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下视丘有体温调节中枢,其作用如同冷暖气机中央控制系统的温度。根据这个设定温度,恒温动物会动作产热及散热作用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就像冷暖气机的恒温微调,透过电脑的感应和操控,保持温度在某个范围内。
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症,不论是病毒、细菌或微生物,当它侵入人体,激发免疫系统放出“热素”时,就会影响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将设定温度提高,于是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烧”。当服用退烧药,将设定温度降下来,体温逐渐回复正常,称为“退烧”。
退烧的重点在于降低“设定温度”
了解发烧病理的重点,关键在于“设定温度”的观念。如果设定温度不改变,生理反应一向趋向于达到设定温度为目标。比方说,病原侵入,设定温度升到39摄氏度,这时用冷水擦澡企图散热来退烧,不但无效,反而让孩子发抖寒颤,非常痛苦,因为设定温度若不改变,散热的同时,身体仍然会发动产热作用来达到目标体温。所以,必须先用退烧药物,降低设定温度,这时再辅助物理散热,体温才会真正降下来。
详见:http://www.yaolan.com/shiqi/infant/app/infant_article.asp?article=17266
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做发热(也称发烧)。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病原体,如患了传染病。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将发热分为以下四种:低热(38 ℃以下)、中等热(38~39 ℃)、高热(39~40 ℃)和超高热(41 ℃以上)。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体温过高和长期发热会使病人的一些生理功能紊乱,例如,由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可使病人出现烦躁、谵语、幻觉,甚至抽搐。这种情况在小儿更容易发生。已经证明,体温超过41 ℃,体温调节中枢就会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等到体温达到43 ℃,只要几小时病人就会因体温过高而死亡。由于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可引起心跳加快,一般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内就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此外,还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都对人体不利。因此,遇到病人发高热,就应该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参考资料: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全一册>>教师用书>>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升高被称为发烧。人为什么会发烧呢?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
关键词:化学反应平衡 催化剂 酶酶的温度特性酶的失效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具有催化剂属性,同是也具有一些无机催化剂所不具有的特性,比如在常温和常压下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的7次方~10的13次方倍。最主要的特性还是酶的温度特性,即酶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起催化作用。正是因为酶的这些特性使得人体温度钳制在一个固定温度附近。我认为人的体温调解也是和酶有关的。
酶是怎样钳制人体体温的呢? 这就涉及到化学平衡的一些原理了。化学平衡的平衡关系取决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催化剂之所以催化就在于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从而调整化学平衡关系。人体体内并不是单一化学平衡而是有非常多的单一化学平衡组成的复杂平衡体系。在这里边一个平衡的反应物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各个化学平衡之间交错混杂,最终将人体温度钳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对正常人体温恒定的解释。
正常没有生病的人,身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平衡没有打破。因为酶活性不单受温度的影响,其他的比如PH值,压力等也有影响,当其他因素变化时酶的活性也会改变。其实病变时就是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发生了改变。酶的活性改变则化学平衡对人体温度的钳制作用就失效了,人体的多数主要化学平衡是放热的,所以发烧就产生了。
我认为发烧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体对疾病的反映,一种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怎么解释呢?
第一种是这样的:人体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病变,这种病变直接导致人体内的化学平衡紊乱,使得一些本来能够控制的化学平衡失控,进而人体温度发生变化。
第二种是这样的:病变并没有产生上边那种体温变化,但是人体的自我免疫系统却对这个病变有了应答,采取的手段就是用升高体温的来改变病变化学平衡相关酶的活性,达到自我免疫目的。
也可以说发烧这两种:一种是现象,一种是对策。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对发烧的治疗方案自然就有了正治和反治之说了。
解答专家:彼得·纳林(Peter Nalin),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临床家庭医学医生、助理教授,该校家庭医疗住院项目主任
发烧即体温升高,通常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刺激有关。正常体温大约在37摄氏度上下半度之间(98.6华氏度上下1度之间)变动。
发烧能支持免疫系统战胜感染剂,并使温度敏感型病毒和细菌不能在人体内顺利进行复制。
然而,感染并不是发烧的唯一原因。例如,滥用安非他命类药物和戒酒反应都可导致体温上升。环境压力也会引起中暑及相关疾病。
位于大脑底部的下丘脑相当于人体恒温器。它由称为热原的流动性生化物质激发,热原从免疫系统识别的潜在病灶开始,通过血液流动。人体组织会制造一些热原,许多病原体也会产生一些热原。下丘脑一旦发现热原,便会告诉身体加强代谢,产生更多的热量;并减少周围的血液流动,保持这个热度,从而导致发烧。通常情况下,儿童发烧更厉害,也更容易,这反映了病原体对没有经过考验的免疫系统的影响。
民间谚语说:“感冒时宜吃,发烧时宜饿。”发烧者真的应该像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少吃或不吃吗?回答是肯定的。发烧的时候,人体所有功能在生理应激反应增强期间都被调动起来了。在交感神经系统已经被激活的时候,这种生理应激反应增强期间的消化刺激会过度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发烧期间,人体可能会错误地把从肠道中吸收的物质当成变态反应原;最终,过度发烧偶尔会引发痉挛、虚脱和神志失常,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因为进食而进一步恶化。
有时候,发烧可能会严重到影响身体健康。例如,发烧超过105华氏度,就能威胁重要蛋白质的完整性和功能。细胞应激、梗塞(心脏病发作)、组织坏死、痉挛和神志失常等都是潜在的不良后果。如果发烧的程度超过了人体自身的降温能力,使用“凉毯”和其他方法都是有好处的。(译/田代贵)
人发烧,是因为身体受到细菌侵害过量所致。人体内或多或少都会有细菌,当“着凉”以后,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占了优势,他们就会和人体的健康卫士白血球作斗争,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白血球牺牲的多了,白血球和细菌打仗时发出的热量就会聚集起来,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这时候就是人们所为的发烧拉。我说的浅显易懂:)但理一定没错的。呵呵。
等细菌的数量少了以后,白血球与其打仗时散发的热量就少了,所以体温恢复到正常。
发烧其实是一件好事
没有战斗就没有发烧,人体的发烧其实就是一场体内的战争,温度越高战争的程度也就越激烈。正常的人体温度应维持在37℃,而且人身体内要保持纯洁和干净,这一任务主要是由白细胞来执行的。当外来的或内在的原因导致身体出现毛病时,白细胞就要去清除,就如同军队和警察,双方就会发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牺牲、有伤亡,不管是细菌还是白细胞,只要死亡,其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就会破碎在血液里,身体就要发烧。所以说身体发烧是白细胞清除致病因子的一场战争的信号,也就是说发烧是一件好事,只要发烧温度不超过39℃,对身体是没有坏处的,通过发烧,心跳加快、血流加速,有助于输送更多的白细胞去投入战斗,那样也就有助于身体战胜致病因子,身体也就会很快的好起来。
由此可见,发烧是身体具有抵抗力的表现。每一次发热,多半是表明身体又获得了对某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抵抗力增强了,身体就健康了。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明确,发烧是由于“致热原”出现在人体内造成的。目前致热原有:外致热原,即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内生致热原,即身体自己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等。
从这些引起发烧的致热原可以看出,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后,引起身体内的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活性作用的细胞,即消灭细菌病毒的细胞)与细菌病毒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才引起了发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