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跛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
处于口蹄疫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气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形成了该病的传染源。FMD病毒可经吸入、摄入、外伤和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侵染易感猪。吸人和摄入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近距离非直接接触时,气源性传染(吸入途径)最易发生。此外,不可忽视其他可能的途径,如皮肤创伤、胚胎移植、人工自然授精等。
发病以后一般用 猪疫康 做治疗,治疗量每瓶20ml用于200斤体重、预防量每瓶20ml用于400斤体重,首次量加倍,可有效控制引发的心肌炎,有效控制死亡。
猪口蹄疫又称之为猪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
特点:
猪五号病以黄牛等最易感染,猪和羊也可发病。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疱皮、水疱液传染性最强,病猪排出物(如粪、尿、乳、唾液、精液等)及呼出气体都可散毒。发病初期猪传染性最强,病愈猪带毒可达150天以上。
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方式均可传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未损伤的粘膜、皮肤等处感染而发病,空气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50-100公里之外,呈远距离和跳跃式的暴发。
幼猪最为敏感,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100%。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发,夏秋高温季节少发或平熄,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在蹄冠、蹄叉、蹄踵和吻端皮肤以及舌面、口腔黏膜等处局部红肿、微热、敏感,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很快破溃。病猪跛行,有的蹄壳变形或脱落,卧地站立困难。有时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也会出现水疱。口蹄炎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但近几年在猪口蹄炎暴发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仔猪尤其是哺乳期仔猪被感染后出现水疱症状不明显,但因发生心肌炎和胃肠炎,可在短期内迅速死亡,致死率高达80%以上。
防治措施:
预防原则是“早、快、严、小。“早为早教育、早普查、早发现,“快为快动手、快扑杀、快消毒、快免疫,“严为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小为疫点划小,损失最小。
疫苗与免疫:使用血清型相符合的美国瑞普斯的猪口蹄疫特效药--五号神针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时间为:母猪在分娩前一个半月(主要为保护出生仔猪),公猪每年9及12月份;仔猪出生后30--40日龄;肥育猪100日龄再加强一次。
发现猪口蹄疫后立即隔离病猪和可疑猪,进行严格的封锁、消毒,及对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
药物预防,中药拌料预防为主;尽量避免打针和受到惊吓。
(1)加强猪群免疫: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种疫苗,并做好记录,确保免疫到位。确保疫苗质量,保证疫苗的采购、运输、保存过程规范,防止可能出现疫苗冷链的中断,造成疫苗质量下降或失效,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冷藏箱中并在1小时内用完。同时不要因为夏季而忽视口蹄疫疫苗的接种。
(2)保持猪舍清洁
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包括栏舍、场地、用具、器械、排水道、空气以及母猪全身体表等方面的消毒,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卫生死角,如装猪台、污水沟、粪沟、粪堆、储水池、食槽等场所及设施的消毒。可选用长效消毒液———复合醛等。
(3)保证饲料新鲜
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容易引起饲料发霉,因此要经常检查饲料的质量,保证饲料新鲜。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激生肽,同时经常清理料槽,禁止饲喂发霉饲料。[1]
(4)及早预防中暑
1、做好巡查工作。上午11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应做好巡查,当发现母猪呼吸短促、体表发热等热应激征兆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用冷水将猪全身(除头外) 淋透或灌肠,打开风扇吹猪身以降低体温,根据实际情况肌注解百热/高热百分百,若发现猪狂躁不安时应注射氯丙嗪5~10毫升,但二者不能合用,以防止体温剧降。
2、应用清热解暑的中草药。在饲料中添加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如清热散(30—50克)可缓解炎热环境对商品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等。
3、应用抗热应激类添加剂。适当增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特别是提高VC、VE的添加量,如专用多维,温度超过32℃,每千克饲粮添加0.5—1克,能有效地提高抗热应激的能力。饲料中添加小苏打,育肥猪为0.3%、妊娠猪和空怀猪为0.4%~0.6%、哺乳母猪和公猪为0.6%~0.8%,可缓解呼吸性酸中毒、提高抗应激能力,注意不能与VC同时添加。
(4)做好猪群防病
针对高温季节多发病,如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仔猪黄白痢、球虫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做好猪群保健工作。可应用抗生素如:美国瑞普斯5号神针+强力霉素+康舒秘,可于母猪产前1周至产后1周及仔猪断奶后1周和转群后1周添加。
(5)防止猪群便秘
猪在炎热的环境易发生便秘,尤其是妊娠母猪,可在饲粮中添加0.1%的硫酸镁或0.3%大黄粉,有条件的可补充适量青饲料。
(6)防止产后感染
1、做好分娩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母猪须经严格刷洗和消毒后才转入分娩舍,母猪产前产后用复合碘水溶液擦洗阴户及乳房。
2、合理喂料。母猪分娩前3天应逐渐减料,产仔当天只喂适量的麸皮、盐水,以后逐渐增加喂料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及感染。
3、对分娩母猪进行静脉注射。从产出第2头仔猪后开始对母猪进行静脉滴注输液,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鱼腥草20毫升、 VC20毫升、复合VB20毫升、先锋霉素4克,在最后100毫升时,可加入缩宫素3毫升,或肌肉注射感必治稀释头孢,这对预防母猪子宫内膜炎和提高泌乳量有明显的效果。
4、预防产后母猪泌乳障碍。因热应激的影响,哺乳母猪泌乳障碍发病率较高,产前1周至产后1周,在饲粮中添加奶之源能降低热应激,增加食欲,有效地促进母猪泌乳,提高仔猪断奶重。在母猪分娩后24小时内肌注氯前列烯醇2毫升,能促进母猪泌乳。
针对猪五号病治疗方案:
1、用美国瑞普斯的5号神针(口蹄疫)(猪高免同源血清)加地塞米松肌注,一针愈率到95% 同时阿莫西林加清瘟败毒散(拌料)治愈率更高
2、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
3、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每天涂3——4次,用大蒜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4、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湿拌料,饮水添加多维、葡萄糖或者黄芪多糖等。
猪五号病的临床症状猪五号病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以及舌面粘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病猪还有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当病毒侵害蹄部时,蹄温增高,跛行明显,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病猪卧地不能站立。水泡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水泡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1-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五号病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剖检时,病猪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者溃疡,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猪五号病的临床特征与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其相似,故应根据情况,及时送当地兽医院进行实验室诊断。
五号病俗称“口疮”、“蹄癀”,是由五号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自然发病的动物常限于偶蹄兽,如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等,幼畜(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常引起幼畜死亡,人也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多发,多发生于冬季,到夏季往往自然平息。猪等偶蹄动物对本病敏感,单蹄动物不发病。本病传染性很强,呈蔓延或跳跃式传播,一般2~5年周期性大流行。
治疗:
口蹄疫治疗方案:
香港天宇五号特攻(为预防心肌炎每100公斤添加3—5毫克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注射液)+ 天宇核酸肽400斤/瓶(如果体温超过40℃可加适量纯中药注射液退烧,如柴胡注射液),一般一次即可,严重者连用两次,1次/天,如有继发感染天宇核酸肽应连用3~4天。
1、如有拉稀症状可用氟苯尼考或痢菌净等抗生素肌注配合治疗,大群可于料中添加白头翁散/黄连解毒散 + 硫酸粘杆菌素适量,连用5~7天。
2、如有呼吸道症状可用替米考星或林可霉素等抗生素肌注配合治疗,大群可于料中添加麻杏石甘散/麻黄桂枝散 + 利高霉素适量,连用5~7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