表明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已严重受损(出现在有些慢性心脏病患者,心脏过度扩张)。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能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和压力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例如在改变体位,或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发生不平衡时,此时异长调节立即发挥作用。
心室在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二者之和。
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心室前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主要因素:
①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
②静脉回流速度
③心包内压
④心室顺应性:顺应性降低(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直接影响搏出量)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六、动脉血压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
3、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5、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起伏。
七、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1、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脏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大,心舒期室内压明显降低,有利于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液回流,中心静脉压降低,所以与外周静脉压之差增大,所以静脉回流增多。
(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静脉回流增多。
(4)体位改变: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八、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1)将“循环”理解为“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流”,那么,“微循环”就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血流”,因此,微循环3条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动脉……微静脉”。
(2)迂回通路是交换物质的场所,必然包含真毛细血管,即“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交换血管的血流受组织局部代谢的调控,因而真毛细血管(无平滑肌)前必须连接调控血流的结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动脉平滑肌丰富,因此二者之间应有一过度——后微动脉。
综上所述,营养通路的组成应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同理,可以推出另两条通路的血管组成。
3、微循环血流调控:
(1)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毛细血管后阻力(微静脉)的比值成反比。
(2)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九、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30mmHg,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12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15mmHg,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0mmHg
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率过压为-- (30+15)-(25+10)=10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率过压为-- (12+15)-(25+10)= -8mmHg
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主要是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十、淋巴循环
主要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
2、 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为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4、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有关。
(一)观察临床表现1. 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能够反应脑组织灌注情况。患者神志淡漠或烦躁、头晕、眼花或从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晕厥,常表示循环血量不足,休克依然存在。
2. 肢体温度、色泽 肢体温度和色泽能反应体表灌流的情况。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苍白而松压后迅速转为红润,表示外周循环已有改善。四肢皮肤苍白、湿冷、轻压指甲或口唇时颜色变苍白而松压后恢复红润缓慢,表示末梢循环不良,休克依然存在。
3. 脉搏 休克时脉搏细速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休克指数是临床常用的观察休克进程的指标。休克指数是脉率与收缩压之比,休克指数为0.5,一般表示无休克;1.0~1.5,表示存在休克;在2以上,表示休克严重。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
1. 血压 血压是休克诊断及治疗中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休克早期,剧烈的血管收缩可使血压保持或接近正常,以后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11.97kPa(90mmHg),脉压<2.66kPa(20mmHg),是休克存在的依据。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示休克转好。
2. 心电监测 心电改变显示心脏的即时状态。在心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容量不足及缺氧均会导致心动过速。
3. 中心静脉压 对于需长时间治疗的休克患者来说,中心静脉压测定非常重要。中心静脉压主要受血容量、静脉血管张力、右心排血能力、胸腔和心包内压力及静脉回心血量等因素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1.18kPa(5~12mmH2O)。在低血压的情况下,中心静脉压<0.49Pa(5m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1.49kPa(15m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1.96kPa(20mmH2O)时,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4. 肺动脉契压 肺动脉契压有助于了解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以此反映肺循环阻力的情况。肺动脉契压正常值为0.8~2kPa(6~15mmHg),增高表示肺循环阻力增高。肺水肿时,肺动脉契压>3.99kPa(30mmHg)。当肺动脉契压已升高,即使中心静脉压虽无增高,也应避免输液过多,以防引起肺水肿。
(三)肾功能监测
休克时,应动态监测尿量、尿比重、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电解质等。尿量是反映肾灌注情况的指标,同时也反映其他器官灌注情况,也是反映临床补液及应用利尿、脱水药物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休克时应留置导尿管,动态观察每小时尿量,抗休克时尿量应大于20ml/h。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时,表示休克已纠正。尿比重主要反映肾血流与肾小管功能,抗休克后血压正常,但尿量少且比重增加,表示肾血管收缩仍存在或仍存在血容量不足。
(四)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包括呼吸的频率、幅度、节律、动脉血气指标等,应动态监测,呼吸机通气者根据动脉血气指标调整呼吸机使用。
(五)生化指标的监测
休克时,应监测血电解质、血糖、丙酮酸、乳酸、血清转氨酶、氨等血液生化指标。血清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血氨增加提示出现肝功能衰竭。此外,还应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指标。
(六)微循环灌注的监测
微循环监测指标如下:
①体表温度与肛温。正常时二者之间相差约0.5°C,休克时增至1~3°C,二者相差值愈大,预后愈差
②红细胞比容。末梢血比中心静脉血的红细胞比容大3%以上,提示有周围血管收缩,应动态观察其变化幅度
③甲皱微循环。休克时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为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缺血,甲皱苍白或色暗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